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基于农民工短缺的调查_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基于“民工荒”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民工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工荒”与熟练劳动力的紧缺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土地和劳动是投入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土地的稀缺性取决于一国的初始禀赋,而资本和劳动的稀缺性则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相对过剩,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2004年在中国首次出现了所谓“民工荒”的问题。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2004)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广东…目前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其中:深圳…目前缺口约40万。东莞…缺口近27万人。福建泉州、莆田两市用工缺口共约10万人。浙江温州等用工较多城市也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

在所谓的“民工荒”中,技工是最紧缺的类型之一(凌周文等,2004;杨丽清,2004)。在中国,技工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普遍存在技工以低代中和以中代高的现象,中高级技工缺口非常严重。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些企业因招不到技工而使得项目不能上马。同时,没有技术特长而四处奔波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比比皆是。因此,在相当程度上,所谓的“民工荒”,真正荒的是技工(周勇民,2004)。我国现有技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只占3.5%, 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此外,我国现有的技工大多年事已高,大多数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技术工人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杨丽清,2004)。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把“民工荒”称为“技工荒”,或熟练工紧缺更为贴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积累越来越多,资本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这内在地要求产业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升级。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这就内在地要求工人技能的不断提升,因此,熟练工(skilled-labor)的紧缺会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内在要求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熟练工的紧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矛盾。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因此,熟练工的紧缺将会阻碍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

本文的目的是,利用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的模型来研究熟练工紧缺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熟练工紧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以下部分的框架如下:第二节是本文的模型,主要研究熟练劳动力紧缺对产业结构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分析熟练工紧缺的原因;第四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也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二、模型:“民工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消费者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有总数为H的熟练劳动力,总数为L的非熟练劳动力,总人口为H+L=N。每一个劳动者都无弹性地提供1单位劳动以获得收入,从而最大化效用:

(1)

其中,C(t)表示消费者在t时间的总量消费,1/ε和ρ分别表示跨时消费替代弹性和时间贴现率。由式子(1)可知,最优的消费增长率为:

/C=1/ε(r-ρ) (2)

其中,r表示利率水平。式子(2)表明,越高的跨时替代弹性和越低时间贴现率,消费的增长率越高;反之,消费的增长率越低。高跨时替代弹性和低时间贴现率意味着未来消费对现时消费的替代性越高,消费者延期消费是有利可图的,因此,消费者就会减少现时消费增加未来消费,从而提高消费增长率。

2.厂商

经济中的每一种最终产品都可以通过两种技术来生产:第一,投入非熟练劳动力及其相应的中间产品(机器);第二,投入熟练劳动力及其相应的中间产品(机器)。这一假设表明,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都只能使用与其相匹配的机器。例如,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非熟练劳动力只会使用锄头不会使用电脑,而熟练劳动力则只会使用电脑而不会使用锄头。也就是说,不失一般性,我们可以认为,熟练劳动力使用的机器比非熟练劳动力使用的机器更为复杂,更为高级。据此,将经济中第i∈[0,1]个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函数表示为:

其中,l(i)和h(i)分别表示第i个部门投入的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的数量,k[,L](i,v)表示第i个部门投入的第v种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匹配的中间产品数量,k[,H](i,v)表示第i个部门投入的第v种与熟练劳动力相匹配的中间产品数量,1-i和i·Z分别表示第i 个部门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的生产力水平,Z1表示熟练劳动力的相对生产力高于非熟练劳动力,A[,L]表示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匹配的机器种类数,A[,H]表示与熟练劳动力相匹配的机器种类数。

与Romer(1990)等相同,A[,L]和A[,H]的增加也表示技术的不断发明。② 每一种新技术的发明需要投入η单位的最终产品,因此,新技术的发明满足:

(4)

其中,X[,Z]表示新技术R&D的总投入,z=H,L。 拥有专利的垄断厂商生产中间产品获得垄断利润来弥补投入成本η,假设生产机器的边际成本为δ[β/1-β](1-β)[2]θ单位最终产品。

由Acemoglu and Zilibotti(1999)可知,存在一个临界的最终产品部门J ∈[0,1]使得:在部门iJ只投入非熟练劳动及其相匹配的机器进行生产;在部门iJ只投入熟练劳动及其相匹配的机器进行生产,且最终产品的生产可以表示为:

(5)

显然,J越小经济中使用熟练劳动力和更为复杂、高级机器的部门越多,使用非熟练劳动力和更为简单、低级机器的部门越少,有更多的最终产品是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有更少的最终产品是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更为高级;反之,亦然。因此,J减小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3.均衡④

在均衡时,临界的最终产品部门J∈[0,1]满足:

(6)

由于工人技能的提升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因此,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比例决定着一国的产业结构,也即J的大小取决于H/L。由式子(6)可得:

(7)

式子(7)表明,当一个国家熟练劳动力相对丰富时,有更多的最终产品是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一国家的产业结构就更为高级。2004年“民工荒”说明,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熟练劳动力是相对紧缺的。由于熟练劳动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熟练劳动力的紧缺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与熟练劳动力相匹配的中间产品数在增长,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匹配的中间产品数也在增长。当这两者的增长率相同时,经济增长处于平衡路径上,此时,经济增长率为:

(8)

由于H+L=N,因此:

(9)

式子(9)表明,熟练劳动力的增加会提高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这是因为,熟练劳动力的增加会提升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我国熟练劳动力的紧缺会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所要面对的主要困难之一。

三、熟练劳动力紧缺的原因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生产技术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工人技能的不断提升,因此,熟练工的紧缺会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之一。显然,熟练工的紧缺主要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有关。⑤ 由于农村劳动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农村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严重地限制了熟练劳动力的供给。表1表明,在总体上, 以教育文化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分别占了89.56%、88.94%、88.33%和88.41%。虽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情况逐年在好转,但变化速度还不容乐观。

表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单位:%)

资料来源: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1)。

由于教育具有部分公共产品的性质,其投入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回报。因此,教育投入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全面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国家财政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由图1可知,从1995年开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2.41%,提高到2002年的3.31%。但是,这一比例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5~6%之间的投入比例。由此可知,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低下导致了我国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从而降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

图1 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前,为了推行赶超战略,实行了城乡分割的制度,通过农业来补贴工业,通过农村来补贴城市,“剪刀差”成为我国资本积累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城乡分割的制度下,相当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向城市倾斜,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少得可怜。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分割的制度并没有消除,国家的教育投入的重点仍在城市,农村居民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例如,绝大部分城市规定农村户口的子女在城市接受中小学教育时需要上交相当数量的额外费用(例如,赞助费等)。这显然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从而严重地限制熟练劳动力的供给。

文盲的比例是人们在研究受教育水平时经常采用的指标,对于一个人口总体而言,文盲人口的比例越高,其受教育水平越低。图2表明,在各地区之间, 文盲比例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在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吉林省和北京市的文盲比例最低,分别是3.89%和4.61%。而文盲比例最高的西藏为54.86%。文盲比例最高的5个省区分别是:西藏、青海、云南、甘肃、贵州,集中在西部地区。由于很大部分的农民工来自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教育的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熟练劳动力的供给。

图2 文盲比例的地区差异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下放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分担。这实际上导致了由乡、县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例如,2003年,上海的人均GDP达到46718元,而贵州只有3601元,上海是贵州的13倍。⑥ 显然,与经济发达的东部相比,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财政收入较少,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也就是说,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投入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

四、小结

熟练劳动力的紧缺是产业结构提升较慢的主要原因,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城乡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地区间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是熟练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政府需要重视和解决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制定一些政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居民、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第一,加大教育投入。为了提高我国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的人力资本水平,我国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尽早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当然,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要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受教育水平的差距。过去,农村为我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相当于城市向农村还债,这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大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和加大对民工的培训。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的关键。因此,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增加会增加我国熟练劳动力的供给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长期经济增长。当然,除了正规学校教育之外,培训也是提高工人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该在民工培训的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政府可以建立培训机构,在民工没有就业之前为他们提供短期的培训。

第三,要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要扎扎实实地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隔离让农村居民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利用城市教育资源的权利。这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有利于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第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需要加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时,不仅要重视收入上的再分配,还要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把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和补贴的发放与各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只有提高了低收入阶层的劳动技能,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其收入低的问题,从而缩小城乡、地区的收入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注释:

① 有些学者,例如周勇民(2004),杨丽清(2004 )并不认为存在全国性的“民工荒”问题。

② 在发展中国家,A[,L]和A[,H]的增加也表示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模仿。

③ 详细内容请参阅Acemoglu and Zilibotti(1999)。

④ 均衡的计算和证明请参阅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

⑤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例如张宝兰、郭其友(2005),杨丽清(2004)等,但本文只强调熟练劳动力紧缺的原因。

⑥ 关于地区收入差距的详细情形,请参阅《中国统计年鉴(2004)》。

标签:;  ;  ;  ;  ;  ;  

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基于农民工短缺的调查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