区域经济发展宜各有侧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各有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16年来,国家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实施了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对内地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中、西部的经济建设,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从资源状况出发,发展了一些加工工业,打破了过去那种沿海地区主要通过以从内地获得廉价资源发展加工工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区域分工格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①区域间经济发展上仍有较大的差距,不平衡的状况还比较突出,而且内地经济与东部沿海差距拉大的速度出现了加快的趋势;②在产业配置方面,东部地带有些地区还在继续上一些高耗能、大运量的生产和建设项目,因而加剧了原材料、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相违背;③在中西部有的省区,没有从自身特点出发,急于搞不适当的资源转换战略,发展一些力所不及的深度加工和精加工项目,结果使得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地域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因此,还需要根据资源合理配置和区域分工的要求加以解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表明,试图在短期内采取人为的手段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行不通的。但若置沿海与内地差距于不顾,又会使区域间产业配置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其结果也会导致国家的整体利益受损。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区域分工的客观经济规律,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区域分工协作关系。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出发,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应当是:既要重点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又要加快中西部开发,使其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此,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把追求最佳的宏观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控制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拉大。
经济效益差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必须考虑到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又各有优势的特点,把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和开发结合起来,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以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今后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即要求有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又要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要太大。国家在谋求经济全面振兴,各地区共同发展的同时,有必要使开发条件好,潜力大的重点地区发展快一些,以增强国力,为帮助、带动更多地区共同前进创造条件。
从三个地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上应努力做到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协调并举,均衡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华南、华东、华北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的11个省、市、自治区。这一地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比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地带毗邻“四小龙”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最富活力的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组成部分,同时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惯性特点,在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东部沿海地区保持适度的倾斜仍是必要的。这种倾斜,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带头作用,使其成为提供咨询服务、先进技术、高档消费品和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
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广西等10个省、自治区。这一地带处于全国内陆腹地,能源、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上在对沿海地区有所侧重的同时,要逐步把重点向内陆调整。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在地域辽阔的内陆地区开发和建设中,不可能齐头并进,可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在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有一个带规律性的普遍现象,即优先发展沿大河大江沿铁路干线等交通发达地区,再由此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我国内陆的经济发展,也应以此为鉴,优先发展具有较大发展优势或潜力的地区,以作为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生长点。而就整个中部地区而言,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搞好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以适应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带是我国目前落后的地区,包括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陕西、贵州、云南和四川等9个省、自治区。这一地带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但这一地带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发挥其资源和现有产业优势,主要大力抓好农牧业、交通运输业,重点开发国家急需的资源,并发展一些加工工业,以逐步缩小和东部地区经济的差距。
值得强调的是,由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而且,三大经济地带内部,以及各省区内部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差异也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三大经济地带之间以及各省区之间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横向联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