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市场是否促进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的理论与证据_中国制造业论文

市场开放促进了产业升级吗?——理论及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据论文,产业升级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理论论文,促进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对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是通过资本密集型部门资本品质量不断提升来实现的。无论是产业附加值的增加,还是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都依赖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替代。资本要素向资本品部门和研发部门流动会促进产业升级。Dougall(1960)在讨论两地区资本流动对经济福利的影响时指出,资本总是从收益率低的地区流向收益率高的地区。自此以后,关于资本流动的规律及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的研究文献日益丰富(Leyshon and Thrift,1997; Martin and Rey,2000; Clark and Wojcik,2003; Portes and Rey,2005)。

产业升级总是源于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变化。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哪些因素显著地影响着资本要素的相对需求呢?该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国际经济学所关注的焦点。该领域理论研究的初衷是为了解释许多国家的要素收入差距为什么呈扩大化的趋势。在理论解释过程中,经济学家自然会联想到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国际贸易和FDI。在许多国家要素收入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的同时,各国之间的贸易开放程度和FDI水平急剧提高(Goldberg and Pavcnik,2007),不仅如此,国际贸易和FDI的性质也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例如,Feenstra和Hanson(1996,2003)就描述了中间品贸易、外包活动等新的现象。

对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资本等要素相对需求的理论研究,20世纪40年代的Stolper-Samuelson定理就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但该定理的结论能否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现实呢?经济学家开始去实证检验Stolper-Samuelson定理的相关推论。Slaughter(1999)通过综述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Stolper-Samuelson定理对发达国家所预测的结果并没有完全得到验证,关于发展中国家的预测结果甚至与现实相反。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生的诸多新变化。此后,Feenstra和Hanson(1996,1999)、Xu(2003)从中间品贸易和外包活动角度解释贸易对要素报酬的影响;Leamer(1998)、Krugman(2000)、Xu(2001)、Acemoglu(1998,2002)从贸易与技术进步的角度讨论它们对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

对于国际贸易影响资本等要素相对需求的实证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基于零利润条件直接对Stolper-Samuelson定理进行检验;二是运用成本转换法对要素需求进行间接检验。Feenstra和Hanson(1999)通过检验美国制造业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相对需求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外包贸易、技术进步(电脑使用)、资本深化和产出规模的贡献度分别为22%、13%、9%和8%。Hsieh和Woo(2005)认为,香港对中国内地的外包贸易使香港的工资差距扩大,贡献度为50%。Xu和Li(2008)在估计中国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时指出,技术工人的工资份额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企业规模、出口贸易和资本深化。

现有理论主要强调市场开放影响要素收入差距的渠道,近期文献特别强调FDI和中间品贸易的作用。Feenstra和Hanson(1996)以中间品贸易替代了DFS模型(Dornbusch et al.,1980)中的最终品贸易,指出了外包活动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以Acemoglu(1998,2002)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围绕市场开放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建立了理论模型,从而有利于深化产业升级的研究。但在解释市场开放对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时,如何在最终品部门—中间品部门—研发部门这三部门框架下展开,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理论难点。Bucci(2002)在讨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设定了最终品部门、资本品部门和研发部门。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上阐述三部门框架下资本要素相对需求是如何随着市场开放而变化的。

Feenstra和Hanson(1999)的研究使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高技术工人相对需求变化的实证分析成为热潮。许斌(2008)全面综述了该领域的文献。但专门针对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实证研究显得较为缺乏。对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更多的是源于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进而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是估计高技术工人相对需求变化,在Xu和Li(2008)对中国的研究中,出口贸易的贡献度仅为5%;而在Hsieh和Woo(2005)对香港的研究中,外包贸易的贡献度为50%;Feenstra和Hanson(1999)对美国的研究中,外包贸易的贡献度为22%。显然,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估计市场开放对高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影响是主要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估计市场开放对各部门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显得更为现实和重要。本文试图实证中国的市场开放对各部门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变化的具体影响。

正如Goldberg和Pavcnik(2007)所强调的,关于市场开放对要素相对需求影响的较为可信的实证研究或许只能针对某个国家某个较短时间段(如实施某项重大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前后若干年)的微观层次研究。基于此,本文以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市场开放是如何影响产业升级的;二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市场开放是否引起了制造业升级。下面的分析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构建最终品部门—中间品部门—研发部门的三部门框架,揭示市场开放对资本要素积累与配置状况的影响;第三部分在竞争性均衡框架下刻画市场开放对三部门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作用机制和结果;第四部分交代估计中国制造业资本要素需求变化的方法与数据;第五部分以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和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的数据检验市场开放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基本模型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总是伴随着部门资本密集度的提高,市场开放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就是通过各部门资本要素需求的变化实现的。为了考察市场开放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与配置的影响,类似于Bucci(2002),我们对最终品部门、中间品部门和研发部门进行设定。

(一)最终品部门

假设最终品部门投入资本要素和中间品,于是该部门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随着中间投入品种类数的增加,中间品的替代弹性增强。每两种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

(四)资本要素积累

对于发展中国家,根据“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含义,市场开放指的就是FDI的引进。于是,发展中国家的总资本可区分为内资和外资。外资不仅增加了国内的总资本,而且促进了资本本身的积累,它对资本积累具有正的外溢效应。为了使模型存在显示解,我们将资本积累函数表示成简约形式,即假设资本积累是关于内资份额的Cobb-Douglas型函数:

根据(30)—(32)式以及(34)式,最终品部门、中间品部门和研发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函数分别为:

(二)比较静态结果

中国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20多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且进出口的近60%由跨国公司完成(World Bank,2007),很多产品的该比例超过70%(余淼杰,2008)。基于此,市场开放的具体影响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FDI使贸易规模扩大,中间品种类数增加,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剧,进而影响三部门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变化,我们将这种间接效应称为产品竞争效应,其通过中间产品之间替代弹性[ε=1/(1-α)]的提高得以体现。(2)FDI对资本积累产生直接影响,三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通过该影响发生变化,我们将这种直接效应称为外资效应,其通过外资份额(u[*])的增加得以体现。

根据(36)式,存在着:

市场开放对中间品部门资本要素配置的影响可归纳为命题1:

命题1:FDI的产品竞争效应使发展中国家中间品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外资效应也使发展中国家该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

Lucas(1990)将资本流动视为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一种借贷合同,即“穷国从富国借入资本,承诺将来向富国输出商品作为回报”。发达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中间品部门的“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报酬”(最终产品),这使发展中国家中间品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

根据(35)式,存在着:

市场开放对最终品部门资本要素配置的影响可总结为命题2:

命题2:FDI的产品竞争效应使发展中国家最终品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下降,而外资效应则使发展中国家该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

FDI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部门,最终品部门对资本要素的相对需求上升。与此同时,市场开放促进了中间品部门效率的提高和种类数的增加,中间品替代实物资本,最终品部门资本要素相对要素需求随着竞争效应的增强而下降。

根据(37)式,存在着:

市场开放对研发部门资本要素配置的影响比较复杂,这体现在命题3中。

命题3:FDI的产品竞争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研发部门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取决于中间品的竞争程度。当中间品的替代弹性较低时,资本要素相对需求随着产品竞争效应的增强而上升;反之,该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随着产品竞争效应的增强而下降。外资效应则总是倾向于使发展中国家研发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减少。

发展中国家初始的中间品种类数较少,随着中间品种类数的增加,研发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由于进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例如,进入中国的FDI对制造业的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自1996年以来一直维持在54%以上,1996-2007年对制造业的累计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达到63.52%(余淼杰,2008),因此市场开放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中间品种类数的增加。当中间品种类数达到一定规模后,FDI的竞争效应和外资效应则会使研发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下降。因为研发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是人力资本,具有技能要素偏向的特征。

四、实证方法与数据

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上升意味着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此即产业升级。市场开放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各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具体变量细化这些影响途径,估计国际贸易、FDI及其带来的产品竞争和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检验中国的市场开放是如何引起各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变化的。

在短期内,当厂商使用的要素是资本和劳动时,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取决于这两种生产要素相对需求的变化。类似于Feenstra和Hanson(1999)、朱钟棣和王云飞(2008)所采取的行业成本转换法,行业短期成本函数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为了克服因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实证研究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GLS)。本文样本数据中截面单元很多而时序不是很长,此时又没有必要同时对截面单元异方差和同期相关性进行修正的GLS估计。如何识别经济变量的作用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市场开放(FDI和国际贸易)及其引起的产品竞争和技术进步为主线进行实证识别,以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02-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为了估算资本要素需求变化的决定因素,建立如下的估计方程:

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指出,国有企业平均劳动力收入份额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因此国有比重的高低影响着劳动报酬的份额。根据Aghion等人(2005)的研究,人们一般以Lerner指数度量产品竞争程度。考虑到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资本成本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我们以行业平均利润来度量行业竞争程度。本文还将外商直接投资区分为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将技术因素细分为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个方面。各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表1罗列了各变量的基本统计信息。

五、估计结果及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要素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总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9年的23.07%下降到2007年的16.44%,下降了13.7%。罗长远和张军(2009)总结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祈毓(2010)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根据行业成本转换法,中国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实际上意味着资本要素需求的相对上升。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主要有国际贸易和FDI两个渠道,与此同时,市场开放还带来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竞争的加剧以及模仿水平的提高。实证检验分两个步骤展开:一是估计FDI、贸易以及FDI带来的竞争效应和技术模仿对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考虑内生性问题:中国FDI所选择的部门以及出口部门是否本来就是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若是,FDI和出口贸易对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产生显著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为此,本文专门检验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市场开放(FDI、出口以及FDI所带来的产品竞争和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

我们首先考察FDI和出口贸易对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并将FDI区分为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FDI不仅引发了一国产品竞争的加剧,而且还通过技术溢出提升了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因此,在检验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变化的决定因素时不能忽视这两个因素。在考虑国内技术水平时,本文所选择的指标分别是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实证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

(1)常数项表示的是各行业的要素报酬对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要素报酬在各行业因要素需求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显然,劳动要素报酬是引起劳动要素相对需求上升的显著原因。

(2)行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规模显著地影响着劳动要素的需求。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使各行业的劳动要素相对需求上升、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下降。

(3)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显著。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进而促进了产业升级。

(4)FDI对中国制造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正向影响关系显著。随着FDI规模的扩大,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FDI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且这种作用受FDI来源地的影响。当对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分别进行检验时发现,前者对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后者的影响不显著。

(5)行业国有化特征变量State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这与邵敏和黄玖立(2010)的检验结果一致。该结果不仅意味着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提高,而且国有企业集中于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其印证了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实践,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但资本规模扩大了。

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制造业加速升级,中国日益从廉价最终产品生产国转向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的生产地。从1990-1994年到2000-2004年,中国的办公和通信设备在全部出口中的份额从6%上升至22%,电子设备的份额从4%上升至10%,增幅尤以机械产品最大,从17%上升至41%,其中,发电设备的市场份额翻了一番,工业机械提高了2倍,电力机械是原来的4倍(World Bank,2007)。难怪Rodrik(2006)直接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奥秘归结为:中国出口的产品日益倾向于高生产率和高复杂程度的产品,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所反映的收入水平比其实际收入水平高出3倍。

市场开放引发了激烈的产品竞争和技术模仿活动,因此在检验中国制造业要素需求变化的决定因素时离不开产品竞争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表3就是同时考虑市场开放、产品竞争和技术进步变量所得出的实证结果。估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了FDI、出口贸易以及国有比重使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行业的固定资本投入则对劳动要素相对需求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

表3的估计结果还显示,市场开放带来的产品竞争效应和技术模仿行为未对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变化产生显著性影响。这可能意味着,它们增加了资本和劳动以外要素的需求,例如人力资本。因为产品的竞争会迫使发展中国家提升研发部门的效率,而研发部门是人力资本密集型部门。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通过市场开放模仿高新技术需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吸收能力,而这又要依赖于良好的人力资本条件。大量证据表明,FDI水平溢出程度取决于本地消化吸收能力,只有自己进行研发的企业才能享受到FDI水平溢出的好处(Glass and Saggi,2002;Kinoshita,2001;Kokko et al.,1996)。Blalock和Gertler(2005)、Saggi(2002)还指出,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国内企业才是垂直技术溢出的主要受益者。

从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检验结果来看,FDI与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但如果中国的FDI所选择的部门以及出口产品部门本来就是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那就并不能说,是FDI和出口带来了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上升。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检验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FDI和出口规模扩大是否引起了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上升,以解释实证中的内生性问题以及结果的稳健性问题②。

表4的实证检验揭示了FDI和贸易对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和出口贸易对中国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FDI和出口的增长,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FDI引起产业升级的作用受FDI来源地的影响。相对于外商资本,港澳台资本对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影响的显著性更强。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估计结果不同的是,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的国有比重对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的影响结果总体不显著,这佐证了国有企业集中于高资本密集度行业的判断。

我们进一步检验市场开放所带来的产品竞争效应和模仿活动对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估计结果再次证实了FDI和出口规模对中国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的显著性影响。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估计结果相似,市场开放所带来的产品竞争效应和技术模仿仍未能显著地促进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上升。

显然,FDI和出口贸易对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健性。无论是基于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检验,还是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的检验,FDI和出口都具有增加制造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作用。不仅如此,表4和表5的检验还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内生性问题,FDI和出口规模的扩大提高了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水平的结论并不是由FDI进入和出口的行业本来就是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造成的。

六、总结性评论

中国通过吸引FDI增加了国内资本存量,但FDI对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争议。“市场换技术”战略实施以来,市场开放确实使中国日益从廉价最终产品生产国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中间品的生产地,生产并出口的产品日益倾向于高生产率和高复杂程度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服装、鞋帽、其他轻工产品和燃料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至21世纪前10年转向办公机械、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为主。基于此,本文将市场开放分解成产品竞争效应和外资效应,更为细致地揭示这两种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最终品部门—中间品部门—研发部门之间资本要素配置状况的影响机制和结果。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中间品部门的“投资”,无论是产品竞争效应还是外资效应,都使发展中国家中间品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从而促进该部门的产业升级。此命题也证实了Lucas(1990)的资本流动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最终品部门,随着FDI进入份额的增加,该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上升;同时,市场开放使中间品部门扩张,当中间品种类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品竞争效应使中间品替代实物资本,最终品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因此下降。市场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研发部门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取决于中间品的竞争程度。当中间品的替代弹性较低时,资本要素相对需求随着产品竞争效应的增强而上升;反之,该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随着产品竞争效应的增强而下降。但市场开放的外资效应则总是倾向于使发展中国家研发部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求下降。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进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另一方面,研发部门的扩张最终具有技能要素偏向的特征。

为了考察市场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本文以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为样本,不仅检验FDI、出口贸易以及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效应和技术模仿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考虑内生性问题,估计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的市场开放对其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DI和出口具有增加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显著作用。无论是基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检验,还是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的检验,该结果都具有很强的稳健性。显然,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市场开放促进了产业升级。FDI的这种作用还受FDI来源地的影响。相对于外商资本,港澳台资本对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资本要素相对需求影响的显著性更强。但市场开放带来的产品竞争效应和技术模仿未能对资本要素相对需求的变化产生显著性影响,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增加了高技能劳动的需求。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注释:

①行业出口品技术复杂度越高,相应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应该越高,从而增加对资本的需求。出口品技术复杂度的测算依赖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目前该方面的尝试还仅局限于地区层面,如姚洋和张晔(2008)。但针对中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样本,因数据可获得性问题,还无法得到出口品技术复杂度的面板数据。

②根据OECD标准和中国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将高资本密集度行业划分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余的为中低资本密集度行业。

标签:;  ;  ;  ;  

开放市场是否促进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的理论与证据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