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家空静观与中国传统器乐文化_文化论文

道家与道家空静观与中国传统器乐文化_文化论文

道家道教虚静观与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器乐论文,道家论文,中国传统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虚静”?对道教来说,在“无常”的世界中求得“常清静”,也就是虚静。中国历史上最先提出“虚静”观的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主“静”说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特点。他认为“静为躁君”,“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庄子把“虚静”从本体论层面进一步扩大到人的精神境界,成就在他所设计的理想人格上:“真人”与“至人”是其理想人格的完美统一。

虚静既是道家道教追求的终极境界又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虚静”不仅是衡量音乐作品艺术成就的美学标准,而且展现了艺术家人生境界、人格修养的本原状态。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表现空间美感的第一要素就是“虚静”,恰好与道家道教虚静观殊途同归。所谓“虚静”,一是指演奏者心与手的“虚静”,二是指作品音响效果和意境感受的“虚静”。道家道教虚静观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以下三种境界:

1.收心去欲

为什么虚静在道家道教和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教在这方面说得很清楚:因为虚静即可收心去欲,而收心去欲却是“体道”的前提条件。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也强调去欲以静心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古代许多琴师都深切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把演奏时心与手的虚静作为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去欲是静心的前提,只有守静才能寡欲,寡欲方能清心,因为清心而消除种种心理屏障,使自己的心呈现出以虚静为体的“道”,从而使艺术家的生命力得到自由解放,在器乐演奏中出神入化,运用自如。因此我们说,收心去欲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演奏中运用“虚静”之心所达到的第一层境界。

2.物我两忘

庄子在《齐物论》中多次提到“物化”,或“物忘”,这是一种主客两忘的境界。物我两忘是由“去欲”的“虚静之心”消除了种种障碍,使生命力得到自由解放,从而泯灭了物我界限而呈现出的必然结果。

“物我两忘”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必经的创作途径,它从更深层次体现了艺术家自我的精神与物之精神相结合的程度。“物我两忘”既是一位艺术家必须体验的艺术经历,也是一位艺术家自身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但要作到“忘”并非易事,它需要一种功夫,需要一种锤炼,它是以虚静为体之心的并体直接照物的结果,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如果一位艺术创造者在对万物进行观照时没有泯灭物我界限,仍有个中分别,就无法纯净自己的精神,无法完成自我超越,最终无法进入最高审美境界——“大美”、“大音”。“物我两忘”可以说是“虚静之心”通向“大美”、“大音”境界的桥梁和通道,也是虚静之心所体验到的第二层境界。

3.“大美”、“大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认为“大美”即“天地之美”、“天道”之“美”,也就是说“大美”即“道”。“大美”既是各种美的本源又是各种美的归结,它是最高的、统帅一切的美,又是众“美”之门的枢机!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领域,“大美”即可等同于老子所追求的“大音”境界,“大音”是中国音乐特有的“虚静之美”。

所谓“大音希声”,最美妙的音乐是无法用听觉来直接感触的,它必须用“心”、“道”去感悟;反过来说,能用听觉就直接把握而无须心灵沟通的音乐也决不是最美妙的音乐;道家“大音希声”的真谛在于超越听觉感受,摆脱听觉束缚,直接用“心”悟“道”,用“心”听“音”。

“大音”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造诣之极致,它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有多种表现方式,事实上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演奏者就很注重营造“大音”境界。

另外,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力求演奏舒缓从容,也表现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特有的“虚静之美”。

通过以上道家道教虚静观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的三种境界的论述,我们可以明晰道家道教“虚静”观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首先,在音乐演奏的心理状态方面,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要求“音”静,静而能得“道”,静而能得“美”,静便获“大音”。不过,真正得“大音”的关键还在于“心”上做功夫——有一颗“虚静之心”;“心静”而能“神静”,“神静”而能“音静”,这样的逻辑关系才为得“大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在音乐意境的审美标准方面,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追求“虚、远、逸、静”的美学感受,这种声音感受也充分葆有道家道教“虚静”观的特色。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的“虚、远、逸、静”是音乐以技而进乎道的结果,它以道家道教之“道”,以“大美”为其精神的根据,以“虚、远、逸、静”为其最终完成内容。

最后,在艺术家的人生境界和人格修养方面,道家道教“虚静”观更为中国传统艺术家提供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道家道教和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但它们尚自然、崇清净的审美意趣却共同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两者虽然有不同的出发点,前者是宗教,后者是音乐,但是最后都归结于人之心,要求在人心上做功夫,强调“内省性”,以发明本心,修习心性,达于“虚静”为其鹄的,这是对两种不同思想文化归趋的总结和概括。

标签:;  ;  ;  ;  

道家与道家空静观与中国传统器乐文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