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教的特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办学机构的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近年来的发展都很迅速,尤其在今年有更大幅度的增长。高职这一新生事物在大发展的时期,人们很自然地要关注高等职教的质量及其特色。
一、质量与特色的一般概念
毕业生的质量与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发展乃至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关键。因为社会对某一类教育能否认可,一要看它培养的学生是否有别类教育所不能代替的独到之处;二要看它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1999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突出其特色的问题,是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影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与特色的因素,有外部的,有内部的。其中外部的诸多不利因素中,我个人认为,当前最首要的是“定位不当”。造成定位不当的原因,固然有客观的、难以避免的方面,但主要是由于主观认识差异带来的偏差。纠正这种偏差尚需时日。就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而言,不能坐等定位问题解决之后再来研究质量和特色问题,必须立即行动,刻不容缓。
教育质量和教育特色是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教育的特色集中地反映在教育质量上,而教育质量的高低,总是与某一类教育的特色有关,即特定的目标和规格,以及为保证其实现的过程、条件等方面所进行的评价,等等。在高等教育当中,如果离开教育的类型结构,即不区分不同教育类型的特色谈质量标准,往往是笼统的、不明确和不易操作的。而且,在高等职业教育尚处幼弱阶段,传统习惯势力十分强大,现行政策又仍然有利于学科性教育而较多地不利于高职发展的情况下,容易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规格向学科性教育方向回归,从而容易使高等教育回复为单一规格、单一模式的状况,脱离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过去的历史事实已经给了我们许多这样的经验和教训。所以,现在要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分列出来,独树一帜,正是为了保证和突出它的特色,培养具有特定规格的人才并更好地保证此类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对这一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办出特色的工作关键
怎样才能办出高职的特色呢?以笔者管见,从宏观认识和领导层面的工作上说,必须重视如下三个关键问题。
1.要把握好高职的基本特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目前虽然还有不少分歧,但在若干主要方面已日益趋同。教育部高教司最近从六个方面描述高职的基本特征,应该说是一项求同存异的成果。我认为对此不必苛求完全一致,因为人们对它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何况一个事物的特征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在,既然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我们就有可能对它的基本特征作整体的把握。
对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的具体表述,仁者智者,各有千秋,就其涉及的领域而言,主要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条件三个方面,其中培养过程和培养条件都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提出的,是为它服务的。因此无论对高职基本特征作如何表述,在理解和把握的时候,必须主次分明,首先抓住培养目标这个第一位的特征,决不能与其他特征同等看待。这不是说其他特征不重要,而是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各项特征之间的主从、逻辑关系,要抓住要害。所谓要害,是影响全局、决定全局的,若在要害上差之毫厘,其他部分就可能谬以千里。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他们的主要特长是技术应用,因此也不妨称其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称“型”,是便于突出这种人才的“类型”归属。目前,权威部门多用“技术应用性人才”,突出这种人才特定的性能,这也未尝不可。笔者认为,在目前阶段,只要对其本质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个别文字表述上的细微差异无伤大局,不必急于苛求统一。
这类人才过去通常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其中一部分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高等层次的教育进行培养,今后必将逐步完全转移到高等教育层次,这就是现在所以要发展、今后势必继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社会动因。
对“技术型人才”素质要求的准确掌握十分重要,技术型人才介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发挥承上启下的中介功能。他们一般从事于技术岗位、一定的管理岗位和智能性操作岗位工作,其专业知识,相对于工程型人才,较宽而浅;相对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则更为宽厚,更重于理论技术的掌握。部分高技能人才,如技师、高级技师等,实际上也属于这类人才。而各类人才之间,在知识能力结构和性能上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相反,却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叠。但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未必都是高级人才,因为教育的等次与人才的级别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关系,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台湾二年制高等专科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中级实用专业人才”。
2.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用人单位的参与。强调以需求为导向,也是由高职特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为技术型人才的工作岗位多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上,第一线岗位是随生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不仅岗位种类变化,而且对从事每一个岗位的人员素质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了解并不断跟踪生产和服务第一线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设置专业,根据需求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根据需求安排教学进程。
为了确保以需求为导向,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须与有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要让用人单位尽可能多地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设计和部分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培养条件,使用人单位对培养工作有较多的实实在在的发言权,并享受其他方面一定的权益。学校要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尽可能组织学生以直接参与用人单位工作的方式来完成实习任务。总之,要根据法律和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系,不断巩固和强化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国内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如果忽视“用人单位参与”这一特点,学校关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脱离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使高职培养的人才失去应有的特色。
近年来,台湾职教界部分学者致力于从经济界向教育领域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概念,其主要观点之一,就是用人单位不仅是录用毕业生的“顾客”,而且也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
需要附带说明的是,从适应需求的角度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也要重视求学者的需求。要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吸收学生一定程度地参与教学计划的设计与调整。同时,不仅要满足求学者的当前需要,更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着想,包括让他们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可能出现的岗位变换,有利于他们实现继续深造的愿望等等。只有让学习者充分理解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保证高职特色的形成与加强。
3.要有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管理和教师队伍,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办好一所高等职业学校,首先要求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对有关高职的若干基本问题,例如现代化建设需要兴办高职的客观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问题等等,大体上取得共识,然后才有可能考虑如何办好高职,否则,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会因为缺乏共同的认识基础而不协调。
首先是学校的领导班子,不仅基本认识要一致,而且态度要坚定,要有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精神,善于带领和组织群众开拓进取的能力。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尽管中央和国务院很重视,企业界需求迫切,有利因素不少,但舆论和政策环境并不理想,理顺各方关系尚需一个过程。相对于举办高职的普通高等学校而言,要遇到更多的困惑与艰辛,想寻找几条理由改辕易辙是很容易的。
但是统一认识仅仅停留于领导层是远远不够的,非激发起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可。因为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具有特别明显的探索性,虽然我国在培养中级技术型人才方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可谓底蕴深厚,高职教育也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情况和新需求层出不穷,今日的高等职业教育尚有大量未知领域正待探究。由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根据,因此,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制订此类人才的培养计划,都是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即使有成功经验可学,借鉴的过程也必须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开拓创新能力,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做好学生的工作,提高学生对高职培养的人才特点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增强他们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信心,激发起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当前情况下,部分高职学生在入学之初具有较多的不平衡心态,而未来的教育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忽视学生的思想工作就等于放弃了高职学校的根本,一切质量和特色都将成为泡影。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殊优势
我国的初中后五年一贯制早已有之,但明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有组织地进行实验,是开始于1985年,原国家教委在上海电机制造学校等3所普通中专基础上试办的“技术专科”。90年代前期, 原国家教委曾先后三次共批准18所普通中专举办初中后五年制的“高职班”。遗憾的是审批工作就此中断,各地采取“挂靠”办法陆续办起了一些“高职班”,无法进行准确的统计,至今大约在百所左右。这种“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发展趋势本身, 足以说明它具有不容忽视的生命力。 1994年创办的10所“高职班”首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不能不令人对“高职班”刮目相看,“高职班”举办校的师生们确实未辱使命,值得自豪。更重要的是从中进一步证明五年制确有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生源优势。在中考阶段招生,五年制在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序列上不至于人为地被排在末尾;新生进入这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一般不存在失落心态。
2.时间优势。连续五年的学习,若能及早进入专业训练,极有利于优良职业行为的养成和主要技能的熟练掌握,极有利于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3.系统优势。五年制将中职与高职统一在一个教学计划中,成为一个有利于内部协调运转的系统,可以避免中职与高职衔接过程中因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所造成的学时损耗,提高教学效益。
举办五年制高职班的机构,多为原来条件较好的普通中专学校,它们不仅有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丰富经验,而且大多数学校都长期办过初中后四年制和高中后二年制的职业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学校还有举办高中后职业教育的经验,因此由它们举办五年制高职,轻车熟路,顺理成章,不容易变性与转向。
但是,不能绝对地说只要是五年制就一定能办好,在发展五年制高职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扬其长而避其短。
首先,要选择能充分发挥五年制优势的专业。五年制一般更适合于如下专业类型:一是要求接受能力培养的学生年龄较小;二是要求能力训练时间较长;三是多种能力或多种专业方向复合。
其次,五年制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不能是中职和高职的简单相加,必须充分运用“五年一贯”的特长,重新取舍,重新组合,重新设计。
第三,由于五年制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所以在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方面要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四、几点结论
1.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特色是一种客观存在,教育质量是教育特色的载体,而一定的教育质量必受一定教育特色的制约,优良而显著的教育特色则是教育质量的升华。
2.只有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基本特征有较深刻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使它的特色显示出来。
3.只有办出特色和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才具有生命力,才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4.初中后五年一贯制十分有利于办出高职的特色,但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好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