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和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世界经济论文,特征论文,趋势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时期。这种持续增长是建立在新的增长机制之上的,即国际经济关联的增长机制。因此,世界经济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断加深的时期,这就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过程。这里的一体化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一体化,而是一个形式更多样,更具实质内容的世界经济整体性的加强。因而,已有的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对象的一体化理论显然不能解释这些现象,这要求我们在扩大的一体化进程中探索新的规律。
一、一体化理论与一体化现实
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是在各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外部联系中成长起来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客观上要求各国向外部世界开放市场,要求将各国的商品、劳务、资本流动直至信息纳入全球市场体系。
各国间消除商品流动障碍不仅体现在达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的国家中,而且在全球范围以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方式得以体现,而后者更能反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容。已有的一体化理论主张特定区域内的国家通过达成一体化协议消除贸易壁垒,同时对区外树起共同贸易壁垒,达到使成员国福利增加的目的。这个结论与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际经济活动有一定差距,同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事实更不相一致。因此,以全球贸易自由化为出发点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一体化理论的新课题。此外,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国际资本流动已成为最活跃的经济现象。随着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政策的积极实施和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进程的大力推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和从国际金融市场中表现出来的间接投资都以远远高于国际贸易的速度蓬勃发展。在资金的流动上,已不限于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北美与欧洲国家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发展迅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不断扩大,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群体中的新生力量。从这个现实可以发现,已有的一体化理论对于各国间经济壁垒消除的分析是以商品流动为重点,有关资本流动及其对各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末作详细分析,这是其重要的局限之处。
上述两方面是已有一体化理论未能充分阐述的问题,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以欧共体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由于具备正式的条约和明确、严密的组织管理机制而成为一体化有形而且直观的体现。于是早期的学者一般将其视为一体化的典型代表。第二,50年代欧共体成立时全球范围的一体化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对各国国的影响还较小,从而造成了一体化理论对该问题的欠缺。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有了较大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发生了变化的背景下,有必要更全面地并用动态的眼光作新的探索。因此,本文拟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条线索探讨世纪之交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二、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
1.信息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70年代全球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将世界带入了一个信息时代,这使世界经济领域的活动发生了巨大改观。90年代初开始,美、日、欧等许多国家都竞相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如今, 国际互联网络已扩大到155个国家和地区。 以国际互联网络作为载体的操作方式不仅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业务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带来更多的贸易与投资机会,成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强大力量。不仅如此,信息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使信息产业成为当代世界发展势头最迅猛的新产业,它的高速发展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一大批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工业本身的国际分工深化;其次,由于信息产业与生俱来的全球性特征,使各国在信息产品上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因而该领域能表现出充分的产业内部分工,从而推动了同一水平国际分工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贸易自由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世纪之交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的世界贸易将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指导下进入一个新的里程。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为减少国际贸易中的障碍,消除贸易中的扭曲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成果。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关贸总协定已显得力不从心。在这样的内在要求下,世界贸易组织应运而生。它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简单扩大,它所代表的是具有完善的法律地位和组织架构的多边贸易框架。在这个框架约束下,世界贸易将进入一个制度化的崭新时代。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不仅能使国际贸易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化,而且将使自由贸易在一个高度纪律性和法律化的轨道上进行。
3.金融国际化成为一体化的重要运行机制
70年代后期以来,消除各国金融市场间壁垒的多边措施与新金融工具的推广形成了国际化的金融市场。金融国际化的最早模式是欧洲货币市场,如今它已成为国际资产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远大于商品市场的波动,致使投资者面临更大的风险。金融衍生资产作为一种避险与投资的综合体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欢迎,规模迅速扩大,成为9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旋律。
日趋庞大和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收益,又可能产生巨大损失。对一国而言,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加上金融业处于国民经济核心地位的缘故,国家在金融对外开放中一般持谨慎态度。因此金融一体化在制度上的设计将比贸易自由化遇到更大的困难,然而它在世界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4.跨国公司构建的国际生产体系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水平
跨国公司在90年代初就达到了37000家,并拥有17万家子公司。 它们控制了90%的国际直接投资和40%的世界生产,使各国间通过市场媒介的联系被跨国公司主导的一体化生产联系所取代。跨国公司建立的国际生产体系的主要方式仍是兼并与收购,从1988年到1995年,跨国界并购交易价值已翻了一番,达到2290亿美元。在产业流向上,近些年基础部门正引起跨国公司投资越来越大的兴趣,1988年到1995年间全球基础部门投资中,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随着各国对基础部门项目管制的放松,被国有化的风险进一步降低,跨国公司进一步参与的前景令人乐观。
自8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跨国公司之间组建战略联盟。当今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几乎都采取了战略联盟作为新的竞争手段。它的出现使跨国公司在技术上取长补短,同时在更广的地域中进行生产布局,使整体竞争实力得以提高。因此,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跨国公司为适应一体化客观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最充分的表现形式。
5.国际经济协调推进了全球性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协调是由于各国间经济矛盾的存在而产生的国与国之间相互磋商、协调与联合行动。它是世界经济整体性特征的重要表现形态。当代的国际经济协调包括贸易政策协调、汇率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和财政政策协调。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经济协调的重要途径,近几年会议讨论的议题己从成员国的经济政策扩展到全球性的政治与经济问题。在各国财政政策协调中,税收的国际协调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一体化组织内的贸易自由化进程起决定作用,而且是维护和推动国际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一个国际性的税收组织的建立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将日渐加大。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运行中极为活跃的一个现象,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遍布世界各大洲。有不少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悖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个观点并不正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是这个目标在地区范围内的率先实现。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1.最发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面临的问题
欧盟是成立最早、管理制度和机构最完善、经济成效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近5年来,它在成员国扩大和自身的深化进程中, 遇到不少阻碍。首先,欧盟在东扩进程中,受到费用和组织管理问题的困扰。其次,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由于各国经济状况不佳和单一货币操作中的潜在风险而显得前景并不乐观。
欧盟在深化和扩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来自于超国家权力与国家主权间的平衡问题。一些成员国既要分享一体化的好处又不肯让渡本国部分主权。此外,一体化成员国的扩大引起的利益涉及范围的扩大导致在各方间平衡妥协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这些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正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欧盟面对的各国国家利益与欧盟集体利益的冲突反映了单个主权实体与世界共同利益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欧盟面对目前的困难进行的调整与变革将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寻求合作方式
传统的一体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才有结成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可能。然而,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为成员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则包含了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它的建立和运行是对传统一体化理论的一次挑战。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因是利益的驱动,这一点与其他经济一体化组织无异。从实际情况看,3个国家在结成经济一体化组织后,在出口、 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等领域的收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墨西哥尤其是区内最大的受益国。然而,随着商品、资本流动障碍的消除的范围不断扩大,成员国间的矛盾也层出不穷,并给各国带来损失。1995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部分原因是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开放。总而言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制度性经济合作的先例,它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将格外令人关注,并为经济一体化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3.区域一体化组织从封闭转向开放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经济一体化组织,但它已成为亚太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最鲜明的特征是“开放的区域主义”。首先,亚太的经济合作更注重各国政府的单方承诺而不是一体化组织的制度性安排,表现出较强的非内向性和灵活性。其次,关系较密切的国家以整个国家或局部地区参与经济合作的次区域一体化在东亚地区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这种开放性的一体化安排与其他地区明确制度性目标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多边贸易自由化原则相一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积极探索,将为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作出重要的贡献。
4.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目标较高,进展有限
以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代表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组织在成立宗旨和运行成效上与欧洲、北美、亚太地区的一体化存在很大差别。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体化组织的宗旨是保障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行,将其作为本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如拉美国家就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当作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时遇到的国内市场狭小问题的主要解决办法,这显然超越了发达国家在一体化运动之初通过组建一体化组织而扩大商品市场这样的低要求。以此为主导思想的一体化设计显然未反映出市场的力量,这导致了拉美一体化组织始终未出现内部贸易量大幅、持续增长的迹象,一体化进程极为缓慢。不仅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各成员国几乎均面临国内资金不足的困难,这使一体化组织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解决一体化过程中预期收益分享不均和成本分担不等的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一体化运动虽然起步较早,但绩效并不理想。
四、对一体化理论的再思考
前面三部分的论述使我们看到了当代复杂而深刻的一体化现实,基于这个事实,在理论上以加以归纳是非常必要的。
1.对已有一体化理论的评价
一体化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始于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维纳提出的关税同盟理论。在这个理论中,维纳通过对“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概念的阐述否定了自由贸易论关于自由贸易必然导致福利增加的论点,指出了关税同盟的保护主义特征。在此之后,经济学家米德和李普赛等人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对维纳的观点给予更精密的阐述与发展。
西陶斯基和德纽两位经济学家对于实现同盟的分析更注重市场扩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他们的观点构成了一体化的大市场理论。库珀、马赛尔和约翰逊等几位学者将“公共福利”引入分析。他们认为,多数国家都有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的偏好,这样的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可以扩大成员国的市场,提高同盟整体的交换能力,从而使成员国获得以工业生产利益为代表的公共福利。他们的论点被称为一体化的工业偏好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协议性分工原理也是有关一体化的比较重要的理论。他认为要达到各国规模经济的实现,有必要通过协议实行专业化分工。他认为自由贸易往往会导致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而采取某些扭曲价格的竞争方式,这会使两国利益皆受损。因而在一定的一体化组织内部,成员国通过协议以放弃一些利益为代价能够换取更大的利益。小岛清进一步说明,有关的国家只有满足资本、劳动力禀赋相似,工业化水平接近等条件才有可能达成有关协议。
上述理论是继维纳之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已带有现代贸易理论的痕迹,其中规模经济理论被运用得最为充分,只不过学者们在论述中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关税同盟这个有限的市场当中。另外,这些理论强调达成一体化协议的国家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其隐含的观点是:在全球范围内这些条件并不具备,因而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谋求经济一体化而不是全球性一体化。因此,区域性经济一体化表现一种次优的选择。这些理论的局限性表现为:第一,它们将一体化组织仅限于关税同盟,即围绕贸易自由化展开。这种理论上的简化导致它落后于当代正以资本、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所表现的一体化运动,因此,从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而言是不完善的。第二,这些理论以发达国家结成的一体化组织为研究对象,对于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组织的理论分析尚有很大欠缺。第三,这些理论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等同于特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没有将全球层面上各国经济壁垒消除,经济联系加深列入研究范围,而后者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实实在在的体现。
2.对经济一体化含义和性质的重新认识
随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学术界对一体化的认识不断丰富,许多学者都对一体化下了定义。在诸多的定义中,有的忽视了一体化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征,有的则强调超国家权力机构的必要,忽视了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进行的自发运动。在当代中国学者的论述中,我赞成如下说法:“一体化是再生产过程中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这个定义既包括了由于市场经济自发要求在商品和资本流动中经济障碍减少,也包括了各国通过一定手段和方式主动解决国际经济中的矛盾而作出的努力,而且它将一体化的各个阶段通过经济障碍消除这个共同点融合在一起。
上述的一体化定义点明了一体化是以经济障碍消除为核心,并且经济障碍的消除这个目标是依靠一定途径实现的。由此,我们可引出一体化的两个性质:功能性和制度性。功能性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各领域中实际的各种壁垒的消除和经济融合,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一体化;而制度性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国际性协议下由组织管理机构进行操作的以明确的制度为目标的一体化进程。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制度性一体化便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会失去保障而停滞不前。两者是推进一体化进程的两种力量,相互交织贯穿于一体化发展的整个过程。
制度性一体化与功能性一体化对于一体化的作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区域性一体化来看,作为具体的一个一体化组织,是以具体的协议或条约作为基础的,表现为一种制度层面上的结合。但这种制度离不开成员国在经济上一定程度的融合,前者是以后者为条件的,没有功能性的准备,那么将会出现制度超前,最终导致一体化无力运行。另外,功能性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也会不断要求有适当的制度性框架进行保障。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活动来看,由于利益的驱动,各国在向自由贸易、自由对外投资方向的道路上发展。伴随着更多的贸易更多的投资,国与国之间在利益分配,共同政策上产生了矛盾冲突,越来越需要一种全球性制度和规范加以协调和约束,表现为GATT的形成,直至今日更加法律化的WTO 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进行指导,这体现了功能性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的保障和促进。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看,一体化以贸易自由化为先导向金融国际化发展,直至向生产一体化推进。在此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经济与社会制度领域的“体系摩擦”将愈来愈鲜明地体现出来。解决这些摩擦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际性多边组织或国与国之间的双边磋商等形式的协调。只有当这种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协调机制较好地解决了矛盾时,国际生产体系才能具备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这充分体现了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