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的三大理论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五大论文,成果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大报告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也是阐发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著作。这个报告的理论含量极为丰富,对许多问题的论述有极高的理论价值。特别是它的三大理论成果,无论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还是深化邓小平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成果之一:提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将它确立为党的新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取得的伟大理论成果。实践证明,这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任何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据此,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经过5年, 十五大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首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上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明确规定它是党的新的指导思想。
十五大报告概括的四个“新”,涵盖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方面,充分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个“新”:“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是讲的思想路线问题。这里的“新”,就在于有“新的实践基础”,即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对“陈规”有新的突破,即指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转变为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改变了那种往往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习惯性标准,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个“新”:“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是讲的理论主题。建国以后发生的曲折和挫折,从理论上来说就在于没有弄清楚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曲折道路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新概括,确实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个“新”:“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这是讲的“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一是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来观察,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依据。二是强调“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世界面貌”,这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基础。这些新的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四个“新”:“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对理论的总体把握。形没形成一个科学体系,是判断这个理论发展到“新阶段”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比较系统地(尽管是初步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枝节的、也不是个别的问题,既贯通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各领域,又涵盖当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构建成为了一个科学体系,因而马克思主义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有了这样充分的理论论证,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新的指导思想,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简单地说,这既是党的理论的发展和对这个发展了的理论认识不断升华的必然结果,也是党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思想史发展的自然逻辑;这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反映,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需要。
当然,明确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新的指导思想,也要廓清几个界限:一是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不是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思想,这两者既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二是讲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非是“文化大革命”中宣扬的“第三个里程碑”。无论就内涵和范围来说,都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三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是搞新的“凡是”。宣传邓小平理论不存在“凡是”问题。无论邓小平本人还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都强调要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摒弃“句句是真理”的妄论。四是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不是说这个理论完美无缺,不要再发展了。它还要随着时代、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五是大力宣传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不是“大树特树”某个人,要把“主要创立者”和集体智慧的作用统一起来。
理论成果之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作了新的界定,对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方针作了新的阐发,提出了作为基本路线全面展开的基本纲领
十五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对这个十三大已作过系统阐述的问题,为什么十五大要重新强调呢?从总体上看,这是我们党面临世纪之交,既要大胆抓住历史机遇,又要脚踏实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需要。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这是全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政策选择,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需要。从理论认识层面看,这是克服“左”、右干扰,澄清种种疑惑,准确地把握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需要。
党的十五大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有新的分析和新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十三大阐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如果将十三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为上篇,那么十五大的重新阐发则可看作下篇。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站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高度立论,使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再认识有了更为丰富的底蕴和新的起点,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作了新的界定。十三大对特征讲了5条,十五大将其扩展为9条,不仅一些表述更为准确、完整、较为展开和具体化,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这9 条新的界定,大体可归纳为4个方面:关于总体特征,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个表述是新加的,比原来讲的明确。关于物质文明发展的特征,分别从工业化的进程、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进程和经济布局走向合理的进程等几个视角的观察来把握,比原来的表述更为充实和具体。关于精神文明发展的特征,分别从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层面作了表述,前者比原来讲的具体,后者是新加的,旨在强调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关于制度文明发展的特征,强调“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这也是新增加的一条内容。上述几个方面的概括,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成为涵盖面更为丰富和广泛的科学概念。
二是在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关系的基本方针。对于我们党来说,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首先就要坚持作为它安身立命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动摇。十五大报告重新阐发主要矛盾问题,表现了党中央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怎样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并促进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呢?可以有许多办法,但最根本的,还是邓小平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它的新认识在于:首次把这个问题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框架之内加以强调,明确了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适用于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在过去对三者关系作了“质”的定位,即“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的基础上,又作了适当的“量”的描述,提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更有利于使三者关系在整体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是提出了作为基本路线全面展开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如果说在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后明确概括党的基本路线是十三大的一大理论贡献,那么站在新的高度重新阐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时明确提出党在这个时期的基本纲领,则是十五大的一大理论贡献。在十三大后,党就努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十五大炼化了近20年特别是近5 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政策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了新的论述,使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获得了全面展开,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五大关于基本纲领的概括,是整个报告的精彩篇章之一,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也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理论成果之三:突破长期以来的许多传统观念,对我国现有经济关系提出一系列新的认识,为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提供了理论根据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目前已进入艰难的攻坚阶段。如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不断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特别是盘活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已成为新的历史要求。要调整政策,首先必须调整观念。十五大在这方面有一系列新的理论认识。
(一)关于经济结构,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改变了非公有制经济只是起“补充”作用的认识。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一方面,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允许发展,让其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五大还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上述要求,继续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二)关于公有制经济,有不少新的视角和理解。一是提出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要全面把握。它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不仅仅是要改变统计观念和方法,实际上涉及到如何保护公有经济不被流失和蚕食的问题。二是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了新的界定。认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全国而言,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三是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就是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因此,要求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理论认识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有助于澄清人们的许多疑惑。四是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求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并对作为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股份制和城乡大量出现的各种股份合作制经济作了应有的肯定。这既表明了要从那些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决心,也是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的宣言。
(三)关于分配结构和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原有的分配政策已作了不少改变。十五大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再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不仅改变了过去多次讲的“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而且赋予它以新的内涵。过去讲得较多的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十五大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理论认识上的一个大的突破。基于这个认识,形成的分配结构和制度,对于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大报告讲了很多“新话”,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其卓越的理论成就,对于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邓小平论文; 十五大报告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