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成因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战略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13)01-0021-09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概述
产业区域空间布局是区域生产力布局在产业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区域经济资源和政策资源、产业分工、产业技术和产业基础、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在产业空间布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产业经济现象,它通常表现为区域内产业结构、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等变化趋于一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关注和探析。Nicole & Claudia[1]实证分析了1970—2005年期间欧盟14个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表明关联产业(intersectoral industries)存在较为显著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Fagerberg[2],Gugler & Pfaffermayr[3]探讨了区域生产率趋同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认为区域生产率趋同对产业结构趋同具有正面效应,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与产业聚集效应,使得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远滞后于区域生产率趋同。Barrios,Barry & Strobl[4]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趋同与地区人均收入趋同有直接关联,同时也认为欧盟欠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IFDI)影响其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陈建军[5]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具有其内在必然性,它是这一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结果,同时也认为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竞争和经济增长,并建议采取协同产业定位策略。周立群,江霈[6]通过比较长三角与京津冀两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后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源于市场和技术因素,而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源于区域资源禀赋和行政体制因素。邢子政,马云泽[7]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在宏观产业结构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而在优势主导产业的微观结构中其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大大降低,并以此提出为克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必须采取产业协同调整措施。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学者主要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生产率和人均收入趋同角度来探析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偏好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国内学者对我国沿海四大经济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在产业结构趋同背景下产业定位策略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对此类问题研究得出了许多具有一定说服力和指导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思路和文献支持。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熟的传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研究,而对新兴产业是否存在产业结构趋同及其产业定位方面的研究没有太多涉及;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趋同层次研究居多,而对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较少,研究文献也相对缺乏;研究方法上更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以及通过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而缺乏从行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新兴产业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产业决策行为对产业结构趋同的产生及其影响。据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学和产业决策行为角度,着重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度性与产业特征性结构趋同问题,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的演化博弈行为
自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在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以及对其未来高收益预期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选择重点产业发展领域。事实上,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行为战略选择通常是互动依赖的,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据此,为了给各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的决策行为提供合理的理论解释,并以此来探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存在的内在行为机理,本文选择演进博弈模型对此给予深入分析。
(一)演化博弈模型设置
演化博弈是用于分析博弈参与人在策略互动背景下对策略进行演化性选择,其核心是如何实现演化稳定性策略(ESS)[8]。现将演进博弈模型规则设定如下。
1.演化博弈收益矩阵
假设演化博弈有两个博弈参与人(i、j);式(1)为演化博弈收益矩阵,其中(H、D)分别是它们的纯策略,(p、q)分别是它们选择相应纯策略的概率向量;a表示它们选择策略后的支付水平,其中下标的第1位表示参与者1所选择的策略,下标的第2位表示参与者2所选择的策略;E(p,q)为它们的期望收益函数。以参与者j为例,演化博弈收益矩阵为:
2.演化博弈的动态性和稳定性
如式(2)所示,以参与者j为例,在其行动纯策略组合(H、D)的基础上,按照演化博弈规则,可以推算出其动态性和稳定性(ESS)[9]策略选择状态。同理,可以推算出另一参与人i在决策互动时,其动态性和稳定性策略选择状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行为的演化博弈机理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对其高收益预期下,各地区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激励和积极性,但是各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条件、产业基础和产业技术水平不同,地区差距很大。所以,在不影响模型分析效果的前提下,我们简单地假设:(1)区域内存在两种类型地方政府:一个是处于区域中心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j,一个是处于区域周边地区的地方政府i;(2)它们的策略选择通常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在策略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演化稳定性策略状态;(3)它们的行动策略选择空间均为{进入,不进入},且处于区域中心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j选择进入策略的概率为p,处于区域周边地区的地方政府i选择进入策略的概率为q;(4)收益矩阵为图1,且收益取决于它们的期望收益。
其策略为演化稳定策略。为了更有效和直观反映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的互动过程,根据双方策略概率的取值范围将其绘制成复制动态相位图,以反映地方政府产业策略互动的演化博弈过程,见图2。
显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的演化博弈行为机理表明,在一定的产业环境和博弈条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也将会产生结构趋同问题,这与现实实践事实相符。所以,产业结构趋同不仅存在于传统产业,也将存在于新兴产业的区域发展过程中。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效应评价与成因剖析
在论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存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效果与成因给出相应的解释和剖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效应评价
任何一种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演进规律,它受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历史路径、产业技术水平特别是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产业基础,同时也受区域经济和政策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制度环境、市场机制等多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的因素也是综合性的,不同类型产业结构趋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效果评价也应该区别看待。
1.资源禀赋和转型升级型产业结构趋同评价
通常,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类型有原始创新型、外部引进型、资源禀赋型、转型升级型、羊群跟随型。其中,资源禀赋型、转型升级型所造成的产业结构趋同通常是一种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以海西经济区为例,它位于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东部沿海地区,其区域经济和政策资源禀赋趋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阶段也逐渐趋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福建省地区城市化率为57%、工业化率为41.09%、人均GDP为5800美元左右;浙南地区城市化率为53%、工业化率为43.87%、人均GDP为5100美元左右;赣东南地区城市化率为41%、工业化率为42.87%、人均GDP为2900美元左右;粤东地区城市化率为58%、工业化率为48.36%、人均GDP为2950美元左右,另表1显示2007—2011年期间海西经济区经济依存系数以年均16.7%的速度发展。这表明,海西经济区内各地区产业生产率和人均收入趋同在加快,产业区域分工和价值链区域延伸得到实现,产业区域空间聚集和空间移动在加速,产业区域空间分布合理化程度在得到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区域内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不断拓展,按此逻辑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然而,这种趋同是各地区依据产业区域分工深化程度,按照产业价值链环节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其技术水平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所产生的。这种新兴产业发展类型属于资源禀赋型和转型升级型,由其产生的结构趋同并不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反之有利于实现产业资源互补,形成符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空间聚集效应和有效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技术的外溢效应。
2.外部引进型与羊群跟随型产业结构趋同评价
综观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所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容易发现,各省市自治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定位上没有太大差别,基本上都包括了国家所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数据显示,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都提出要建设成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有23个省市自治区已编制完成有关新能源产业的专项规划;全国有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其中有20个省市自治区已编制完成有关生物产业的专项规划;全国有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中有22个省市自治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10,11]。由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经济和政策资源禀赋也极为不同、产业基础和产业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显然,目前这种产业定位和选择是在地方利益驱使下,未能充分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而产生的一种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策略上各地区还是沿用成熟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减免土地出让费、提供短期效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大搞招商引资和圈地建园,依靠大量投入短期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资金加快新兴产业的形成,通过外部引进、羊群跟随的方式形成和发展新兴产业。在地方经济利益驱使和风险规避下,这种外部引用型和羊群跟随型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盲目的重复投资、区域资源的耗散,严重制约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区域延伸,以及区域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剖析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行为机理的演化博弈分析特征,容易发现,在实践中存在很多因素使各方落入在有激励选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率区间内,从而造成产业结构的趋同。现有文献已对区域资源禀赋、区域生产率和人均收入趋同因素引发的产业结构趋同给予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在这暂不对此加以进一步分析。本文将着重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特征及其发展要求、现行制度性缺陷角度来分析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的主要成因。
1.产业结构趋同的产业内在特征成因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以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技术水平为前提,掌握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同时,它还需要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市场为其提供强大的需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需要通过区域性市场来实现,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市场条件和直接内在动力。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综合体,其中战略性产业体现在它的主导性作用和地位,新兴产业体现在它的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并存,根据这一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服务支撑平台体系、产业政策支撑体系。显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一般成熟传统产业,它具有战略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高技术性,以及政策、市场和产业路径依赖性等内在特征和发展要求。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高收益预期,以及国家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产业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扶持,激励各地区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收益预期必然伴随着产业的高风险性以及受其产业内在特征及其发展要求的影响,如果各地区不能提供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市场、产业、政策、人才等条件和发展要求,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将会偏好选择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处切入[12],以实现短平快效果;策略上偏好采取羊群跟随战略,从而有效规避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负担。但是,这种低端化切入和跟随战略容易带来地区大量重复和盲目投资,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非合意性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2.产业结构趋同的制度性缺陷成因
在现行行政绩效考核和金字塔的晋升机制下,各地区更偏好选择容易计量核算且短期见效快的经济发展项目,例如GDP崇拜、直接增加投资、扩大产业经济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高投入产业类型,能够在短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快速增加GDP存量。另外,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成本外化、收益内化现象,这又促使各省市自治区竞相争取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优惠,激发新一轮的相关产业投资热。还有,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掌握了过多的经济与政策资源,使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开始就没有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化导向的区域经济没有完全形成,带有鲜明的行政区经济特征[13]。在长期行政区经济的约束下,地方经济利益获得与维护限制了区域经济利益的形成,就进一步造成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产业经济的合作受到限制,产业的区域分工和价值链的区域延伸受到影响,区域产业资源难以实现优势互补,传统产业发展观念没有得到完全转变。
为了更好地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的制度性缺陷成因提供理论解释,设不完全信息产业非合作模型对其加以分析,模型假设只存在区域内存在两个参与人即地方政府1和地方政府2,且具有有限理性和风险规避型特征;行动空间均为{产业合作;产业不合作};双方支付矩阵如图3,如果双方都选择产业合作,支付为(3,3),如果双方都选择产业不合作,支付为(2,2),这一支付水平可理解为双方的保留性收益;如果一方选择产业合作,另一方选择产业不合作,由于参与合作需要支付一定成本,所以选择产业合作的一方支付水平要小于双方都选择产业不合作或者双方都选择产业合作时的收益,而选择产业不合作的一方有机会获得一种额外收益(i=1,2)。在这里用(i=1,2)表示参与人类型,即表示不同收益类型参与者,且参与人知道自己类型,但另一个参与人不知道;还有假定(i=1,2)在[-ε,+ε]均匀区布。
分析结果表明,双方最优行为战略选择将是{(产业不合作,产业不合作),(2,2)}。也就是说,双方均选择产业不合作行为战略是最佳的,但不是支付水平最高的战略。所以,受当前行政区经济和市场机制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影响,以及在现行行政绩效考核和金字塔晋升机制约束下,地方政府作为风险规避型的决策主体,采取产业跟随战略成为其获取最大化地方经济利益与降低其经济和政治晋升风险最理想的现实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必定带来区域性经济和政策资源的争夺和耗散,以及出现“小而全”、“大而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这也必定产生区域性重复投资、产业价值链低端化、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趋同。可见,行政区经济的制度性缺陷、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政治晋升机制的僵化将是造成区域产业不合作,从而成为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合意性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
四、研究结论与策略选择
博弈各方有激励选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在一定的产业环境和博弈条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也将产生结构趋同问题。(2)资源禀赋和转型升级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通常属于合意性趋同,它有利于实现产业资源互补,形成适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空间聚集效应;而外部引进和羊群跟随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属于非合意性趋同,必然会带来盲目的重复投资和区域资源的耗散,严重制约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区域延伸。(3)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特征及发展要求,容易使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偏好选择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处切入,策略上偏好采取羊群跟随战略,从而有效规避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负担,但这必将带来区域的重复投资和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在满足地方经济利益、政治晋升利益和风险规避需要的情况下,现行行政区经济的制度性缺陷、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政治晋升机制的僵化造成区域产业不合作,带来区域性经济和政策资源的争夺和耗散以及出现小而全、大而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产生区域性重复投资、产业价值链低端化和产业结构趋同。
对于资源型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通常采取协同产业定位是有效的策略选择。但是,相对于资源禀赋型产业结构趋同,制度性缺陷和产业内在特征及其发展要求所导致的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相对比较复杂,只要影响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的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这种产业结构趋同将一直存在,并对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为了有效规避这种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空间合理布局,首先,依照区域生产力布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定位。区域生产力表现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不同区域及区域内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差异很大,所以并不是所有地区在同一发展阶段都适合培育和发展所有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区需遵循区域生产力布局,依托区域资源和政策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定位符合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的产业类型,以实现其区域定位。其次,实现传统主导优势产业裂变或内涵式转型升级。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主导优势产业,而且这些传统主导优势产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很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取代它。由于裂变和内涵式产业发展模式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分工深化或者产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和高技术含量,所以在稳定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集中优势选择裂变和内涵式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样,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就能依托其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摆脱新兴产业定位和选择上的跟随思维,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趋同程度。再者,实施有效的区域产业经济利益补偿与分享机制。区域产业空间布局通常依托区域产业的空间转移和对接,以及相关产业资源的空间流动来实现,由于这直接关系到区域内各地区经济利益的分配与实现,所以如果没有相应产业合作协调和与之相适应的利益补偿与分享机制,那么区域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就难以形成。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时需实施区域经济利益补偿与分享机制,认真处理好区域间产业的空间转移和对接,解决由此带来的利益不平衡。还有,加快区域行政性资源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制度性缺陷是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主要原由就是制度性缺陷使得地方政府掌握太多稀缺性的经济和政策资源如行政审批、土地征用、各项政策优惠等,行政性资源配置成为地方政府获取地方经济利益和政治晋升利益的主要途径,其直接后果就是地区围堵意识依然浓厚,制约产业的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的合作。据此,加快区域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向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转化,逐步削弱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优化组合,打破区域产业分工扭曲状况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格局。
收稿日期:2012-10-09
标签: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资源禀赋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合作博弈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禀赋效应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