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与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相匹配的服务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科院论文,服务体系论文,相匹配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党中央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就加强智库建设做出重要指示。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行了深入阐释,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也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社会科学院建设新型智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近来地方社科院纷纷强化了“智库”的功能建设,文献情报工作部门如何主动融入本院“智库”建设,建设与“智库”需求相匹配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和“智库”服务队伍,如何调整目前的管理机制,是机遇更是挑战。 本文探讨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主动融入“智库”建设的有关问题,旨在抛砖引玉。 2 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融入“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2.1 对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重视不够,“智库”功能作用不彰 目前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部门在定位上基本都围绕“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科研服务”(简称“三为”服务),“三为”服务与“智库”的功能内涵吻合。就内涵而言,其文献资源建设和“三为”服务的“为科研服务”都是间接参与“智库”活动,“三为”服务的“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直接发辉智库的功能与作用。但实际运作过程中,许多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部门往往受人才队伍、传输平台和考核制度等主客观环境的制约,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功能发挥仍较弱,为党政领导提供“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决策资讯”乃至“智库”报告仍属凤毛麟角。 具体而言,一是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尚未形成比较健全的为党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资讯”的工作机制;二是文献情报工作者基础理论功底不扎实,“决策资讯”报告或成果往往“前瞻性”和“信度”、“效度”较差,尚难承担起“用得上,信得过”的智库功能;三是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服务与运作上不重视“时效性”和“重要时间节点”,情报价值“效应”和“效率”不彰;四是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部门“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传输渠道和服务平台缺乏,存在“有车无路”现象。 2.2 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智库”建设需求 人才是“智库”建设最重要的要素。目前地方社科院的文献情报工作机构在院内部是属于科辅部门,相当多的地方社科院至今仍被视为是“解决不适任的科研人员收容所”和“解决家属就业场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从事高级情报服务工作的学科带头人,无法适应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的需求。 据调查,目前许多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部门工作人员约六成是非图书情报专业出身,在日常工作中只能从事简单的图书资源“借借还还”工作。虽然近年来也招收一些硕士、博士,但也常因该部门是属于“科辅”,地位“受歧视”而“难以安心”工作,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人才是共性的,能够承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人才往往会被研究所“挖走”)。同时,大量不适任者、冗员不能流出,存在较为明显的“人不得其事,事不得其人”的现象。 2.3 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服务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部门虽然定位于“三为”服务,但因体制上“部门所有制”,院领导和科研人员多仅要求其做好“对内部科研人员服务”。考核机制缺乏“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动力与压力,如年终考核时,不管是从事何工作都笼统套用行政级别一个标准,都按“德、能、勤、绩”来进行考核,主观定性评价仍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体现被评价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业绩和才能。 同时,尚未建立起与“智库”建设要求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在文献情报成果认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福建在《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条例》中就没有把情报实务成果或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对策研究”报告认定为“成果”,“成果”认定上的“障碍”造成许多人不愿意将精力置于“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上。 3 地方社科院融入智库建设的思考 3.1 融入“智库”建设,必须扬长避短 目前,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亟待强化“智库”功能,但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智库”成果而言,至少应分为“原创性成果”、“整合性成果”、“集成性成果”三类:(1)“原创性成果”主要是依靠个体对某问题(学科)独特的见解,多是“单兵作战”完成的,它的时效性可能不强,篇幅可能较长,书写方式不一定是“问题与对策思路”,可能仅提供一种理念、思考的路径,它是党政部门决策过程不可或缺的“参考”与“镜子”,也往往具有“重大的参考作用”。但这方面,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部门绝大多数人因理论素养“先天性不足”和专业学科领域造诣的“后天失衡”,而难以承担或完成此项重任。(2)“整合性成果”多是在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上,针对某重大问题或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多学科的科研团队运作、完成的多学科、综合性成果。目前地方社科院多借助自身“综合性研究机构”优势,运作与完成“整合性成果”,其中,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者有参与其中的尚属个案,而由文献情报工作部门自行组织完成的“整合性成果”尚未实现。(3)“集成性成果”是通过将别人的研究成果综合性研究分析评判而形成的综合研究成果。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部门和人员因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与相对熟练的信息检索技能,可以通过个体独立运作,将社会各方面的最新、最有价值成果集成为智库报告,实现为领导决策服务,它是目前地方社科院的主要运作形式。基于目前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队伍现状,“集成性成果”应当是参与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 3.2 融入“智库”建设,必须建立相匹配的资源库和工作机制。 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融入“智库”建设,必须致力于在最恰当的时间提供最恰当的、最及时的信息情报,让领导和相关决策部门得到“含金量”高的决策资讯。为此,一要建设与“智库”相匹配的文献资源库。文献资源是“智库”建设的基础,也是间接参与“智库”建设的主要形式。要融入“智库”建设,就必须尽可能多而广地搜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建设一个与“智库”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情报信息资源库。同时,管理程序也必须紧密围绕“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二要建设与“智库”相匹配的信息抓取、分析平台。当下信息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内容交叉重复。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融入“智库”建设,仰赖于文献情报工作者能否及时、快速“抓取”和“分析”各种载体的信息,使其价值增值(隐性价值实现显性化),满足决策部门和领导的特定需求。目前广东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的“抓取系统”和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发现系统”等均能够实现“快捷抓取”所需的信息源。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部门要实现“准确”“快捷”抓取所需的信息,提高效率和时效性,建设与“智库”相匹配的信息抓取、分析平台尤为重要。 三是要实施分层次服务、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决策议题既多元又复杂,客观上需要文献情报工作发挥领导的“耳目”、“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作用。由于领导和决策部门对“决策资讯”的需求千差万别,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的“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必须贴近需求,必须针对党政领导和部门解决不同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决策资讯”服务。用企业管理的用语就是“产品”要有自己的客户市场,撰写“决策资讯”报告就如同企业的产品生产,写完仅是完成了生产过程,产品能否成为商品,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考虑自己产品的客户在哪里,即要卖给谁、谁会购卖等问题,否则就会出现产品滞销,卖不出去。 3.3 融入“智库”建设,必须建立相匹配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激励”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激发、鼓励、振作的意思;另一是斥责、批评之意。从管理科学角度讲,激励就是“A使B做A希望B做的事”。“激励”是一种最古老、最基础的“刺激”、“引导”方式。 目前绝大多数文献情报工作者的写作局限于“文献情报工作理论”和“文献服务理论”探讨,在“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情报实务(决策资讯)写作上,或因自身理论素养偏低,或因“考核”机制不健全,在职称评聘时没有列为“必备要件”而“热情不高”。 “考核”和“成果认定”对从事文献情报工作者来讲,如同“指挥棒”,具有“鼓励什么、反对什么”的功能。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要融入“智库”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个人成长空间和价值,要建立“智库成果”的评估、认证、考核体系,既确保智库成果质量,又要调动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者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具体而言,智库成果认定标准不能仅局限于“上级领导批示”(因为领导批示往往受到个人情感因素及周边环境的干扰),同时“智库报告”也非单纯的对策报告,更多是为领导“代读书”、“外脑”,有的仅给提供一种理念或思考,与决策无关。 建立完整科学、公正的“智库成果”认定体系,才能引导与促进文献情报工作人员工作重心转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上;才能有效地刺激工作人员“自觉行动”,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决策咨询”等智库成果品质和价值最大化;才能确保团队稳定与永续。 3.4 融入“智库”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 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融入“智库”建设的成效取决于“人”,人才的素质决定“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效度和信度。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字表达水平,还包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决策咨询”业务能力的专业队伍。为此,一要加强“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能力的个性化、专业化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学科理论素养。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部门要融入“智库”建设,就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培训必须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特征,要针对“智库”建设和“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需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专业化、个性化培训活动,使工作人员尽快熟悉从事“决策咨询”活动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和学识;要力求“个性化培训”与“智库”建设相融合、与工作人员自身生涯规划相一致。文献情报部门的领导者要抑制工作人员个体与“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目标上的偏差。 二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才必须不断“充电”,不断地更新知识。为此,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人才不断通过自学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就文献情报工作者个人而言,要有永不知足的学习、探索精神,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领导(管理者)在满足工作人员“本我”的基础上,引导其“超我”,进而提升其“自我”,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 三要充分重视与发挥知识与经验的传承。人才历练到成熟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有长有短,有的要走许多的弯路,如果有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在旁“指点迷津”,可以缩短人才的成长过程,降低人才培育成本。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融入“智库”建设乃至强化“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能力,就要营造“相互学习”和乐于把自己从事“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所积累的经验知识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的氛围;要逐步建立“师承制度”,采取“一带一”等形式进行定向指导和培养,提高团队整体质量。 四要优化群体结构和服务能力,建立淘汰的管理机制。人的知识各有所长,人的能力是有等级、有层级、有方位的,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融入“智库”建设,要根据“能位对应”原理,充分考虑到工作人员个性智能、专业、爱好,合理配置现有人才,既要避免小材大用,造成力不从心;也要避免大材小用,造成人才浪费。要力求“扬其长,避其短”,实现工作人员队伍与“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职能相匹配,人才适得其所、能与职相宜。 要不断地将不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闲人”、冗员流出,让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促使他们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能力和效率。让综合能力较高,“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脱颖而出,成为“决策咨询”的业务骨干。 3.5 融入“智库”建设,必须营造调动积极性和潜能的工作机制 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充分、合理利用,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机能决定了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当前地方社科院文献信息部门的管理方式过于僵化,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工作任务一律采取“坐班制”。这对从事“决策咨询”和“对策研究”工作人员来讲,具有很大局限性,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潜能。 地方社科院文献信息工作部门融入“智库”建设的成败标志,是“能否拿出实用、管用的对策建议”,成为领导和决策部门“信得过、用得上”的“外脑”、“显微镜”。为此,要营造有益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潜能的工作机制,对从事决策咨询和对策研究者要采取“只关注其结果,不必关注其过程”柔性、弹性的目标管理,让其完全自由地安排工作时间,使其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实现“以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劳动,提高工作效能。 3.6 建立文献情报话语服务平台 目前地方社科院文献情报工作部门在“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方面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决策咨询”报告,只顾生产,不管“销售”,缺乏上送给领导和相关决策部门的通道,“决策咨询”和“对策研究”产品严重滞销,挫伤生产者积极性;另一种是生产者不管决策部门和领导是否需求,也不管是否适合于决策需求,只要我“生产出来”就提供给你,造成“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效率不彰。为此,一要打通向领导和决策部门输送的渠道;二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营运机制,确保“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价值最大化。构建与地方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相适应的服务体系_情报搜集论文
构建与地方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相适应的服务体系_情报搜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