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制度与耕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的实证研究_农民论文

土地承包制度与耕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的实证研究_农民论文

土地承包制与耕地持续利用问题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承包制论文,耕地论文,土地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0); 集体所有资源不可避免地趋于过度开发利用(Hardin,1968)。许多研究中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学者往往将80年代后半期的农业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归咎于土地承包制度,并认为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和经营规模过小防碍了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意愿。

作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一种政策措施,在1993年耕地的承包期被规定延长30年。与此同时,还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实行这项政策的其中一个重要预期收益是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然而,根本问题是农民是否因不停地重新调整土地而对土地使用权感到不稳定,从而影响到耕地质量退化?其影响程度又如何?这种分配规则的修正是否能够起到稳定农民对耕地投资预期的预期效果?有什么障碍?这都需要在规范和实证两方面做更谨慎地考察。本文以我国东南部两省(福建、江西)主要耕地类型——水稻田为例,研究土地承包制对耕地持续利用的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耕地类型的选择

本文选择水稻田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 )我国是广种水稻的国家。 稻谷在我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1996年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9.1%,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2%;(2)我国水稻田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 华南和西南各省。福建和江西两省的水稻田面积占各省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都在80%以上;(3)与旱地相比,水稻田的耕作制度较为简单,便于研究。

(二)调查地点的选择

本文所采用的资料是笔者在1996年8月—1997年9月期间从事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福建省土地利用与地权制度”的部分实地调查结果。笔者进行的136户农民调查中,有124户的调查访问是在福建省的11个县(市)的41个村民小组里进行的;其它 12次调查是在江西省黎川县的4个村里进行的。调查样本村中,有沿海的、也有山区的;有发达的、也有贫困的;有承包期只有1年的、 也有自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来从未调整的。

(三)评价水稻田持续利用方式的指标的选择

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水稻田能否持续利用主要看农民采用怎样的轮作制、怎样的施肥措施和是否进行了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的改良。

1.轮作制。几千年来,我国农民采用“用中有养,养中有用,用寓于美,养寓于用”等用养结合的轮作方式,保持地力常新。因此,可以把是否采用用养结合的轮作制作为评价水稻田持续利用的指标。充分利用生物因素养地的轮作制主要包括:“稻豆”轮作、“稻油”轮作、“稻肥”轮作等三种方式。因为影响农民是否采用“稻豆”轮作、“稻油”轮作主要取决于大豆和油料的生产效益,所以本文仅选取“稻肥”轮作方式作为评价指标。

2.施肥措施。运用增肥巧施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措施养地,是我国古代借以保持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可以把是否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作为评价水稻田持续利用的指标。

3.农田基本建设。对于稻田来说,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指兴修水利。我们常把农民是否已兴修水利作为评价农民是否愿意对稻田做长期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实地调查结果

(一)稻田轮作制与承包期

从实地调查结果来看(表1),90.4%的农民(136户中有123 户)没有在冬季种植绿肥。种植绿肥的13户农民也只有30%左右的稻田采用了稻肥轮作方式。比较不同承包期的差异可以看出,较长的承包期并没有促使更多的农民采用用养结合的轮作制,承包期大于10年的19个调查户只有3户采用了“稻肥”轮作制。

表1稻田承包期与稻田的持续利用

措施 轮作制 施肥措施

承包期稻-稻-肥 稻-稻-闲

有机无机配合 只施无机肥

1-5年4 62

10

56

6-10年

6*457

44

11-15年 2 112

11

15年以上 1 516

合计 13

123

20 116

措施

农田基本建设投资

承包期有 无

1-5年3

63

6-10年

0

51

11-15年 0

31

15年以上 06

合计 3 133

*该6户都分布在塘头村的两个村小组里,该村的绿肥是全村统一种植。

大多数农民把未采用稻肥轮作制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种粮效益低、农民季节性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工作以及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而并不把“稻田承包期太短”看作是不采用用养结合的轮作制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承包期1~5年这一组中,也只有9.7 %的农民把“承包期太短”作为主要原因(表2)。136个调查户种粮平均每天纯利润只有19.7元,而同村在外地打工的农民每天工资平均有23.8元,而且劳动强度相对较小。这使得很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不愿意种粮,而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工作。回答“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所以对稻田肥力的高低无所谓”的37户农民中有23户是在沿海二三产业发达和人均耕地少的村,这些农民平均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只有23.5%。这类农民仅把稻田作为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对于土地的长期生产力并不关心。

表2农民未采用稻肥轮作制的主要原因(选两个)

主要原因 稻田承包期

1-5年 6-10年 11-15年 15年以上

(1)稻田承包期太短 600

0

(2)绿肥影响下季作物生长 1061

0

(3)季节性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工作 40

286

2

(4)绿肥生产成本高或种子难以获得

120

0

(5)种粮效益低45

43

11

5

(6)稻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20

10

43

所以稻田肥力高低无所谓

(7)缺乏生产技术

21

00

主要原因 合计

(%)

(1)稻田承包期太短

4.9

(2)绿肥影响下季作物生长13.8

(3)季节性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工作61.8

(4)绿肥生产成本高或各子难以获得 2.4

(5)种粮效益低 84.6

(6)稻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 30.1

所以稻田肥力高低无所谓

(7)缺乏生产技术 2.4

(二)施肥措施与承包期

从表1可看出, 更长的承包期并没有促使更多的农民施用农家肥或采用秸杆还田措施。 这一点可从贵州湄潭县的土地制度综合试验的(1100多户)监测结果得到进一步证实,1992 年的农家肥每户平均施用量从1989年的91担下降到47担(注:贵州湄潭县是1988年正式执行“在承包期二十年内,增人不增地”的土地制度试验的。)(陈子光等, 1996)。当然,这并不能得出“承包期越长, 反而抑制农民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这一荒唐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说明在目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延长承包期并不能增加大多数农民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的积极性。

表3农民未施用农家肥的主要原因(选两个)

主要原因稻田承包期

1-5年 6-10年 11-15年 15年

(1)稻田承包期太短

0 00

0

(2)农家肥料不足40 39

10

6

(3)施用农家肥料花工多或嫌脏36 103

1

(4)施用农家肥料见效慢

6 31

0

(5)种粮效益低 20 265

2

(6)稻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10 124

1

重小,所以稻田肥力高低无所谓

(7)不知道农家肥料可使地力常新

2 10

0

主要原因 合计

(%)

(1)稻田承包期太短0.0

(2)农家肥料不足 79.8

(3)施用农家肥料花工多或嫌脏 42.0

(4)施用农家肥料见效慢8.4

(5)种粮效益低

44.5

(6)稻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 22.7

重小,所以稻田肥力高低无所谓

(7)不知道农家肥料可使地力常新2.5

调查中,我们发现所有农民都不把“稻田承包期的长短”作为未施用农家肥的主要原因,影响农民未施用农家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农家肥肥料不足。这类农民占未施用农家肥的农户总数的79.8%。农家肥主要来源于人粪尿和厩肥。人粪尿一般只能满足农民种植自用蔬菜的需要。而厩肥,一方面因许多农民的猪、牛栏的地面水泥化,约减少农家肥总量60%左右;另一方面,农家肥需求量增加,有85户农民声称,他们家的农家肥主要用于果园或种蘑菇等,所以没有剩余的农家肥施用的稻田中。就是回答已施用农家肥在稻田里的15户农民,也只能满足20%左右的承包田里的需求。②象影响种植绿肥的积极性一样,种粮效益低也是影响农民施用农家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农民占未施用农家肥的农户总数的44.5%。③在未施用农家肥的农民中,有43.9%的农民把“施用有机肥花工多或嫌脏”作为他们未施用有机肥的主要原因。这尤其以青年农民选择该答案最多(53户中有41户是24~35岁的青年农民)。

所有农民也不把“稻田承包期的长短”看成是未采用秸秆还田措施的主要原因(表4)。有75.4 %的农民把“秸杆还田花工多或影响耕作和插映”看成未采用秸秆还田措施的主要原因。有54.4%的农民则认为秸杆还田会影响当年作物的生长。据吴景贵等研究。较高的秸秆施用量,会使第一年水稻产量下降,而较低的施用量对第一年水稻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对第二年水稻也没有显著增产作用(吴景贵等,1997)。而所有农民都不知道秸杆施用量多少为宜。种粮效益低和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也是未采用秸秆还田措施的较为重要的原因。

表4 农民未采用秸秆还田措施的主要原因(选两个)

主要原因 稻田承包期

15年 6-10年 11-15年 15年

(1)稻田承包期太短或其它土地产权缺陷

0 0 0 0

(2)秸秆还田会影响当年作物的生长

4025 8 6

(3)秸秆还田花工或影响耕作和插秧

4037 7 2

(4)种粮效益低 1817 4 1

(6)稻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 1510 4 1

所以稻田肥力高低无所谓

(7)不知道秸秆还田可使地力常新 2 1 0 0

(8)其他3 2 1 1

主要原因合计

(%)

(1)稻田承包期太短或其它土地产权缺陷 0.0

(2)秸秆还田会影响当年作物的生长66.4

(3)秸秆还田花工或影响耕作和插秧72.3

(4)种益效益低 33.6

(6)稻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小, 25.2

所以稻田肥力高低无所谓

(7)不知道秸秆还田可使地力常新

2.5

(8)其他 5.9

从土壤养分平衡观点和比较其他土地私有制国家的化肥施用水平来看,化肥投入比重的大大增加,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的必然产物。1949年我国农田养分投入主要依靠有机肥,化肥几乎是空白,微不足道,但是1983年氮磷养分的投入中,化肥大大超过有机肥,分别达74%和65%。这主要是因为50年代以来,我国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这也意味着土壤养分损耗速度的大幅度增加,农田土壤物流通量大幅度增加。事实上,只有化肥的投入才会真正增加农业总循环中的养分流量,有机肥的养分属于再循环性质(鲁如坤,1990)。虽然目前中国的化肥施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土地私有制国家日本、英国和联邦德国。以上这些事实都很难证实土地制度对化肥施用量的大小有较大的影响。

据李纯忠等在全国9个土地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 1991~1995年监测试验研究,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也能使土壤养分增加,肥力提高,不会产生板结现象(李纯忠等,1997)。为此,我们也特地了解了农民对土壤肥料方面的知识情况,所有农民对这方面知识都很缺乏,他们不懂得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施用不同比例的化学肥料,施肥基本上靠经验。因此,较长的承包期也许更有利于这份经验的积累,有67户农民反映,较长的承包期,有利于他们对同一块承包田的土壤性质的了解。

(三)农田基本建设与承包期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较短的承包期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然而,农田基础设施失修是一个与承包期无关的普遍现象(表1)。 较长的承包期,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增加农民在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上的积极性,但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兴修水利,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表现出个体效益外溢,存在很强的外部性。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成本的分担和利益的分享都很难界定,导致搭便车现象严重,最终使得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失修。

调查中发现,较短的承包期也许能较好地解决这类“搭便车”问题。例如在福建连江县一村小组,该村自然条件恶劣,每年山洪暴发都会冲毁很多农田和水利设施。为了共同分担风险、集中全村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灾后兴修水利和恢复生产,该村农民集体研究决定,耕地承包期定为1年。该村小组的3个调查户一致赞同这一决定,并认为这符合全体村民的利益。

四、结论性评论

任何一项农业政策,如果不适应农民自身的愿望和要求,没有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农民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他们的生产行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与自身的生存有着直接的联系。农户所作的抉择,是他们综合收益、风险和公平等诸多因素的结果。中央提出的耕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是从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稳定承包联系,保持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一大局而制定的。然而,要真正达到“鼓励农户对耕地的长期投入”的目的,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毫不奇怪,在现阶段,承包期长短并不是影响耕地持续利用的主要原因。种粮效益低是影响当前耕地持续利用的最主要原因。种粮效益低,一方面影响农民对下一年种粮生产的投入能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降低他们对耕地质量的改良的积极性。它对稻肥轮作或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措施的采用都有较大影响。由于种粮效益低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较长的承包期的地方也没有更多的农户采用地力常新的轮作制和施肥措施”。

研究结果还显示,未施用农家肥在耕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农家肥料不足。一方面因肥源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果园等对农家肥需求量增加。而影响秸秆还田措施的采用主要是因为秸秆还田会影响耕作和当年作物产量,还需要对农民在技术上加以指导。此外,研究还发现,由于农户基本上是靠经验施肥,较长的承包期有利于农户加深对同一块承包田的土壤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对其施肥经验的积累。

对于农田基本建设,实地调查发现,农田基本建设失修是一个与承包期无关的普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兴修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存在很强的外部性。在目前组织未到位的情况下,坂项村通过一年调整一次耕地,来消化这种外部性和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从事农田基本建设,这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权益之计。

标签:;  ;  ;  ;  ;  

土地承包制度与耕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的实证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