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绩效管理理论的思考_绩效管理论文

对绩效管理理论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管理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绩效管理理论倍受管理界关注和推崇,不少研究者为了推广这一新的理论和方法,不遗余力地强调绩效管理与(传统)绩效考评的区别,大书前者之“美”,鞭挞后者之“弊”,不免使绩效管理被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绩效管理理论进行梳理、反思,以利于人们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运用绩效管理理论。

一、纵看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绩效管理的思想始于绩效评估。考核、评价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在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考核评价,因而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有组织、有目的的人群或机构中,考评又往往是有组织、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过程。根据学者考证,中国西周时期的《周礼.大司徒》中记载的乡里教化察举制度和欧美19世纪初建立的公务员制度,是东西方最早见诸于文献的“制度性考核”。工业社会中,伴随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制度性的规范化的考核在社会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日益复杂的管理实践,为了提高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组织结构调整、组织裁员、组织扁平化、组织分散化等措施尽管能减少成本,但不一定能改善绩效。真正能促进组织绩效提高的是员工行为的改变。要形成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创新精神,进行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和氛围。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感到传统绩效评估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于是,研究者拓展了绩效的内涵,并在总结绩效考核不足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了现代的“绩效管理”概念。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视,绩效管理逐步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现代绩效管理理论大量引入现代管理理论、系统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绩效管理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把绩效管理定义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包括绩效计划、实施、考核、反馈与沟通、结果应用五个步骤的循环过程。认为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传导、实施企业(组织)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应该与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相联系,有助于组织总体战略和目标的实现。进行绩效管理的直接作用是提高组织的绩效,但深层次看,现代绩效管理为有效的管理和开发无形资产、创造价值提供一种新的框架,它不仅是企业战略执行力的强大引擎,而且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和直接手段。

总之,绩效管理方法经历了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演变。在制度化绩效管理阶段,又经历了从传统的重点突出评价功能的绩效管理方法,到现代的全面关注整个流程的系统化绩效管理方法的进化,即全面兼顾绩效计划、实施、沟通、评估、结果应用等管理环节。与此同时,绩效管理在理念上经历了从单纯实施激励促进绩效,到强化执行力,再到提高核心竞争力、传导企业战略的跃升。但是,无论何种方法,其核心都是对组织或个人绩效的管理控制,其本质是对绩效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过程,都应遵循管理控制的一般规律。

2.回望绩效评估

在由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的进化中,伴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基于现代管理的新理念,诸多研究者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了剖析。认为传统的绩效评估系统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Spangengerg认为传统的绩效评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中的其他背景因素相脱离,如组织目标和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而这些背景因素对于成功地实施绩效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归纳大量对传统绩效评估的评述文献,主要有如下主要观点:(传统)绩效评估没有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难以体现企业未来长远利益;与员工的沟通反馈不足,造成对绩效评价的理解扭曲、执行过程形式化、考核结果无效、考核资源浪费;缺乏对考核前的培训,以至于考核实施操作过程出现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和错误,考核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仅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足以推动整个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实施;没有必要的政策措施作为保障,且没有形成相应的绩效文化等等。

而且,诸多学者列出了它们二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于是,人们往往认为现代绩效管理与传统绩效考核(评估)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有人指出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在结构上“绩效管理”包含(传统)绩效考核。强调“不要把绩效管理误认为是绩效考核”。显然,这种比较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

其实,从渊源上考察,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考核)是一脉相承的,是绩效评估的进化。而且笔者认为,就其使用的目的而言,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绩效管理是绩效评价的演化和发展而已。因为绩效是组织行为的衍生,只要有组织存在,便有绩效的存在,也必定就有绩效的管理。显然,在人们提出“绩效管理”的概念之前,“对绩效的管理”就客观地存在着。所不同的仅仅是后人管理理念的变化,定义的涵盖面不同,从而实施的方式存在差异,或许可能达到的效果不同。严格地说考评也是管理的范畴。事实上,没有哪一个组织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仅仅是“为考评而考评”。因为在传统绩效考核中,绩效计划、沟通、结果应用等环节可能常常是分散或隐含在其他管理职能、管理环节中。

还应该看到,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绩效评价的缺陷”主要是源于传统绩效评估系统本身。传统绩效评估固然有其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局限,但问题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实践本身。因为,即使在人们推崇有加的现代绩效管理实践中,类似问题依然存在。事实上,隐含在这些“缺陷”背后的,却常常是萦绕于管理实践中永恒的难题。

总之,我们需要澄清,所谓“传统绩效评价”实质上也是“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的传统称谓。现代绩效管理是在传统绩效评估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是新理念下对传统绩效评估体系扩展和完善的结果。对传统绩效评估狭隘的认识、不恰当的比较,往往会引起概念上的误解,又会导致思路上的局限。对传统方法客观、科学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研究绩效管理问题,有助于实践中以更科学的态度,整合运用各种绩效管理方法,从而避免盲目排斥传统方法。

二、横看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核心流程通常遵循“五步骤循环”流程: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动态持续的绩效反馈与沟通——绩效改进与辅导——绩效结果应用。但是根据组织环境的差异、应用目的不同侧重、管理控制变量不同,其流程的体现形式应有所差异。绩效管理核心流程运用形式上的差异,常常较多地体现在绩效考核(评估)环节。绩效考核方法是绩效管理核心流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已开发和应用的有关技术方法有很多。

一是从考核工作的角度看,绩效考核有下列维度分类:

1.按考核时间划分: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定期考核又可分为半年期、一年期和二年期不等;

2.按考核内容划分:工作态度考核、工作能力考核、工作绩效考核、综合考核等;

3.按考核目的划分:例行考核、晋升考核、转正考核、评定职称考核、培训考核、新员工考核等;

4.按考核对象划分:职工考核、干部考核。干部考核,又可分为对高层、中层人员的考核;

5.按考核主体划分:上级考核、自我考核、同事考核、专家考核和下级考核,以及综合以上各种方法的立体考核;

6.按考核形式划分:口头考核与书面考核、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个别考核与集体考核;

7.按考核标准的设计方法划分:①绝对标准考核,即按同一尺度去衡量相同职务人员,它可以明确地判断人员是否符合职位要求以及符合的程度;②相对标准考核,即不按统一的考核标准,而是根据同一部门或小组内部同类人员相互比较作出评价。它可以确定人员的优劣顺序,但不能准确地把握人员与职位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

二是按考核系统所关注目标的系统性,绩效考核技术又可分为两大类:

1.非系统化的绩效考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以业绩报告为基础的绩效考评,如:自我报告法、业绩评定法;(2)以员工比较为基础的绩效考评,如:简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步法等;(3)关注员工行为及个性特征的考核,如:因素考核法、图解式考核法、行为锚定等级评定表法等;(4)以员工个人绩效合约为基础的绩效考核;(5)以特殊事件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如:关键事件法、不良事故绩效考核法;(6)360度绩效考评法;(7)其他绩效考评绩法,如:工作标准法(劳动定额法)、自我考核法、短文法、面谈考核法等。

2.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技术。主要包括: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平衡记分卡(BSC)、目标管理与标杆超越法等。

这些考核技术各具特点,应用的功能取向显然会有所不同。我们知道,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有高度的相关性,因而不同的组织文化必定强烈地影响着绩效考核,而且不同考核方法的成本又有很大的差异,管理者的能力、员工队伍的特征、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也直接地影响着绩效管理的起点、过程和效果。因此,考核方法与企业的环境、内在特征之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匹配关系。有学者认为,考核方法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组织管理的文化特征,然后取决于考核的目的和对象、考核的成本与前提条件和管理者的能力和态度。一般的观点认为,非系统的考核技术,较多地适用于单项业务或组织规模小、结构简单的情景。系统的考核技术适用于复杂业务或组织结构较复杂、规模较大的情景。特别是平衡计分卡技术,其实施时往往要求的条件比较苛刻。它要求企业管理质量、信息化程度、员工素质水平较高,而且企业对战略要有合理的分解。但是,理论界对这种匹配关系的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比较薄弱。这既需要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更需要实践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三、对实践的几点思考

各种考评技术方法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其运作层面有系统化的,也有非系统化的。对这些技术方法的有关介绍、评论的文献也很多,可谓“见智见仁”。但是笔者认为,仅就管理方法而言,固然有先进落后的身世,却不能简单地进行优劣之分。关键要看方法的应用是否适用、是否匹配。无论多么先进的管理方法,如果是教条地套用,而不是匹配性地应用,都可以被称为是荒唐的、愚蠢的管理。例如,实践证明,对于一个新成立的不足10人的小企业而言,采用简洁的非系统的技术比较合适,若教条地、不加取舍地套用系统化技术流程,就显得很荒唐,其运用的效果也可想而知。曾经倍受推崇平衡计分卡技术,近几年在实践中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有些企业通过运用平衡计分卡,管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有些企业不仅未能解决企业绩效考核的难题,反而使考核变得更加无序。在实践中,它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在理论界也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甚至卡普兰和诺顿也承认平衡计分卡的这些缺陷,并且不愿意推荐企业采用计分卡来评价和奖励绩效。诚然,任何一个管理理念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不同的文化、制度土壤会孕育不同的管理工具、方法。管理工具、方法的运用不能忽视文化环境、制度土壤。诞生于美国的平衡计分卡,在我国企业实施未必会收到预想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使用者是否深刻领悟平衡计分卡的真谛,并匹配性地运用。

在一定意义上讲,绩效考评的各种技术方法,虽有先后,却难分优劣。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适用的场合不同。如同机械行业的机加工工具,数控机床自然比刮刀、锉刀等手工工具先进,但是却不能断言数控机床可替代一切。因为,即使在最现代化的机加工企业中,手工工具依然有用武之地。管理无定则,方法永远是服从和服务于实践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新技术新方法的麻木不仁,而是提示人们对各种技术方法要抱以科学的态度,不以“新”唯“好”,不以“旧”为“差”。相反,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敏锐的触角、宽阔的视野,对各种技术方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分析,唯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更开阔,选择的方法才能更科学。

总之,如同其他管理技术的选择,绩效管理流程、模式的选择需要匹配性。要立足具体的企业环境、特征,从企业的自身战略的需要出发,仔细甄别、分析各种绩效管理核心流程技术的特点,灵活性地整合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绩效管理体系。

标签:;  ;  ;  ;  ;  ;  ;  ;  ;  

对绩效管理理论的思考_绩效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