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售电侧改革是在“互联网+”智慧能源技术实施落实的重要环境和机会。在这一技术的背景和环境下,针对电能代替发展线路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需求,从而提出了“互联网+”电能代替的概念,并且分析这一概念的特点,通过售电侧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发展路线,对其中关键的技术和运营模式收益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实现“互联网+”电能替代的发展,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售电侧改革;“互联网+”;电能替代;发展路线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是促进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新型科技革命的重点关注内容。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通信信息、再生能源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以及能源互联网都是我国能源革命发展的支撑。推动能源革命的发展,是由于我国能源产业的结构存在异常,化石能源过剩导致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能源形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欠佳,再生能源也受到多方因素的而影响,“互联网+”技术推动能源利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供给侧的清洁替代、电网网架的支撑、需求侧电能替代等都是未来发展趋势,其中电能替代技术也是环境改善,提高电气化水平的重要手段[1]。
一、“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要求分析
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背景下,能源的改革体现方面包括供给侧改革、电网侧调度、储能设备应用等,而整体发展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节能减排,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源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电能的发展:首先要将化石能源这些传统的能源进行转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排放。其次,风能、太阳能这些可再生的能源要充分利用,改良能源的结构作为电能管理的中心枢纽,从而能够实现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二,源网荷储多环节协调,加强配置优化力度。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背景下,从源端到中断的过程都是以物理信息融合为特点的,因此能源的调控也不仅仅是点对点或者局部协调,是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保证供需两方的合理运行,平衡供需两方的发展。第三,要鼓励灵活需求侧资源,实现对配置的优化。需求侧资源是提高能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而鼓励灵活柔性负荷类型,能够提高负荷的可调控能力,提高需求侧的潜力。在“互联网+”电能替代的背景下,需求侧相应从以前传统价格/激励信号相应模式转变为集中调控、分布自治的模式[2]。
二、“互联网+”电能代替概念和特点
(一)关于“互联网+”电能代替的概念
“互联网+”电能代替是在能源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的延伸,是一种借鉴了互联网特点的思维方式,将低环保的传统能源设备转变为分布广泛的高聚合性电力负荷,并且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物理信息融合技术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允许跨界融合的模式,有效改进了能源产业的结构[3]。
(二)“互联网+”电能替代的特点
第一,关于“互联网+”的特点。包括技术特点和模式特点两种。先说技术特点,互联网技术特点还可以细分为全球互联互通、平等开放接入、公开规范运行和多样透明访问等模式。在这一理论下,可以将能源互联网的技术特点总结为互联、平等、开放、低碳环保、安全可靠、高效多源的特点。其次是模式特点,模式特点包括两个概念,一是长尾理论,二是跨界融合。如果把足够多的非热门产品集合到一起,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可以与热门市场媲美的大型市场。“互联网+”为一些在长尾状态中的产品提供的发展的空间,通过柔性的生产模式来满足一些零散、平滑用户的购买需求,从而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形成了一个与主流市场相媲美的新兴市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跨界融合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展而来的,“互联网+”背景下的主题不仅仅只有一种功能,几个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经营模式,能够平衡市场收益,比如像淘宝这一电子商务,收益已经效果了很多传统商品的收益[4]。
第二,“互联网+”电能替代的特点。主要包括技术特点和模式特点两种。首先是技术特点,“互联网+”电能替代更加的低碳环保,本文提到的“互联网+”电能替代是对互联网的全球互联,广义就是互联。不仅是能源生产到消费,还包括信息流、能源流的互联。低碳环保是实施“互联网+”电能替代的目的,而这也是“互联网+”电能替代的重要特点。“互联网+”电能替代的发展宗旨就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改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再利用率。除了低碳化宝这一特点,还具有高聚合性特点。高聚合性是“互联网+”电能替代的必备特点,“互联网+”电能替代的优势不仅是让终端能源的消费更加环保,也是为了顺应高级手水平,激发电力负荷的集群调控潜力。其次是模式特点。逆向长尾理论,表示相比传统互联网市场存在不同,能源市场的生产端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更强的波动性,可控性较差,因此不能用传统的长尾理论来结石。而能源消费端的电力负荷越来越趋于柔性化,比如空调、热水器、电动汽车等设备,在规模市场下有很强的柔性可控性[5]。
三、“互联网+”电能替代的核心技术分析
提高负荷的目标不仅可以消纳风电,通过分布式的电暖设备通过特能方式储存下来,从而评估风电出力波动性的消纳潜力,同时,还以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提高可响应的前能力。这两种方式在进行评估过程中,牵涉到的外部因素和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是一样的。
潜力评估是实现需求侧资源调控策略的基础,用户响应的潜力也受到技术、政策、外部因素等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评估技术的加强和优化目的在于一定的颗粒度下尽可能提高评估的准确性。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负荷出发和用户出发两种。负荷出发是根据负荷模型来进行理想化的负荷响应能力评估,根据相关的影响因素修正评估结果。用户出发是分析外界因素对用户的影响,根据历史响应水平联合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响应量进行预测和评估。要提高评估的准确度,需要:第一,要建立负荷精细化模型。分析负荷设定参数变化量和功率变量的耦合关系,湿度,温度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建立离散化的负荷状态模式[6]。第二,对大数据技术实施深化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要在大量数据中分析其关联性,研究需要根据结构化数据,通过挖掘数据的方式评估可响应的潜力。
四、结语
推动能源革命的发展,是由于我国能源产业的结构存在异常,化石能源过剩导致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能源形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欠佳,再生能源也受到多方因素的而影响,“互联网+”技术推动能源利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互联网+”电能替代是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物理信息融合等技术作为基础,互联网的运行模式作为思维指导,高聚合性电力负荷作为操作手段,将传统的抵消能源模式替代呈新型的能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毅,许鹏,单葆国,等.售电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电能替代发展路线[J].电网技术,2016,40(12):3648-3654.
[2]节能与电能替代"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J].中国科技成果,2018,19(24):封2.
[3]赵瑛.“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前景可期[J].电器工业,2017,(7):1.
[4]周海明,包喜春,赵琦.能源互联网结构及其典型应用模式[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37(22):6619-6626.
[5]夏天.电能替代技术应用的商业模式[J].数码世界,2018,(11):96.
[6]王润华.电能替代技术应用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2):87-88.
论文作者:王琴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互联网论文; 能源论文; 电能论文; 技术论文; 负荷论文; 模式论文; 背景下论文; 《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