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近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显示出:研究环境日趋良好、研究成果向体系化方向发展、研究工作更加面向实用、研究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强化了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等几个特点;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研究、毛泽东美学思想研究、毛泽东文艺实践活动研究以及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将在深入拓展现有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重视总结毛泽东文艺思想同中国文艺运动相结合的经验和规律以及致力于新材料的发掘等几个方面不断扩大和深化研究成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自1942年发表至今已55年了。《讲话》的诞生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达到了成熟阶段,形成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自那以后,一方面,以《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着中国革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其理论思想又促进了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本身的研究不断深化,在《讲话》发表50周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以来,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史上的又一次高潮。 自那时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专著20余部,论文数百篇,由“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编辑的学术研究论丛《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已出版10辑。
一、近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特点
学术环境日趋良好
早些年社会上曾存有不少错误的观点,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工作受到相当程度的误导和干扰。在党中央引导下,经过学术战线上的思想斗争和学术论争,目前在对待和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方面,基本上已形成“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认识主流。人们普遍认识到,首先必须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并把这一原理运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同时还要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这样才能沿着毛泽东文艺思想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地使理论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就是在这一正确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人们既从坚持的角度出发,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出现了一大批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又结合实践需要,面向运用的实际要求,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方式,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条件下的新的发展,并编撰出适用于不同层次使用要求的工具书。可以说,是正确原则的贯彻执行促进了研究工作顺利地深入进行;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其成果又促进了正确原则的牢固确立,从而使整个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国性的群众学术团体“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的会员已发展到700多名, 还有许多地方性的专门学术研究团体,它们都为推动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起到了良好的组织、推动作用。当然,所有这些又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的大环境中得以实现的,社会各界包括文化、宣传、新闻、出版部门的积极支持共同促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繁荣局面。
研究成果体系化、丰富化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不仅认识到毛泽东文艺思想具有科学的体系性,其研究工作自身也发展成为一定的体系。通观今日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已形成了由散在成果向集大成发展的趋势。不仅是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专著成为这方面的出色代表,一些研究论文也表现出宏观的概括性、综合性。
随着研究者视角、观点、表述方法及切入点等等的不同,面对同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也不尽相同,这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工作以多层次、多侧面上得以展开,不仅丰富了研究成果,也酿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研究工作更加面向实际
为使毛泽东文艺思想更易于为人们所掌握和应用,同时也为了便于研究工作,近年来出版了各种大型工具书,如周中明主编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概览》、李准、丁振海主编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全书》、冯贵民、高金华主编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等等。这些工具书体例、内容各有千秋,其共同点材料翔实、全面,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收集了公开发表的毛泽东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要文艺论著、言论、作品,包括党和国家有关文艺的政策法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在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成就;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基本理论、基本内容的阐释或代表性观点;已取得的主要实践成果及有关的词语解释等等,可适应不同方面的需要。
研究内容和范围更加扩大
近年来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视角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广泛。不仅研究有关的理论,还探讨理论体系的形成渊源、发展过程、同其他思想体系的关系;不仅研究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还研究周恩来等人的文艺思想以及他们的文艺活动实践……如此等等,研究内容涉及到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和领域,构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研究格局。
强化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理论发展的研究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界紧紧掌握这个原则,加强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新阶段——主要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并使研究更加系统化,更加注重运用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文艺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充满实践精神和现实活力。
二、近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主要认识成果
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体系的研究。
我国学术界早在60年代初期就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体系形成了肯定的认识和初步的理论阐述。但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破坏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泛起,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毛泽东文艺思想,在80年代又成为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概念,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从而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并开拓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体系专门加以研究的新课题。
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要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明确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的科学总结,要把科学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同毛泽东个人晚年的错误观点严格区别开来;二是由于有人试图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科学性,认为其不成体系,只是一些零散篇章,要加以“体系性的移入”,因此要通过理论研究的成果来维护毛泽东文艺思想;三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实践需要深入地、完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以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由于,全国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活跃地组织开展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专题研究,成果可观。近几年出版的一批专著可谓其成果的代表,如周中明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新探》、冯贵民著《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论稿》、何国瑞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精要》等,再如李衍柱等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发展与传播》也有专门章节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的主要认识成果有:
①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都认为:第一,是中国的文化、文学传统和“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的革命文艺实践为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二,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同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第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组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第四,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决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性质。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决不是人为的偶然的选择,正是中国社会现状和客观历史进程的必然需要所使然。
②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研究的重点,除对具体理论观点的深入阐释外,从整体概括上看,有的是按基本理论问题来加以表述的,分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的理论思想”、“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思想”、关于理论创作的理论思想”、“关于批判继承与批判吸收中外文艺遗产的理论思想”、“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论思想”、“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思想”。
有的是按基本观点和思想内容的类型来概括表述的,分为:“以人民大众为核心的科学体系”、“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美学思想”、“以社会和艺术进步为宗旨的文艺发展战略”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
还有的更精炼地把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基本内容分为“原则论”、“使命论”、“方向论”、“特性论”、“方针论”等几大部分。可以说,这些不同的概括、表述方法既反映了研究者视点的不同,也反映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为全面、透彻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③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有的表述方法是:从方法论上看,其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体系的基石上看,是肯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由此肯定文艺的阶级性、党性及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此外,还呈现出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特征。
有的表达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达到了这样几个“统一”:历史唯物论学术辩证法的统一;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统一;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意识共性与审美个性的统一;基本原理与方针政策的统一。类似的说法还有一些,皆大同小异。
④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贡献及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作用。各家认识、表述基本一致,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主要贡献在于:坚持并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并发展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提出并完善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方针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思想。
同时,人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实践中,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是党制定文艺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繁荣文艺创作、开展文艺批评的正确指针。
关于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美学内容,是美学原理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以往的研究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美学内容和美学价值强调得不够,以至有人产生偏见,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失去了审美特性,甚至有人以此来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说它是“坚持文艺的政治实用功能,偏偏忘了文艺的本性是审美”。
这些否定看法从反面促进了学术界对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成为近几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已出版的专著,如郑松生著《毛泽东与美学》、朱兰芝著《毛泽东美学思想研究》、秦忠翼著《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等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阐述了毛泽东有关文艺美学的理论内容。就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具体理论观点而言,各家看法无重大差别,面对如何看待和表述毛泽东美学思想的相对独立性及体系性的看法则有所不同。
李准、丁振海认为,毛泽东美学思想以对于美及美感的哲学把握为其理论内容(主要是探讨了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以研究艺术美的创造为其理论重点。毛泽东美学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和灵魂,毛泽东文艺思想则包括了毛泽东美学思想,并且是对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展开。
朱兰芝提出了毛泽东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的看法,认为:毛泽东在谈论美时,是把它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认识论意义上对待的,即是把它当成既成的事实来对待的。因为文学艺术之美是现实美的反映,美首先就是一种现实的客观的存在。但毛泽东的美论又不同于美本质“客观说”的美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的属性的观点。毛泽东的美本质观应当是主张“关系说”的。在毛泽东看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对象,总有同它们相比较而使它们显现出美的那个对立一方为前提,而这个对立一方,从本体论、发生论意义上说,也是以人类的美感为前提的。他是力图把毛泽东同美有关的思想、论述归结到一定的理论体系中,并把它与当代美学理论体系相接轨,以显示出毛泽东美学思想相对独立的理论地位。
郑松生也是以现行的美学理论体系为框架,将毛泽东在理论著作、零散文章、言谈及在诗词创作、文艺欣赏中流露、表现出的有关思想、观点分为“毛泽东早期美学观”、“毛泽东的审美创造理论”、“毛泽东的审美鉴赏理论”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美学思想”等部分加以阐释,主要是结合着理论和实践,全方位地展示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观点,从中探讨毛泽东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
秦忠翼侧重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审美性”的研究,不涉及“美本质”之类一般的美学命题,而是从艺术美的角度探讨毛泽东的艺术本质观,特别强调出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间的联系,对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美学范畴如“体验”、“兴会”、“反映”、“有味”等加以独具特色的辨析阐述,颇有新意。
总体看来,毛泽东美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对“毛泽东美学思想”这一提法的界定也不明确。从实际阐述上看,毛泽东“美学思想”同“文艺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如何辨明二者的关系,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文艺思想集体体现了这一发展,并使毛泽东文艺思想达到了新的阶段。因此,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近期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杨炳忠、刘江著《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是这方面的发韧之作的话,那么,马龙潜等人著《论邓小平文艺思想》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它考察了邓小平文艺思想发展的历史,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新贡献,认为邓小平文艺思想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自己的立足点,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理论形态。它不是以个别观点、个别论述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加以丰富和补充,其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充分肯定邓小平文艺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中国当前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还勾勒出邓小平为建设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所确立的基本框架和格局的面貌,其最主要之点,是邓小平做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的形势下,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总体战略和策略,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和描写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要求。以此做为一条主线,贯穿和体现到他几乎所有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之中,统摄着他整个的文艺见解。
在这一总的方向下,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表现出显著的理论特色。刘忠德同志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鲜明的时代精神。它要求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需要,紧紧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发展和繁荣文艺;第二,鲜明的实践精神。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错误倾向,实事求是地开展斗争,加以解决。第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精神。邓小平文艺思想多方面地继承和丰富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深刻体现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在发展中丰富的科学态度。第四,鲜明的创新精神。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艺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和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新开拓,逐步形成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整套新建树。
关于毛泽东文艺实践活动的研究
近年来,人们愈加清楚地意识到,毛泽东文艺思想除以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文艺观以外,还表现在创建者们主要是毛泽东本人欣赏趣味、创作风格和关于具体作品形象的直观判断中,即表现在他的文艺实践活动中。
毛泽东的文学创作活动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人们更多的将关注点移向毛泽东的文学鉴赏、评论活动,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表露出来的文艺观。陈晋著《毛泽东与文艺传统》、董学文著《毛泽东与中国文学》,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些研究表明,在毛泽东的文艺观中,直接渗透着他的哲学观、历史观、政治实践倾向和人格个性。他关于文艺工作的不少看法都是通过品评传统文艺作品体现出来的。在这种活动中,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见识、具有鲜明主体特征的性格意志、他注重人民性及富有反抗精神的审美情趣和根据社会实践需求而形成的见解、观点溶为一体,时时显现出高深、精到的思想光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这些研究成果还详尽阐释了毛泽东同传统文艺特别是同中国文学之间“密切而渊博的精神联系、思想联系、文化联系和美学联系”,不仅以生动、直观的形式阐释出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面貌和理论内容、学术价值,还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这些著作结合着具体的文学作品加以述论,因而形象性较强,生动而通俗易懂,读者群远较一般理论著作为大,十分有利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播与普及。
此外,如查振刚、董学文主编《毛泽东圈注史传诗文集成》也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资料。该书将毛泽东圈阅过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分为“史传卷”、“文赋卷”、“诗词卷”汇集成册,加以注释、题解、译文,并对毛泽东的评读情况加以简要介绍,使读者可以对照原作来理解、领会毛泽东评点、批注的观点、见解,还可揣摩毛泽东的内在思想、情感,了解他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走出一条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新途。
三、今后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展望
深入拓展已开辟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
目前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深入发掘的必要。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基本理论及其具体观点的研究虽然相对说来已经比较深入,但还不能说已经十分完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一般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将会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提出新的问题和课题。如包括文艺同政治的关系、文艺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等等这些老问题,也不会停留于现今一般的阐释,还有待于更深一层的如审美机制层面的揭示。近年来新起步的一些课题,如毛泽东美学思想的研究、毛泽东文艺实践活动的研究,以及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价值观、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虽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仍然有待于研究领域的继续开拓,决不是研究工作的结束。周恩来等毛泽东文艺思想创始人的理论研究,虽有余飘著《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等成果面世,仍然显得薄弱不足,对其文艺实践活动方面的发挥、研究则更需加强。既使是相对成熟的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把握,也可能随着人们视角、观点的发展而有另外的概括、阐释。更主要的是文艺实践的发展要求对毛泽东文艺思想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透彻、深入,是推动研究工作深入进行的主要动力。
继续加强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文艺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邓小平文艺思想既处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之中,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对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理论、方针和政策都有独到的创造性的阐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需要不断地将研究工作深入下去。除对其基本理论内容的研究外,还应研究如何将其理论思想贯穿于实践之中,即研究邓小平文艺思想基本理论原则同当前社会实践的联接点、联接途径、联接方式,更充分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重视总结毛泽东文艺思想同中国文艺运动相结合状况的规律
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中国革命文艺事业已走过几十年的路程,其间有不少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证明,凡是当毛泽东文艺思想得以正确、充分贯彻执行时,文艺事业就顺利发展,繁荣昌盛;反之,毛泽东文艺思想遭到破坏与歪曲,不能切实执行时,文艺事业的发展就遭受挫折,停滞凋零。如何坚持和保证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作用,怎样才能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同中国文艺运动实践紧密地、有机地相结合,其规律性的认识,对保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长久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继续致力于新材料的发掘
伴随新材料的发现,将会丰富和拓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内容,对领会和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提供新的佐证。特别是有的材料能够显示出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转迹,这对于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宝贵的参考。随着岁月的流逝,有关当事人的回忆、整理就显得更为珍贵、迫切。同时,档案整理,新材料的发表也会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当然,这项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