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考证”的社会新课题_事业单位工资论文

职工“考证”的社会新课题_事业单位工资论文

职工“考证” 一个崭新的社会话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工论文,话题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神州骤起“考证”风

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这意味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名职工,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考试,才能获得一本印有国徽的职业资格证书,才具有在国内外从事技能工作的资格。199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要求,下达了组织进行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等级考核的文件通知,要求凡是机关事业单位在职的技术工人都要参加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的考核,考核合格后发放人事部统一印发的具有“资格”性的技术等级证书,按照评定的等级确定工资待遇,晋升等级就晋升工资。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比,后者无论从考评对象、考评内容,还是与职工自身利益联系上,都无疑向前迈出了踏实的一步。它意味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关事业单位的每一名职工,都必须要考取两个证书,一个是“职业技能资格证”,一个是“技术等级(工资待遇)证”。否则,就难以取得职业工作资格和兑现工资待遇的资格。由此,职工“考证”将成为社会每个职工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

据了解,最近参加全国统一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近千万人。其中山东、河南等省达到30万。如此众多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人参加技术等级考试,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时下,许多工人正在伏案读书,熟练掌握应知应会知识,以便在考证中顺利过关。

国家劳动部有关人士也透露:目前全国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培训的待业人员中参加技术等级培训的有3000万人,下一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必须取得“两证”--毕业证和技术资格证。北京近两年每年接受各种成人教育和培训的人数达300多万人次,这些人中大部分是一些考证的在职工人。由于职工“考证热”的兴起,目前深圳、广东等地36%以上的职工求职者都持有5种以上的不同证书。一些企业的招聘启示上,把是否具有多种证书者当作一项很重要的条件,并言称凡没有3种以上技术证书者不得来公司应聘,这对那些没证的职工们无疑是一个督促。

难道非“考证”不行么?

面对沸沸扬扬的职工“考证热”,笔者所见所闻,听到了众多问号。其中对“考证”不解者有之,担忧惧怕者有之,抱着无所谓态度者也有之。众多年轻和年老的职工们不时地发出这样的询问:“难道这证非考不行吗?”对此,笔者走访了组织考证的人事、劳动部门的一些权威人士,用他们的话来说,职工“考证”并不单单是促使职工学习提高的一种形式,也不仅仅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其深远意义在于:

--“考证”是考取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一位多年负责职工培训的同志言: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建立,人才交流的范围也在日趋扩大,劳动力市场的深度广度正在延伸。职工无论是步入市场也好,还是参加聘任也好,衡量其才能的标志总要有一个定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全国统一颁发的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选人用人机制需要政府为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得到客观评价提供服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出现竞争也需要政府对它们的培训质量做出认证;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性质的不同,考取的证书也要有所区别。可以说,“考证热”的出现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使然。据劳动、人事部门的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已有计划地对基本涵盖了各行各业的4780个工种,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今年已确定要通过国家鉴定的有50个工种,这样,做为机关事业及企业单位的职工们,今后必须要持证上岗,持证进入劳动力市场。否则,没有资格证是万万不能走天下的。由此可见,中国的每一名职工,不“考证”能行么?

--“考证”是领取专业技术人才的“合格证”。日前,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事实证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的全面建设,也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人才。但我国的现状表明,职工素质堪忧,专业技术人才相当匮乏,众多职工技术等级偏低。有资料显示:全国现有1.2亿职工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初级工约占80%,中级工不足20%,高级工仅为1%。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更令人担忧,许多职工业务理论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相当多的人没有确定技术等级。某省机关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51%,60%以上的人没有技术等级,绝大多数工人的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技术等级规定的应知应会标准。与此相反,在发达国家,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在德国和日本,目前高级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40%以上,我们则不到1%。据《家庭教育报》载:美国有关方面组织近日进行的二项调查表明:全球劳动力素质最好的国家是新加坡,中国只能列为42位。由于我国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诸多传统工艺中绝活正濒临失传。每个职工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发达国家的2-4%。我国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日本的二十五分之一。电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十八分之一、日本的十三分之一。北京人民机械厂教育研究会的副会长施东旺说:我国现在急需两类人才,一种是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另一种是身怀绝技的产业工人。而目前这两种人才都缺,高级技工难找,普通技工也难招。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的陈宇研究员也认为:职工教育培训事业必须尽快转移到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服务上来,以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关系到劳工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调整。由此可见,要解决好我国职工队伍中人才奇缺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逐级考取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一个一个台阶的办法来解决。只要职工们取得了一定层次的证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等于领取了专业人才证书。

--“考证”是确保工资兑现的技术“凭证”。一位人事部门的同志告诉笔者:我国职工“考证”工作虽刚刚开始,但职工考核工作却进行了多年。1983年劳动人事部颁发了《工人技术考核暂行条例》,使文革时期中断的考核制度得以恢复。此后,1987年国务院批准劳动人事部颁发实施《关于实行技师聘任暂行规定》,1990年国务院批准劳动部颁发实施《工人考核条例》,职工的考核、晋升体系在全国有了统一的标准,“考证”工作便逐步展开。由于与之相适应的工资待遇和技术资格不相一致,有了技术资格并不能兑现工资,从而制约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1994年,人事部结合新工资制度的入轨运行提出了要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进行等级考核并兑现相应工资待遇,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考证”成为兑现工资的“凭证”,确保了培训、考核与工资分配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工,必须再考取两本证书--职业资格证和技术等级证。两本证书有联系又有区别,没有前者不能上岗,缺少后者就不能兑现工资,这与单考技术资格证相比,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据最近来自劳动部的消息说,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向纵深推进,今后企业的职工也将实行“培训、考核、使用与工资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工人的劳动、生产实绩和实际技能确定相应的工资待遇。

--“考证”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健康证”。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建立,使我国职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机会愈来愈多,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国际上衡量劳工技术水平的通用标志是资格证书制度。人口只有300万的新加坡,十分重视劳工的考证工作,每年劳工的技能培训费达10亿多新元,他们实行严格的技术等级证书与学历文凭挂钩制度,只有劳工经考试合格取得某种证书才能承认具有某种学历并得到相应的工资。德国、韩国近年来也实行了严格的劳工考证制度。因此,中国的产业要进步,企业要发展,机关事业单位的建设要加强,各类职工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全面进行各行各业的考证工作。事实也佐证:职工“考证”所显示的作用是巨大的。据目前来自广东的消息说,该省通过对在职职工的业余学习调查,结果发现,在三资企业就职的职工参加学习的比例为24.2%,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的17.6%。有位员工说,我学习文化就是为了“考证”,没有证书就等于没有技术资格。应当说,广东是一面镜子,其他地方的职工们会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考证的份量。

标签:;  

职工“考证”的社会新课题_事业单位工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