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合作的进程及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进程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区域合作是区域一体化最直接 的手段,所含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安全乃至社会文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 ,走在最前面的是欧盟;北美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计划向整个美洲扩展。作为世界经济 的三大重心之一的东亚,尽管区域合作起步较晚,但目前东亚合作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 关注,有关东亚合作的讨论近来成为一个热点。
一、东亚地区合作的基础
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一般是指东北亚5国和东南亚10国。这15个国家陆海相连,毗 邻而居,形成了天然的联系、共存利益和一定的地区关系结构与秩序,共有人口近19亿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7万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形势发生了 巨大变化。从经济上,首先出现了日本经济的起飞和迅速现代化;然后“四小龙”经济 起飞,东盟(老成员,即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经济快速增长,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地区经济增长的“雁型模式”和链条。特别是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 转向市场机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冷战的结束进一步打破了市场的分割,形成了 东亚地区的内在联系机制,到20世纪90年代末,其内部贸易已经占到50%以上,同时, 地区内部的投资和技术转移也得到大大的发展。经济上的相互连接、依赖形成了越来越 强的地区共同利益,这是推动东亚加强合作的内在基础。
中国经济的崛起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地区经济联系格局和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作为地区经济增长领头雁的日本经济一直低迷,建立在“雁型模式”基础上 的地区经济增长链断裂。东盟地区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袭击,经济陷入结构性困境 ,加上日本进口能力降低,对外投资减少,原有的经济增长动力和联系机制遭到破坏。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向地区提供的市场增大,新的链条正在生 成;不过,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有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近期还难以成为增长的 发动机。在此条件下,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就大大增加了。
把东亚合作作为启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种选择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推 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根据经济学理论,自由贸易区对贸易可以产生贸易创造与转向作 用,即由于区内彼此之间降低或取消关税,内部贸易会增加,从而推动该地区内的经济 增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东亚地区内部的贸易已经占到各国或地区总贸易量 的50%,此后,由于经济活动放慢,区内进口能力降低,比重有所下降。这种很高程度 的区内贸易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关税还是非关税,东 亚地区内部的贸易壁垒水平都还较高,有必要通过地区合作,即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来 解决,使东亚地区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由以市场导向转向以“制度导向”为主。当然, 由于东亚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加上其他的原因,要建立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难度很大。
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先易后难”,从小规模开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大约160 多个“区域贸易协定”,90年代后期以来,每年都有11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签署,97% 的WTO成员参与了一个或几个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显然,区域自由贸易已成为一个与多 边自由贸易(WTO)相并行的重要机制。尽管区域贸易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与世界多边自由 贸易协定相违背(对非成员歧视,有悖于WTO的最惠国待遇),但却是对世界多边贸易机 制的一个重要补充。一般来说,地区合作大多发展的是一种包括广泛领域的“紧密经济 伙伴关系”,其合作范围超过WTO。东亚地区合作也是这样,并不仅限于自由贸易区的 建设。它既包括宏观经济对话与合作,金融、技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人力 资源、小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又包括制度法规上的接轨,技术标准上的相互承认等 ,从而优化地区内的发展和交易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本身与交易的效率。
像任何区域合作一样,东亚地区的合作也有着清晰的政治含义和意图。东亚合作的进 程从经济合作开始,以经济合作为重点,同时,也逐步发展政治对话及社会文化合作, 通过合作建立各国之间的信任,发展制度性机制,从而实现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东亚是 世界上差别最大的一个地区。从规模上,有地域广阔的中国,也有弹丸之地的新加坡; 有位居世界经济第二的日本,也有最不发达的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在政治上,有社 会主义体制,也有资本主义体制及其他类型体制。在宗教信仰上,有佛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等,多种文明并存。此外,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恩怨和现实的分割。在这样一个 差别巨大的地区,实现地区内稳定、和平与合作,尤其是区域制度化的合作深入发展, 是一个优化选择。欧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成功范例 ,尽管其他地区不会也不必照搬欧洲的模式,但它毕竟指出了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地区稳 定与安全的方向。
二、东亚合作的进程与方式
东亚合作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了东亚经济集 团(后改为核心论坛)的设想。由于该倡议带有比较明显的对抗美国霸权的倾向,遭到美 国的强烈反对,致使日本和韩国态度暧昧而被束之高阁。1995年,由于亚欧合作的推动 ,东亚领导人实现会晤,东亚合作的种子开始发芽。1997年的金融危机成为推动东亚合 作的加速器。主要发生在东亚的金融危机迫使有关各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就如何应对危 机和防止未来发生新的危机进行讨论与合作。
1997年12月,东盟—中日韩领导人(当时是“9 + 3”)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 坡举行。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晤。领导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21世纪东亚的发展前 景、亚洲金融危机及深化地区经济联系,鉴于当时的形势,其中如何对付金融危机是主 要的议题。领导人就这些议题达成许多共识,对加强东亚地区的合作发出了明确的政治 信号。此后,每年的领导人会议都有新的内容。
迄今,东亚合作是在“10 + 3”,即东盟 + 中日韩的框架下进行的。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经建立起一个合作框架,它由下列机制组成:
(1)领导人会议 自1997年以来,已形成既定的一年一次的领导人活动,主要是在“10 + 3”的框架下进行会晤,就东亚地区的形势、经济发展及合作规划进行协商并形成共 识。同时分别进行的还有“10 + 1”的对话,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三国对话,商谈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就是在“10 + 1”的框架下进行的,日本与东盟之间就 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已经在进行。“10 + 1”框架既是一个“双边”信任建立机制, 也是一个“双边”合作机制,许多合作项目都是在这个机制下开展的,如中国与东盟之 间的科技合作、金融合作等。自1999年开始,又确立了中日韩三国的领导人对话,即在 “3”框架下的合作。
(2)部长会议 目前,每年有财长会议、外交部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等6个不同类型 的部长会议定期召开。一方面,部长会议就合作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合作项目, 进行经济政策协商;另一方面,也为领导人会议所讨论的重大问题做准备。
(3)高官会议 这是“10 + 3”的工作机构,负责东亚合作的联系,对合作的议程进行 商讨,为部长会议以及领导人会议进行准备。
尽管东亚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框架,机制化的趋势在加强,但是,东亚合作还主 要是由东盟牵头,在“对话合作”机制的形式下进行的,它不是一个地区合作组织,也 不是像APEC那样的地区合作论坛,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合作进程。这个进程开始的 时间还不长,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真正的地区合作的“制度性”组织和基本原则还没 有建立起来。
目前,东亚合作的进程是四个轮子一起转动:第一个轮子是“10 + 3”,即整个东亚 范围的对话与合作;第二个轮子是“10”,即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第三个轮子是“ 10 + 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第四个轮子是“3”,即中日韩之 间的对话与合作。需要指出的是,尽管“10 + 3”是由东盟推动的,但它已经是在东亚 合作的大框架下进行,对四个轮子起统领作用的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东亚合作的机 制将会在这几个轮子的转动之中逐步得到发展和加强。
四个轮子一起转动符合东亚地区当前的实际,因为东盟的合作开始的早,已经先行一 步,在东亚合作的起步阶段,需要建立和推动多重机制的发展。东亚合作还是一个新生 事物,只能通过多种努力,逐步增强共识,寻找并确立符合东亚特点的一体化道路。
东亚合作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奋 斗。但是,由于东亚地区与外部,尤其是与亚太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东亚地区的合作 不会是封闭的。它会与其他地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尤其是与亚太地区,将会成为一个大 的贸易和投资区。显而易见,东亚地区的合作,尤其是实现高层次的合作还是有着特别 的意义的。
三、积极推动东亚地区合作
推动东亚整个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当然要考虑到东亚现有的合作机制的存在和作用。 事实上,在近期更应该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可 以先行。如果中国—东盟能够在推动合作上先走一步,或者说步伐更快些,那么对于推 动整个东亚的合作必然会有积极作用。
中国与东盟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重视东盟在推动世界多 极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东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中国与东 盟的政治、经济关系获得了长足发展。1991年,中国同所有东盟成员国都建立或恢复了 外交关系。1996年,中国开始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江泽民主席与东盟领 导人共同确立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这种政治关系的良好势头为双方 发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条件。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和东盟—中 日韩领导人会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起召开的。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 —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就新世纪 重点合作领域达成共识。几年来,中国一直加强与东盟各国和日韩两国在政治、经济、 安全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保持“10 + 3”合作的良好势头。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讨论深化中国与 东盟的合作。中国领导人就此提出了三点建议: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推进 双方全面经济合作;启动湄公河流域全面开发合作,促进东盟一体化进程;启动中国与 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全面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宣布,中国决定实施亚洲减债计划,减免对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阿富汗和马 尔代夫等债务国的债务,受到与会东盟国家的热烈欢迎。会后,中国领导人与东盟10国 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 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它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 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中日韩作为东亚重要国家,三国在“10 + 3”框架内开展对话与协调,有利于东亚合 作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三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在同期举行的第六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 人会议上,讨论了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如何进一步推动东亚合作问题。中国领导人就深化 “10 + 3”各国经济和金融合作、扩展政治和安全合作、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和加强各国 人民之间友好交往发出倡议,得到各国的积极响应。
总的来说,东亚合作前景广阔,但其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循序渐进,有待于 东亚地区各国的共同努力。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大国,推动东亚合作朝着有利于有关各国 发展的方向迈进,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