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凯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研究脑功能状态指数(CSI)在全麻中作为镇痛深度监测效果。方法:收治50例全麻手术患者,采用全麻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详细记录患者在插管前后和切皮前后,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BIS,以及CSI。结果:在气管插管的前后以及切皮刺激的前后,经过比较BIS、CSI,无显著差异(P>0.05);在气管插管的前后,以及切皮刺激的前后,在心率,以及收缩压方面,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中的镇痛深度面,CIS、BIS并不能检测出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反应。
关键词:脑功能状态指数;麻醉;镇痛深度监测
由于患者个人体质的差异性,对麻药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在术中,应该保证麻药安全,摆正麻醉深度的适宜性。在本研究中,在患者感受伤害性刺激的前后,记录了相应的CSI、BIS值,经过对比分析,充分证明了其可以应用在临床监测镇痛程度方面。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年5月到2018年10月期间,在本院收治了40例全麻手术患者,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在3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5.4)岁,体重50-85kg,平均体重(68.4±5.6)kg。丙泊酚靶器官效应室的浓度为4.0μg/ml。
1.2方法
对患者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诱导,当患者入室治疗之,全面检测有创动脉压,等到患者的睫毛反射完全消失之后,应用电刺激仪进行刺激,一次刺激与切皮的超强电刺激相一致,其强直刺激为80mA, 50Hz, 0.25ms,4s,依次增加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分别为2.0μg/ml, 2.2μg/ml,2.4μg/ml,2.6μg/ml,详细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尤其要重点观察把心率以及收缩压的变化,这是反应镇痛的重要指标,对于血压以及心率的波动,应该控制在基础值的20%之内,以此作为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保证所有患者对疼痛刺激是没有反应的。在基础上,将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调整到为此浓度的80%,这样做是为了在插管、切皮的过程中,患者可以具有一定的无意识反应,并且,对患者实施肌松剂。等到血浆效应室浓度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在进行气管插管,提供机械通气。在插管的前后,要每间隔30秒,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BIS,以及CSI值。在切皮的前后,每间隔30秒,记录一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BIS,以及CSI值。将通气频率控制为12次/min,将潮气量调整为8m1/kg,将吸:呼比控制为1:2,将氧流量调整为l.0L/min。在麻醉维持方面,使用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对于维库溴铵,其诱导剂量调整为O.1mg/kg,而追加剂量要调整为0.015mg/kg。在手术的过程中,要全面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BIS,以及CSI。
1.3观察指标
在插管前后和切皮前后,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BIS,以及CSI。
2结果
2.1比较插管前后以及切皮前后BIS以及CSI
在本研究中,在气管插管的前后以及切皮刺激的前后,经过比较BIS、CSI,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脑电双频谱指数简称为SIS,在临床中是十分常见的脑电监测指数,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CSI来说,主要采用了脑电信号的子参数,以此输入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中,其主要的优点体现在,对EEG值以及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控制时,它不会假设潜在的数字函数来控制二者之间的偶然联系。与BIS值比较接近,当CSI值处于90-100之间时,患者会保持清醒状态,在80-90之间,患者会处于嗜睡状态,在60-80之间,患者会处于轻度麻醉状态,在40-60之间,患者会处于深度麻醉状态。
脑电双频谱监测、麻醉深度监测,这二者都是建立在脑电图的基础之上,根据其波形变化,形成一个量化的催眠等级,进而反映处于麻醉深度[1]。在麻醉药物上,可以合理指导使用剂量,防止术中出现患者的知晓现象,也避免了缩减麻醉后的恢复时间。对于BIS值来说,在手术安全中是重要的监测标准,可以充分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不过,它还不能完全反映出镇痛的程度。在全身麻醉中,需要依靠药物让人体处于无意识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患者是没有知觉的,而且,也不会回忆起来相应的手术过程。然而,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在术中,不少患者会感到疼痛感,甚至可以听见医生之间的谈话,这样的现象被叫做术中知晓。在美国的相关调查中指出,患者的知晓发生率为0.15%。
对于BIS的局限性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刺激引起的体动,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是无法监测的,BIS主要取值于皮层EEG信号。第二,如果患者具有CNS损伤,又或者患者具有EEG低电压,那么,BIS是没有意义的[2]。在麻醉深度监护仪中,其理想的标准是可以反应出患者意识知晓之前的浅麻醉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出患者体内的麻醉药的相关浓度。在不同的刺激方式下,比如说,在气管插管中,尤其是一些外科手术中,其刺激敏的结果是可以即时显示的。在统一标准下,能够反映出全部麻醉之后的麻醉深度。经过这样的方式,除了可以保持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的稳定性,还可以反应患者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同样,经过计算EEG值,可以导出CSI值。
在本研究中,经过对CSI、BIS监测镇静程度的全面观察,可以分析出患者的感知疼痛,进而得出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和镇痛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否可以准确反映处于镇痛程度。对于CSI、BIS而言,这二者是不可以用于术中评价患者的镇痛深度的,不能用于检测伤害性刺激反应。
参考文献
[1] 卢清旺,张桂珍,黄伟,等.脑状态指数监测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中的临床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8):910-911.
[2] 孙永锋,冯春,娄晔.脑功能状态指数(CSI)在全麻中作为镇痛深度监测的实验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1):74-75.
论文作者:王玉凯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5
标签:患者论文; 心率论文; 全麻论文; 芬太尼论文; 深度论文; 状态论文; 浓度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