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国教育的灵魂_读书论文

审美:语文教育的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灵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可以在一瞬间摧毁人的整个价值系统,让人痛感以前的生活毫无价值——“白活了”。同时,美又是一种最高的价值标准,如天光乍现,似醍醐灌顶,让人们明白一切的微不足道。

——骆冬青《文艺之敌》

孟德斯鸠说:“爱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享受的时刻。”我想,这里的享受一定是在美的天空中飞翔。所以审美品质的培养与养成应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但语文的美到底在哪里?

美在思想

思想是高贵的,高贵是一种美。正因为这样,人才可能“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但这世界上“有思想的芦苇”并不多,更可怜的是我们往往匍匐于这少数的思想者膝下,浑然而不觉。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我们每一个学期都在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对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深有认同,因此,我们对国人很是失望,甚至对周围的人也很是鄙薄,因为到现在为止,先生所批判的阿Q及阿Q的子孙们还遍地都是。但我们有没有人对先生的批判进行再批判呢?我直到听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先生在“世纪大讲堂”的“从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的演讲以及魏书生老师2004年在广东中山市的一回演讲才恍然若有所悟,“才敢”对鲁迅先生及他同时代以及所有的关于国民性批判的话语进行思考。我们的贫穷落后,真的是国民性问题,是文化问题吗?同是中国文化,同时黄种人,为什么台湾、香港与大陆的经济状况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人还是原来的人,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后,大陆经济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呢?到底是制度问题还是国民性问题、文化问题?是制度阻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进而阻碍了我们的国民性的提升,还是与此相反?我们的教科书为什么一直在强调着国民性,而不沾制度边?长期无休止地对国民性的批判,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此一连串的思考,让我感到一种充实,感到一种站立的感觉,同时也感到此前的侮辱。再如,我在教学余秋雨的《道士塔》时,我给这一堂课设定的标题是:余秋雨的两难和困惑。通过阅读,我与同学们一同来感受余秋雨先生想把一腔愤怒倾泄给王道士而不能的两难困境,在余秋雨的导引下对中国文官面对如此辉煌的文化而漠然的困惑进行了再思考,在这一思考过程中我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我们享受着思考的快乐……

此外,钱钟书对人生世相的上帝般的微笑,史怀哲的博大温和,卡夫卡的鞭辟入里……无不让我们感到思想的光辉,享受着灵魂的轻轻照耀。

美在情趣

如果说一个人没有情趣,那么这个人真的是没救了。也许我们对人的诸多弱点都可以忍受,但对没有情趣就可能忍受不住了。情趣的养成更多的是靠一种感觉与感悟。感觉,特别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感觉和情感,往往是埋藏在潜意识中的,在一般情况下,人是感觉不到自己深层的、内在的感觉的,不加唤醒,就会被遗忘。语文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把这种深层的容易流失的感觉唤醒,从而把感情唤醒。

我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与学生一起感受着郁氏的那种悲凉、破损、衰败的唯美情趣,在与学生一起反刍着自我的生活体验中来走近郁达夫,感受着一种灵魂精致的美;在读《项脊轩志》时,我们品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种渣滓全无的情趣是多么迷人!

对这种情趣的领悟不在于老师苦口婆心的讲授,而在于醉然陶然的诵读,在诵读中渐渐地开悟,这时候所有注释都只能适得其反。一位专家在一次市级赛课后感言:“当我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阅读《我与地坛》时,不觉潸然泪下,可听了我们的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倒觉得味同嚼蜡了。什么原因呢?肢解代替了阅读,代替了感悟,喧嚣代替了安静!”

美在人物

文学即人学。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也是在接受人格陶冶的过程。崇高的、优美的、天真的、活泼的等等人格美,往往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陶然其间的享受。

先秦人物的纵横开阖,魏晋人物的风流倜傥,盛唐人物的高华俊美……无不给我们带来充沛的审美愉悦。

我在引导学生对项羽进行审美观照时,我们在看到他身上残暴的一面,如坑降卒、烧秦宫室时(当然,这里有历史的误读),更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天真美丽。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是一种小儿的无常之美!“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小儿的无畏之美!“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是童口无忌之美!“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简直就是在玩小儿把戏,天真得一塌糊涂!“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这不是把两君对垒当作小儿决斗吗?“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此段文字历来被人当作项羽执迷不悟的把柄,我更愿把它审美为小儿的天真!

美在汉字

“汉字太美了,世界上的所有文字没有超过汉字之美的!”这是唐宋诗词研究专家、红学家周汝昌大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所发的动情之语,他甚至把汉字之美归为我们的唐诗宋词之所以美的首要条件。但我们面对这一日百见的汉字,有过美的感动吗?如果有,那么我们又是怎么把这样的感动传达给我们的学生的呢?这里我想引用南开大学的徐江教授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语言分析”作为例子来说明。

徐江教授就语言方面对《改造我们的学习》归纳出三条运用规律。第一条——反义词共用。例句: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第二条——谓语叠用。例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三条——同指连用。例句:“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归纳出三条规律后,然后再辅之以仿句练习,我相信同学们在模仿运用中渐渐地就会感受到汉语之美,这于空泛的语言分析不知要有效多少倍!贝克特说:“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我们对汉语应有这样的精神和自信。

我们怎样才能在她的长空里翱翔呢?

美不止于快感

审美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阅读快感,但审美阅读绝不止于阅读快感。在审美阅读中,我们渐渐地还要培养起自己的思维敏感和对文字的敏感。文字是带有神秘性的,对它的解读边界甚至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一个人对文字解读的边界,也就是他思想和情感的边界。如我们在读《木兰诗》时,往往沉浸在朗朗上口的韵律美之中,而很少引发思维的敏感,而北大吴小如教授在读到其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时,却发生了疑惑:明明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且“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怎能“无所思”呢?此刻就看出一个人的阅读品质了,吴教授读到这里联想到:“……所思在远道,……思君令人老。”(《古诗十九首》)“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饮马长城窟行》)“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曲》)等句子。这样,一下子就把思维打通了,一下子洞穿了木兰的不同一般女子怀春而思的另类英雄形象。这也给我们平时不经意甚至稀里糊涂的阅读廓清了天地,生一种破解神秘后的快感。这是更高一层的审美,这也告诉我们要想达到审美的更高层唯有厚积广蓄,具有在“无疑处生疑”的思考品质才能达此境地,因此,我们应力拒浮光掠影的阅读。

对美的领悟需要真诚和自信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里说:“美是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和评价美。为了这个目的,必须有毫无拘束的感觉、豁达开朗的心胸、新鲜活泼而且一点也不疲惫的精神。”席勒在这里给审美主体提出了很好的要求,这里也体现出审美主体的一种真诚和自信的品质。

有人这样来界定奴隶与奴才:“奴隶是身不由己,被迫为奴;奴才是自卖其身(人格)而为奴。”如此,无知还只是庸才的表现,如果按着别人的意图来说话,依据别人的思维来思维那就是奴才了。唯有真诚与自信,才能使我们摆脱奴才的遭遇,才能不让我们的思维成为别人思维的跑马场。

如对李密的《陈情表》的阅读,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言说:“读《出师表》如不流泪,则不忠;读《陈情表》如不流泪,则不孝。”如果我们在这一话语霸权的支配下来阅读,必将在别人的思维场中兜圈子。能否读出李密的一种圆滑呢?能否读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猥琐呢?能否读出在封建社会中此文价值呢?那就看我们的阅读姿态和思维的灵动性了。

当然,我们的真诚与自信有时未免浅薄,但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褒扬的小溪一样,虽是小溪,但它清澈透明,正是凭着这种清澈透明的灵性,才有可能走向大海似的渊深平和。在一次我与学生一起读余秋雨的《道士塔》时,在谈到如何来看待王道士其人时,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言说:“揍死他!揍死他!”这些声音当然是真诚的,但我在这时讲了布鲁诺和耶稣的故事给他们听:布鲁诺在走向罗马火刑场时,他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神情虔诚的老妇人抱起木柴并把它投进火堆时,布鲁诺大喊一声:“神圣的无知!”一次,众人要严惩一个不贞的女子,这里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当中如果谁认为自己没有罪过,那就先向她投掷石子吧。”同学们听了这两个故事后,恍然若有所思。我想这样一种来自我内心的省察式思考是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的。但学生的真诚是难能可贵的。

结束语

也许只有在美的引领下,我们才可以走出急功近利的桎梏,实现人的自由飞翔!

标签:;  ;  

美学:中国教育的灵魂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