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既指出了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建设方向,也指明了其他课程的发展要点所在,明确了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专业;思政教育;实践;分析
引言:高职院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程思政价值内涵
高等教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方针要求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全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关键作用,在教授学生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挖掘育人内涵,联系思政教育元素,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予以科学引导,培养三观正确、素质过硬的高质人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程承担,存在着教育孤岛现象,思政课程较为脱离专业教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同质化思政教育,价值观引领、人生观塑造、社会认知、职业素养、诚信品格等关键育人环节均主要在思政课堂呈现,德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亟需加强与改进育人效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之后,高校思政教育逐步由思政课程单一教育方式转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课堂育人价值,形成教育合力、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一种有效整合课程专业知识教学与承载思政教育功能的新理念,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等与思政教育为一体,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糅合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完成价值导向与引领,化理论知识为德行,在教师身先垂范的效用下,将思政理论转化为学生素质能力,发挥课程教学传播知识与德育的主阵地作用,体现全过程育人价值。
2.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协同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大学教授哈肯创立了“协同学”理论。“协同学”是一门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不同事物特征和内部协同机制的学科,该理论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协同学”理论的核心是协同效应。协同是指事物或系统中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逐渐形成新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产生不同于原来状态的质变过程。这种内部子系统之间协同作用产生的整体效果就是协同效应。内部子系统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协同得不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弱。在协同过程中,有几个要素是关键:一是子系统的关联性是协同的前提。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协同作用产生的基本条件。二是系统的整体性是协同的目的。子系统的协同,要避免各要素自身单独作用的有限性,发挥出系统1+1>2的整体功能。三是系统的自组织性是协同的重要特征。它是指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众多子系统会自发地朝着共同的目标集体行动。虽然“协同学”理论最早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也可应用“协同学”理论去建立一个协调的组织系统以实现工作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
3.1融合大课程观和小教学理念,拓宽专业
课程思政教育视野根据大课程观,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多元化课程设置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公共选修课程,还要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涵盖广泛,包括文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管理学、历史、语言等若干门类;专业选修课则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专业分支课程。小教学理念下的多种细化教学方法,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无声地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云班课等手机APP辅助手段可以方便地建立课班。教师利用网络上传学习资源,学生下载到移动设备终端,随时学习并获得经验值。教师也可以在手机上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上传完成情况,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分析。把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实现了翻转课堂,学生成为主体,能够快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成为课堂的主持和裁判,负责把控课堂的节奏。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生的成绩客观化、公开化、过程化,有助于树立付出才有收获的价值观。
3.2围绕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丰富专业课
程思政教育内涵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通常有两个重要的抓手———技能竞赛和现代学徒制。技能竞赛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赛项。竞赛成绩既是学生个人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的体现,又是集体荣誉的体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同时,技能竞赛也是思想的竞赛、毅力的竞赛。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竞赛,应当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地调整部分内容,使课程能够对接大赛,促进训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避免为了比赛而比赛和只有少数特训学生参加比赛的情况。技能竞赛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竞赛,而是团队的竞赛。梯队的建设、团队的合作、拼搏精神的相互感染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些精神层面的历练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块奖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真正成为训练有素、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形式的新型职业教育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化的教育背景结合而建立的,是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它同时具备了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工人”与“学生”身份相互交替,解决了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
总结:总之,高职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技能教育,专业课也不应是一项技能的培训课程,专业课堂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专业课教学应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聚焦多元化、过程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围绕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将思想教育和专业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专业课堂中的一事一物,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建良.高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8(05):76-77.
[2]王丽霞.高职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协同机制的构建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03):26-28.
[3]毛烨婷.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影视类专业为例[J].才智,2018(07):62+64.
[4]鲁晨琪.《网络营销与创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2018(03):100-102.
论文作者:刘继许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8
标签:课程论文; 思政论文; 学生论文; 专业论文; 子系统论文; 课堂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