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管理从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伊始便涵盖整个施工过程。它主要从工程进度、工程成本控制、工程质量以及人员安全方面来进行管理的。如何有效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是施工企业单位确保建筑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是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建筑市场中某些同行为了争取更大的份额利用赶工期等方式来减低成本陷入恶劣的价格竞争导致在实际施工中会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了企业名誉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无法得到保障。本文主要就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控制措施,为同行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1 建筑工程管理的意义
之所以要高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有效降低建筑项目的各种工程费用以及让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在建筑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为了有效降低工程成本,需要从设计阶段全面考虑影响工程进度因素例如工程环境、工程功能要求等,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施工能力,制定出价格合适,便于施工的最优施工计划,然后依据计划要求进行工程施工,最后按照相关规范对目标项目进行质量评价,完成施工完毕后的质量验收环节。在整个施工工程中,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都要将工程管理措施深入每个环节,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控制力度并且落实到工作当中从而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降低。
其次,高质量的建筑工程综合管理水平是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支撑。由于在工程施工中依然存在管理不严的情况导致工程事故频频发生,为蓬勃发展的建筑行业蒙上一层阴影。施工队伍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建筑行业的安全施工标准以及操作规范等要求进行,同时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身职责通过加大管理力度的方式严查工程事故隐患并及时上报决策层,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最优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2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2.1 人员管理问题
建筑行业企业的任何一个建筑工程施工环节都涉及十分广泛的层面,并且由于各个环节的人员组成复杂需要有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对其进行管理,然而,结合建筑行业发展情况来分析,建筑施工行业人员组成成分混杂,既有大学生、研究生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性教育的高级技术人员,也有普通劳动者例如设备简单操作人员和普通工人,素质良莠不全,不可以脱离实际情况只运用同一种管理模式来管理各个基层的施工人员。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施工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味追求施工项目的进度。这不仅忽略工程质量问题,也忽视对施工队伍的人员管理,导致问题丛生。一是工程管理人才凋零:结合笔者经验,工程管理层处于老龄化的凋零状态,而且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推崇经验主义,往往选择管理层都是从事施工行业时间较长,施工经验丰富,对于实际情况处理具有自己一套特有的处理方式,在小范围施工中得以充分体现。然而正是其对于经验主义的依赖以及精力不够,致使他们忽视对于工程管理的理论知识系统性学习,无法科学地,系统地去思考施工工程管理体系如何运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二是各个岗位各自为政、各项工作内容间衔接性差,导致很多特殊技能人员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各岗位间的不协调,也造成施工进度慢,或提高了施工成本。三是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很大,对于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不足,很多时候为了赶工期,提高施工速度,施工人员招来后即上岗,没有相应的安全培训与岗位培训,为施工埋下安全隐患。另外,我国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难以发挥管理人员应有的作用。部分管理人员常常是在施工机械出现了安全事故后才知道是机械出现了问题,这不仅危害了工程建设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施工队伍管理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
2.2 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不仅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以往建筑工程建设中除了专业性较高的施工环节其他众多的施工环节都是由劳务队伍承担施工工作的。因为我国劳务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较差很多的劳务工作人员都属于农民工他们并没有经过有关建筑工程建设知识的培训。所以在建筑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对建筑工程劳务队伍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管理工作的落实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没有将资源应用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主要就是因为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导致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较差。
三、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1.人员管理方面
(一)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
建筑工程的施工不仅需要先进的施工技术,同时还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才对施工项目进行管理,有利于确保施工工程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我国当前工程管理工作来看,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工程作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能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进而引发许多安全问题。为此,工程建设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首先,建筑工程企业要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工程管理工作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规范施工行为,确保施工安全。其次,企业必须重视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不仅要加强他们的安全教育,还要加强他们施工技术培训,为工程建设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与施工安全。
(二)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由于现阶段很多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且只顾眼前利益,根本没有规划公司的长远发展,导致建筑企业在发展中受到很多局限性。必须要强化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才能够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管理者要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据,构建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施工的合理化与文明化。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对建筑施工的经济投入,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管理方式,将企业发展目标与管理模式联系起来,鼓励员工创新。管理方式不能受到太多限制,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建筑工程管理中,使建筑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是目前提高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方式,且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要想实现管理的信息化,除了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外,还需要创建信息技术的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到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一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便于立刻寻求解决方法,降低建筑风险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项目工程质量的提升。
2.工程管理方面
(一)完善各项工程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工程建设中,建设企业要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就必须加强工程管理,不断完善工程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工程顺利、安全进行。首先,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制订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作业人员行为。其次,要落实责任制度,将工程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工程管理人的头上,提高工程管理人员
的责任心和意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二)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行业同其他工业企业的管理一样,其工程施工质量由施工质量过程控制有关,质量控制对施工质量的好坏起着关键性作用,要确保施工质量,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质量控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变更工程的管理与隐蔽工程的检查。对于工程变更过程,管理人员要认真审核变更内容,并组织评审其变更的可行性,对于适用的申请按程序及时签字下发,同时做好工程造价的变更,对于不适用或不符合要求的变更申请,不能随意签字。这样,将工程变更过程的管理落实到变更管理负责人身上,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严格把关,履行自己的职责,杜绝不认真、草率签字给工程施工带来损失,也不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
(三)实现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密集性的建筑行业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只有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针对建筑施工管理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统计,要科学评估施工过程,要严格施工实际要求来配置施工人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有必要建立合理高效的流动机制。建立合理高效的流动机制非常重要。建立这种机制能够使得施工人员管理更加高效,灵活,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能够进行及时处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动机制的建立。施工人员科学高效的流动机制的建立对于提升工程施工人员的自身效率很有帮助。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建筑工程的实际特点的研究,通过不断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工程质量和安全是工程建设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也是工程建设企业能否取得良好效益的根本。当今世代,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效益成为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成为其制胜的重要法宝,而企业工程质量与工程管理有着直接的关联。工程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建设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加强工程管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减少工程安全事故,才能保障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丽君.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华民居,2013(4):178-179.
[2]赵德文.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9(3):16~17.
[3]林胜华.浅谈建筑工程管理若干问题及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2010(2):29
[4] 郭伟康,傅浩钧.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3(17).
[5] 王沛.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策略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27).
论文作者:傅丽芬1,贺晓霜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企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