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宋正辉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山东 荣成 264300 作者简介:宋正辉,男,(1976-),,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微创及显微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和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7.45%、76.9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可取得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得到更快康复.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41-02
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0-60岁的中老年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患病后,如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病情长期拖延会引发诸多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导致严重受损、致残,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对49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98例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7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平分为对照组(n=49)、观察组(n=49).对照组性别:男性、女性分别为31例、1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5岁,平均(52.3±3.8)岁;病程:3-8年.平均(5.7±3.1)年.观察组性别:男性、女性分别为29例、2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4 岁,平均(51.6±3.9)岁;病程:2-9年.平均(6.0±2.8)年.排除存在肿瘤、结核、其他骨病的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实施常规开放半椎板术或者椎板开窗术进行治疗.术后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给予脊柱椎间孔镜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表现如下: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然后取侧卧位或俯卧位,术前用克氏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目标椎间盘,根据术前责任间隙的测量,标记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实施常规消毒铺巾,使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实施局部浸润麻醉.C型臂正侧位透视下确定穿刺针直接经椎间孔内进入突出的椎间盘或椎管内,经穿刺针将导丝置入之后将穿刺针拔出,沿着导丝将皮肤切开,切开宽度为0.8cm,然后逐级将扩张套管和磨钻椎间孔系统置入,最后再将工作套管置入.在透视状态下将工作套管位置确定正确之后连接内窥镜,通过显示器使用髓核钳最大限度地将突出的变性髓核组织取出.进行全面探查,明确神经根减压充分之后,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对对术野进行多次冲洗,将橡皮条引流放置好后实施切口缝合操作,结束手术.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术中出血量、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
1.4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以优、良、可、差4个等级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优: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完成恢复正常,不适感均完全消失,功能全部恢复正常;良:患者体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未受到影响;可:以治疗前比较,患者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受到较小影响;差:患者症状、体征均无任何好转,功能未见任何恢复,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均以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表示,并进行x2 检验.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以P<0.05表示.2 结果2.1 治疗优良率比较 接受相应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超过12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具体如下:观察组有33例(84.62%)优,5例(12.82%)为良,1例(2.56%)为可,0例为差,治疗优良率为97.45%.对照组有20例(51.28%)优,10 例(25.64%)为良,7例(17.95%)为可,2例(5.13%)为差,治疗优良率为76.92%.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2.2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1±9.2)ml、(151.5±10.6)ml,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1.2±8.2)min、(47.2±7.9)min,差异比较未存在显著性(P>0.05);2组卧床时间分别为(24.5±10.6)h、(148.2±11.1)h,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2±1.7)d、(14.8±2.4)d,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腰椎间盘退化及脊柱受力损伤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患上该病后,患者关节位置会发生异常改变,患者会相继出现腰腿麻木、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侧后路椎间孔镜手术是在内镜的监视下,使用外科手术器械将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直接摘除,同时对椎管狭窄进行相应处理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2].应用侧后路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 手术操作在深部强光源,25倍的大倍数放大下进行,医师拥有更为清晰的视野,可更加准确的辨认解剖结构,手术过程中的操作与脊柱外科医生的操作习惯相互符合,医生较易掌握[3].在手术过程中可同时实施神经根管减压或者侧隐窝减压操作.②该种手术方式仅对椎旁肌实施有限扩张操作,将部分上关节突骨质磨除,黄韧带的切除较少,脊柱后柱结构得到完好保留,最大限度地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③与开放手术相比较,该种手术方式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可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因为在实施手术操作过程中,视野较为清晰,手术医师可清晰辨识血管神经,因此可最大限度降低不必要损伤,进而降低术中出血量.④术后,患者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大大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进而降低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李长青[4]等的在临床研究中,使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对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术后14d的改善率平均为75.6%,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8.5±12.2)ml,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6±3.4)d.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研究的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P<0.05).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器械得到不断改善,脊柱侧后路椎间孔镜手术的适应症在不断扩大,其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在本次研究中,应用脊柱侧后路椎间孔镜手术对39例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后,该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接受开发治疗的对照组;该种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与诸多文献报道保持一致.应用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但是该种手术方式对技术要求较高,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应用该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时,手术医师需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娴熟的手术操作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手术过程中,保证局部解剖层次分明,手术定位必须精确,术中需避免损伤硬膜,对出血进行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手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微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可促进患者得到更快康复.参考文献[1] 李长青,周跃,郑文杰,等.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15(13):316-317.[2] 沈国权,姜淑云,程英武,等.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01(02):111-112.[3] 熊小江,陈林,占方彪,等.不同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比较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4(24):362-363.[4] 李长青,初同伟,张正丰,等.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06(03):285-286.
论文作者:宋正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0
标签: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脊柱论文; 对照组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时间论文; 平均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