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利用市场思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思想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列宁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实践中,列宁形成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在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深化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
列宁关于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产生于1921年春。众所周知,在此以前的国内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环境和形势,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措施,实际上封闭了市场。战争结束之初,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措施的副作用,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于是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转折点,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正是在这以后,列宁形成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内容是:
第一,苏维埃俄国必须发展贸易自由、商品交换和商业。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直接的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这种指导思想出发,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行粮食税制,使小农在纳税后留有一定的余粮。然而,仅仅使小农手中留有余粮仍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关键的、根本的方针和政策,就是恢复商品交换和市场关系。因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小农才能以自己的余粮和其他农产品换取消费与生产必需的工业品,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才能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鉴于此,列宁在1921年3 月俄共(布)十大的报告中,在讲到必须满足小农的要求时指出:“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流转自由就是贸易自由,……流转自由和贸易自由,这就是指各个小业主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1〕在同年5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 他在起草的有关决议草案中写道:“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2〕同年10月, 列宁进一步提出了发展苏维埃俄国商业的思想。在莫斯科省党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他指出,苏俄面临着恢复小农经济的任务,面临着振兴大工业和恢复国内正常经济关系的严峻任务,只有通过发展商业的道路才能完成这些任务。他说:“这条道路比我们预料的要长,但只有经过这条道路我们才能恢复经济生活。……不这样我们就不能摆脱危机。别的出路是没有的。”〔3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他看来,由于苏俄各地生产力水平的不平衡性和落后性,由于苏俄经济成分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只有经过发展商业,才能发挥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人在恢复国民经济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实现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实现小农与工人阶级之间的联系。如同他在谈到这一时期的工农联盟时所说的:在全国实现电气化以前,“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4〕。显然, 所谓贸易自由、商品交换和商业,就是指市场关系。列宁主张发展贸易自由、商品交换和商业,说明他向党和人民提出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任务,说明他产生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
第二,必须利用现成的经济形式发展贸易自由和商业。当时的苏俄,存在着小农、小手工业、小商、农村富农、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等现成的经济形式。列宁认为,应该利用这些经济形式,发展贸易自由和商业。他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在讲到苏俄发展商业的条件时说:“我们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资本主义关系。”〔5 〕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他提出,苏俄发展商业所应采取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6〕显然,所谓“立足于现有的资本主义关系”, 所谓“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就是指正视现成的旧经济形式,肯定其在当时条件下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苏俄的商业,以利于发展国民经济。从这重意义上,列宁还明确地说过:“各种过渡形式都可以利用,而且既然有利用的必要,就应当善于利用它们来巩固农民同无产阶级的联系,立即活跃我们这个满目疮痍、受尽苦难的国家的国民经济,振兴工业,为今后采取各种更广泛更深入的措施如电气化等创造条件。”〔7〕列宁清楚地看到,贸易自由和私人商业的发展, 甚至会使资本主义因素得到发展。他在《论粮食税》一书中论及商品交换时写道:“既然有交换,那么,小经济的发展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辩的真理,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原理,而且被日常经验甚至是普通百姓的观察所证实。”〔8〕他认为, 苏维埃国家不能够堵塞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渠道,即不能“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一个政党要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9〕他说, 之所以认为这样做是干蠢事,在于这种政策在经济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之所以认为它等于自杀,在于试行这种政策的党必然会遭到失败。显然,当时的经济形式是同当时的市场关系密切相关的,是当时的市场关系得以产生的条件和赖以立足的基础。列宁肯定了利用当时经济形式的必要性,进一步说明他形成了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的思想。
第三,必须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在当时的苏俄,大工业企业基本上属于国有,因为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家即展开了国有化运动,完成了大工业企业国有化的任务。列宁认为,在大力发展商业的过程中,应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1921年10月,他撰写了《〈按商业原则办事〉一文提纲》,撰写了《一篇文章或讲话的两份纲要》,集中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且在有关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一是要求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和商业核算,用有关的经济指标如利税等作为评价企业经营效果的标准;二是力求使企业的效益同职工的个人利益相结合,同工资挂钩。这就是他所说的:“我们不应当规避商业核算,而应当懂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起码的条件,使工人不仅在工资方面,而且在工作量等方面得到满足。只有在商业核算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经济。”〔10〕“我们说,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设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11〕“应当收回成本”,反对懒惰、办事马虎和纪律松弛,讲究“经营有方”,“使每个国营企业扭亏为盈”。当时,在列宁思想的指导下,有些企业很快地把商业原则引入了经营管理之中。针对此,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报告中,在讲到商业关系和市场关系正在人们的实践中发展时,用肯定的语气说:“目前已有少数企业开始实行商业核算制度,按自由市场的价格支付工资,改用金卢布结算。”〔12〕在列宁看来,把商业原则引入企业管理,要求根据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针对俄国农村市场十分广大的事实,列宁在有关文稿中写道:“为农民市场、农民的消费服务;寻求消费者;满足他们的需要;进行计算;获取赢利;商业核算。”〔13〕显然,上述列宁的思想, 实际上是利用市场关系和原则搞好国有企业的思想。
第四,必须“研究市场”。发展商品交换和市场关系,是俄共(布)和人民实践中的新课题。国家既要引导私有者之间的自由贸易和货币交换,又要组织和发展集体的与国有的商业企业;既要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又要支持私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既要实施对内的租赁制,又要实施对外的租让制,等等。只有处理好这一切关系,才能有效地发展商品交换和市场关系。鉴于此,列宁在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中写道:“研究市场。”〔14〕这是他向党的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提出的重大的任务。而且,列宁自己进行了研究市场的种种努力。这一时期,有的人对于新经济政策究竟将使大工业得到更多好处还是使小生产得到更多好处持有怀疑。针对此,列宁在党的会议上说:“是小生产还是大生产得到的好处多,这个问题是一个怎么把利用我国资源和发展市场这两者连接和结合起来的问题,我们正在争取同资本主义达成有关租让的协议,使我国的资源得到利用和市场得到发展,这样就会使我们提高农业生产。”〔15〕这里的本意是说,苏维埃国家通过实施租让制等措施,建立和发展了市场关系,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料,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并使国家获得足够的商品粮,这意味着归根结底大工业将得到更多的好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他对苏俄市场问题提出了更直接的论述。由于列宁明确地提出了研究市场的任务, 并且直接地论述了苏俄市场的有关问题, 所以应确认列宁提出了苏俄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列宁思想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从理论上说明了市场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列宁虽然形成和论述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但是限于当时实践的种种条件,他没有也不可能从理论上说明市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那时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改革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起市场或者市场经济的话题,从理论上说明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正是在这时候,邓小平提出了市场是一种经济手段的科学论断。1991年1月, 他在视察上海时的谈话中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16〕。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他在谈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时,又一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7〕上述科学论断,产生于他对市场历史的考察和对其现状的研究。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进一步的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也就有了市场经济的萌芽,因为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邓小平正是根据这样的历史事实而说过:“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18〕从市场经济的现状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实行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计划机制。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19〕由于市场经济不仅资本主义社会有,封建社会也有,又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有市场经济,也有计划机制,所以邓小平得出了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的科学结论,从而提出了这样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和说明。所谓市场是“经济手段”,一是指它不同于社会的基本制度,不体现和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二是指它从属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它的性质是由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三是指现代世界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都可以运用这种手段,即都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第二,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个特点在于,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主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相结合。在邓小平看来,所谓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指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同时,一贯强调坚持上述制度。1985年3月,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0〕同年9月, 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21〕此后不久,他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 在讲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时再一次说道:“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22〕援引的这些论述足以说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形成并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过程中,十分突出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然而另一方面,他主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在他看来,所谓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就是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1978年5月和1979年11月, 他先后在几次谈话中指出,国外的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先进的管理方式也没有阶级性,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说:“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23〕“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生产力。”〔24〕在南巡谈话中,他更明确地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改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5〕在邓小平看来,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其目的和意义是一致的。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则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生产管理方式的革新,可以直接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正如他所指出的:“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的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我们发挥社会主义的固有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26〕
其二个特点在于,主张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我国多年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缺陷已经充分地为人们所认识。现在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将完全舍弃计划机制呢?对此,邓小平作了否定的回答。他认识到,经济计划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被普遍地采用,社会主义国家更不能完全没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不能完全没有计划机制。他提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该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1985年,他在一次同外宾的谈话中,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以往的教训和阐明以后发展方针时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7〕1990年12月,他在同党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在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和市场问题时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在我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计划和市场都得要。”〔28〕在邓小平看来,所谓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就是指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功能,通过供给和需求、价格和竞争等要素,引导资源向效益较好的部门流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挥计划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向,较好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较好地保证社会公正等等。然而,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正确地实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82年10月,邓小平在同有关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谈到以后的经济发展问题时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29〕在这里, 他郑重地指出了结合好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要求党和国家下大气力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对于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邓小平也提出了自己的原则性意见。他说:“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期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灵活一些。”〔30〕无疑,这一意见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精神,对于我国当前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当前我国的背景与条件同20年代相比较,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从20年代到现在,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深深地教育了中国人民和其他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角度看,二战结束以来,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较重视采取调控经济的办法和措施,缓和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种种矛盾,从而产生了许多值得社会主义者认真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回答了20年代列宁的实践没有而且也来不及回答的问题,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及特点等等方面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 此文为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2〕〔8〕〔9〕〔14〕〔15〕《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 41卷,第54、327、210、210、328、74页。
〔3〕〔4〕〔5〕〔6〕〔7〕〔10〕〔11〕〔12〕〔13〕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第229、249、230、245、250、239、191、 238、243页。
〔18〕〔23〕〔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111、236页。
〔16〕〔17〕〔19〕〔20〕〔21〕〔22〕〔25〕〔26〕〔27〕〔28〕〔29〕〔3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373、203、110— 111 、142、149、373、149、148、364、17、306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自由资本主义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