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研究

藻类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研究

张伟[1]2000年在《藻类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对单细胞藻类处理含铜废水进行了初步应用基础研究。 ■结果表明用水生4号培养基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最快, 月形藻次之,斜生栅藻较慢,铜绿微囊藻最慢。 ■采用有毒化学品对藻类毒性测试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到铜抑制上 述3种藻类生长的毒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斜生栅藻>蛋白核小球 藻>月形藻。 ■分别通过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和月形藻对铜进行为期6天 的吸附实验,发现蛋白核小球藻对铜有最大的吸附能力,实验 第一天最高吸附量为2.36μg/mg,藻类对铜的吸附能力由大到 小的顺序为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月形藻。 ■在蛋白核小球藻对铜的短期吸附实验中发现蛋白核小球藻对铜 吸附符合Freunlich公式;其吸附过程受到PH值的影响,在PH 值在从4到7的范围内时,随着PH值的升高,蛋白核小球藻吸 附铜的能力加强;蛋白核小球藻吸附铜时,铜离子的最高浓度 为500mg/L为宜。 ■利用三氯化铁作为混凝剂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混凝分离,最佳 投药量为0.02~0.05mg/L左右,而且不影响蛋白核小球藻对铜的 吸附过程。

鲍旭[2]2017年在《粉煤灰@壳聚糖磁性铜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现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的深度、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对于我国消除环境污染、缓解资源短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粉煤灰中包含的磁性微珠,由于铁含量高、磁性强、孔隙丰富等特点,在廉价磁种、磁性吸附剂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其中,利用粉煤灰磁珠处理重金属污水是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吸附法是最常用的重金属污水处理方法之一,但其目前采用的吸附剂一般颗粒微细、悬浮性好,因此很难实现固液分离,成为制约吸附法推广应用的因素之一。如果将磁分离技术引入重金属污水处理过程,则可借助磁场力作用解决吸附剂难分离的问题。但目前的磁性吸附剂多利用化学合成的纳米磁种作为磁核,成本高、环境负荷重、使用保管要求高。如果以粉煤灰磁珠为磁核合成磁性吸附剂,不但可满足磁分离的要求,而且又可降低药剂成本。鉴于此,本论文选取精选加工后的粉煤灰磁珠作为磁核,以壳聚糖作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合成磁珠@壳聚糖磁性吸附剂,并用于低浓度含铜废水的吸附处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采用磁选管对粉煤灰进行分步磁选,获得强磁性粉煤灰磁珠,然后对磁珠进行球磨分级,获得更细粒径的粉煤灰磁珠颗粒。以粉煤灰磁珠颗粒为磁核,分别采用沉淀法、碳二亚胺缩合法和反相微乳液法制得不同微观结构的磁珠@壳聚糖复合微球吸附剂。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该吸附剂材料的形貌、元素组成、官能团组成、物相成分以及磁学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绘制了铜离子标准曲线,并对磁珠@壳聚糖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测试。1.通过沉淀法可以制备磁珠@CS凝胶球,粒径大小介于500-800μm之间。XRD研究表明掺入的凝胶球同时具有磁珠和壳聚糖的衍射峰,说明壳聚糖与磁珠成功复合;VSM表征表明其磁性较原磁珠差,饱和磁化强度只有2.02emu/g,说明凝胶球中磁珠所占比例很少。Cu2+离子吸附研究表明,其水凝胶对模拟含铜废水中的Cu2+离子表现良好的吸附和脱色效果,吸附量可达4.5mg/g以上,吸附后凝胶变为蓝色。通过对其吸附等温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其对Cu2+离子吸附试验与Freundlich吸附模型有较好的符合性。2.通过碳二亚胺缩合法可制备磁珠@CMCS磁性复合材料。该法制得的磁珠@CMCS具有较均匀的粒径分布,平均直径10μm左右。VSM表征表明所得样品具有较强磁性,可达20.09 emu/g。通过对制备样品的Cu2+离子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其对低浓度铜离子的吸附容量为10.33mg/g。3.利用反相微乳液法,通过分步包覆制备了磁珠@Si02@CS复合微球。FTIR分析表明,Si02包覆在了磁珠的外面形成了壳核结构,从而使其更易与CS结合。EDS结果表明,磁珠较均匀的分布在壳聚糖基体中。VSM检测表明,磁珠的掺杂量约为32%。Cu2+离子吸附表明,该吸附剂对较低浓度含铜废水表现出很好的吸附效果,其对1Omg/L和20mg/L的Cu2+离子废水的吸附量分别为8.63mg/g和11.08mg/g。通过对三种磁珠@壳聚糖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三者均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具有良好的线性拟合关系,说明吸附主要以CS对Cu2+的化学吸附为主。进一步的通过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发现,沉淀法以Freundlich吸附模型为主,而其余二者与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相符。对三者的最佳吸附pH范围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最佳pH值范围为5~5.5,过酸则对电离吸附有抑制作用,而相对碱性条件下,铜离子则直接发生沉淀作用。

宫磊[3]2002年在《NCAF涡凹型气浮设备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气浮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该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给水、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之中。目前常用的气浮方法为压力溶气法(DAF)和涡凹气浮法(CAF)。与DAF法相比,CAF法具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和处理效果好的优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CAF气浮设备和应用研究成果的回顾,较为详细地分析研究了CAF气浮设备的工作及设计原理,提出了CAF气浮设备设计计算公式,讨论了CAF气浮机设计放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建立了CAF气浮设备工作及设计计算理论体系。 论文同时采用水射流分散切割气泡原理,设计制作了0.1t/h的NCAF涡凹气浮小型样机,并对滇池蓝藻水、焦化废水和再生纸造纸废水三类四种废水进行了小型样机气浮净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NCAF水射流气浮设备处理这三类四种废水,具有用药量低、气浮时间短、净化效果好的优点。当处理滇池蓝藻水时,藻类的净化效率可达99%以上,对浊度的净化效率为99%。当预处理焦化废水时,焦化废水COD的净化效率可达56.5%,除油率可达99.8%。当处理再生纸的抄纸废水和洗涤废水时,SS、浊度的最大净化效率分别为99.9%、99.3%和96.3%、95.8%,达到了很好的净化效果,实现了达标排放。 采用新型水射流CAF气浮设备处理这三类四种废水,单独使用絮凝剂时,有机絮凝剂PAM的净化效果要比无机絮凝剂(PFASSI、PFS、PAC)的净化效果好,且药剂用量也较低;复配药剂的处理效果要优于单一用药,而且无机与有机絮凝剂配合使用有利于降低药耗和提高净水效果,实现达标排放。 论文最后根据小试结果,设计了四种适合于不同废水的处理量为20t/h的工业化大型设备。

陈华俊[4]2014年在《铜离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是高等动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本身毒性较小,但像大多数的重金属离子一样,当过量存在于人体或环境中时,会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健康或周围生态系统。因此合理高效地分离和回收铜离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表面接枝和表面印迹技术,以正硅酸乙酯改性后的Al2O3粉末为载体,壳聚糖为功能单体,制备了一种Cu2+印迹复合材料(IIP/Al2O3),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技术对IIP/Al2O3的性质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2+印迹壳聚糖被有效接枝到了Al2O3表面,接枝率为3.42g/g。研究IIP/Al2O3的对Cu2+的静态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初始Cu2+浓度和pH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IIP/Al2O3对Cu2+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及热力学行为,评价其选择性分离特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动力学和吸附平衡数据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IIP/Al2O3对Cu2+的吸附是吸热过程且一个无序度增大的自发过程。在298K、313K、318K和323K下,IIP/Al2O3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1.35、34.66、38.91和41.39mg/g。将IIP/Al2O3用于分离Cu2+,Ni2+和Zn2+混合溶液中的Cu2+,发现,IIP/Al2O3对Cu2+的选择性因子远高于Ni2+和Zn2+;此外,在静态条件下,IIP/Al2O3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可再生性,重复10次吸附-脱附后,IIP/Al2O3的吸附容量仅减少了2%。研究IIP/Al2O3对Cu2+的动态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Cu2+初始浓度、柱高、pH以及流速等参数对填充柱吸附效果的影响,利用Thomas、Yoon-Nelson、Wolborska和BDST四种模型对IIP/Al2O3柱吸附Cu2+过程进行分析,探索了动态条件下Cu2+最佳洗脱条件,评价动态下其选择性分离特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当Cu2+浓度为100mg/L、柱高为37.25mm、流速为1.0mL/min和pH为5时,IIP/Al2O3的穿透吸附容量和动态吸附容量分别为4.03和15.68mg/g;Thomas和Yoon-Nelson模型对IIP/Al2O3吸附Cu2+能很好拟合;BDST模型适宜来描述IIP/Al2O3填充柱对Cu2+的动态吸附行为中穿透时间与柱高的关系。在柱高为37.25mm和洗脱液流速为1.0mL/min下,15mL0.6mol/L盐酸溶液对Cu2+脱附效果明显,脱附作用时间短,Cu2+易于回收。IIP/Al2O3柱对Cu2+具有良好选择性和稳定性,经5次吸附-洗脱后,穿透吸附量及平衡吸附量仅分别降低了5.2%和3.0%。

邓丽萍[5]2008年在《固定化剩余活性污泥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环境中的铜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冶金、金属加工、采矿、电镀等行业所排放的含铜废水已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处理含铜废水的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产泥量大、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生物吸附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经济等优势。本论文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制备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铜废水。实验选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为生物吸附菌体,通过驯化培养后,利用海藻酸钠包埋技术制备成生物吸附剂。在厌氧条件下,对比研究活性、灭活两种生物吸附剂对含铜废水的吸附性能,分析其对Cu2+的吸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对剩余活性污泥进行诱导驯化后能有效提高生物吸附剂去除Cu2+的能力;2、用2%、3%的NaOH分别对活性、灭活两种生物吸附菌体进行预处理后,可有效提高生物吸附剂对Cu2+的吸附量和去除率;3、确定了生物吸附剂的最佳包埋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2%,CaCl2浓度为4%,钙化时间为4h条件下制备生物吸附剂;最佳包埋量为15g;4、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活性生物吸附剂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投加量为7g,pH值为4,温度为25℃;灭活生物吸附剂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剂投加量为8g,pH值为4,温度为30。C;5、选用0.05mol/L的HCl作为活性生物吸附剂的解吸剂,解吸1h后,其解吸率可达97.54%;选用浓度为0.5mo1/L的HCl作为灭活生物吸附剂的解吸剂,解吸1h后,解吸率达97.54%;6、通过与传统的活性炭吸附法做对比试验后发现,剩余活性污泥生物吸附剂对Cu2+的去除率高于活性炭;7、在前期实验确定的最佳操作条件下,用剩余活性污泥生物吸附剂处理实际废水。实验表明,两种生物吸附剂对实际废水的去除率均高于97%,其吸附量分别为21.35mg/g、21.51mg/g。并且,灭活生物吸附剂对Cu2+的去除率、吸附量高于活性生物吸附剂;8、对吸附过程机理的分析表明: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做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铜废水的过程中,起吸附作用的主要是剩余活性污泥;剩余活性污泥生物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Lagergren拟二级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因此推测该吸附过程为多分子层物理吸附过程。在本试验操作条件下,灭活生物吸附剂具有固定化过程简单,其与金属离子的结合稳定性、亲和力,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均优于活性生物吸附剂等优点。因此,灭活生物吸附剂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选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作为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铜废水。此方法既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的Cu2+,也是将剩余活性污泥资源化再利用的新途径,可以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方宇[6]2016年在《电化学技术处理高藻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许多江河湖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富营养化状况,其导致的藻类水华严重威胁了人们的饮水安全。传统水处理工艺对水华水体处理效果有限,而电化学技术可生成活性较高的混凝剂,避免了药物投放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也节省了药剂的储存、混合和运输等费用。此外,该技术可应用于成套化设备,具有体积小、占地面积少、操作简便、容易自动化管理等特点。因此,开展电化学除藻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工程意义。论文以水华中常见的铜绿微囊藻和嘉陵江水华常见的针杆藻为处理对象,采用优选电极考察了不同作用条件下的除藻效果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化学除藻的作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两电极和三电极系统,考察了不同电极材料的除藻效果。在两电极系统中,采用不锈钢作为阴极材料,分别选取铁、铝、掺硼金刚石和不锈钢作为阳极,研究表明铝阳极的除藻效果最好。在三电极系统中,分别选取不同的电极组合进行反应,研究表明铝-不锈钢-掺硼金刚石三电极装置除藻效果最优。在极板间电流密度,总电源电流和反应的有效面积一致的条件下,对比上述两种最优组合的除藻效果,并对其不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铝-不锈钢-掺硼金刚石三电极装置去除藻细胞既优且快。(2)对于优选出的三电极装置,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电流密度、通电时间、沉降时间、初始pH、极板间距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藻的去除率的影响顺序为:电流密度>通电时间>沉降时间>初始pH>极板间距,而且结合单因素实验确定电流密度2mA/cm2,通电时间为30min,沉降时间为15min,pH=6,极板间距取1.0cm为实验的最优工况点。实验继续研究了常见离子、藻浓度和环境温度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分析作用机理,并监测了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以及电化学除藻的耗能情况,研究得出当电流密度取2mA/cm2时,可使反应的耗能最小。(3)选取铝-不锈钢-掺硼金刚石三电极装置,对比了该装置对铜绿微囊藻和针杆藻的去除效果,并研究不同电流密度对针杆藻、微污染水中浊度和CODMn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电流密度取2mA/cm2,通电时间取20min,除针杆藻效果最优;电流密度为3mA/cm2,通电时间为30min,除浊效果最优;电流密度为5mA/cm2,而通电时间为40min,除CODMn最优。

李博, 刘述平[7]2008年在《含铜废水的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冶金、电子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含铜废水,给人和环境带来了危害,但这些废水又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其排放前必须净化处理并回收金属铜,以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本文综述了化学法、物化法及生物法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评价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笔者认为,生物法处理技术具备简单、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在有效解决生物体颗粒化、固定化、更强的吸附及整治修复能力的条件下,生物法处理技术可望成为工业化处理含铜废水最有效可行的方法。

邬容伟[8]2016年在《固定化小球藻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猪场废水研究》文中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处理猪场废水时可以输出电能;固定化小球藻技术解决了传统游离小球藻处理废水存在流失现象和需要后续处理的问题,并且产生的小球藻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材料。将微生物燃料电池和固定化小球藻技术结合不仅可使猪场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得到去除,同时能产生电能和生物能,符合当今绿色发展的要求。实验将微生物燃料电池与固定化小球藻结合组合成固定化小球藻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处理猪场废水。固定化小球藻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对于模拟废水处理研究发现,在外接电阻为165Ω条件下,其稳定输出电压为541mV,最终出水水质为COD:240mg/L,NH3-N:160.5mg/L,TP:24.85mg/L;其去除率也分别达到:90.23%、61.51%、63.19%。实验后固定化小球内小球藻平均含量为1281.04个,增加倍数为7.15倍;叶绿素a的最终含量为217.25*10-6mg/个,增加倍数14.17倍;小球密度增加了2.96%。实验研究了N:P、固定化小球投入量、光照强度三个因素对固定化小球藻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处理猪场废水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处理效果条件为:N:P=2:1,固定化小球投入量为4000颗,光照强度为7532Lux。在最佳影响条件下,将固定化小球藻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江西万年某猪场调节池进水,电池达到稳定时间为105.5h,稳定输出电压为571mV,固定化小球内最终小球藻平均数量为765.63个,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为168.32*10-6mg/个,小球藻数量仍增加了3.89倍,叶绿素a含量增加了8.99倍。经处理后的猪场废水其出水水质为COD:331.32mg/L、NH3-N:154mg/L、TP:26.4mg/L,去除率也分别达到了86.80%、68.25%、68.38%。

顾昭文[9]2017年在《废水处理中混凝法优化—决策树模型应用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处理法是最为常用的预处理、物化处理工艺之一,其在工业污水、城市污水、自然水体中被广泛应用。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混凝法在新型药剂到与其他工艺的联用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程运行中,加药量大、水质波动等问题对混凝法的影响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混凝法的设计中存在着对诸如药剂选择、药剂组合、去除率范围等参数的最优化信息未知的局限性,这些因素制约着混凝法设计的准确度及应用的效果。因此,作者通过对两类不同废水的混凝处理优化调试,探究混凝法在实际中的处理效果并分析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同时,在针对解决混凝法设计的局限性上,作者提出了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对混凝法工艺设计中参数进行分类并预测,以此建立设计智能化的初步探究,以达到对已有工程工艺路线以及新工程设计的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对洗毛废水处理中混凝气浮进行成本优化,通过小试发现使用Ca(OH)_2作为pH调节剂,可降低PAC药剂量37.1%。最终经实际调试后,药剂费用降低约27%,出水COD_(Cr)在122~180mg/L,SS<110mg/L,达到地方污水厂接管要求且出水稳定。对线路板废水处理中混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出水波动情况进行优化,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并排查,小试对Na_2S+PAC+PAM的加药路线进行可行性实验并发现其对Cu~(2+)去除率在97%以上。通过对其工艺改造增加沉淀时间并增设加药系统后,最终出水Cu~(2+)<0.25mg/L,满足排放要求。通过对两类废水的实际调试中重要的参数进行总结,以及对已刊的文献资料中参数进行整理,根据决策树模型所需要的数据类型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结果发现当前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参数不完整,对模型的分类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原始数据设计的分类方法进行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对混凝处理工艺中的参数具有良好的分类能力且与实际优化调试结果相吻合。这表明决策树模型在混凝工艺参数的分类预测中具有可行性,其能通过数据处理的方式来对混凝工艺进行优化,可由此建立混凝法参数设计平台。采用随机森林进行监督学习,发现在测试集存在着大量的误差以及较低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合模型在训练集中展示的优良的精度。其原因可能为数据量不够、混凝工艺参数缺失、变量分类的主观模糊性等。通过对实际工程的优化以及对文献工艺参数分析的结果可知,系统化的混凝工艺参数大数据库具有实际价值。其建立可提升数据分析的能力,并以此建立智能化专家系统以辅助工程的设计、调试。

王刚[10]2007年在《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PEX的性能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重金属离子的强配位基团黄原酸基引入到现有的高分子絮凝剂聚乙烯亚胺上,赋予其对重金属离子的捕集功能,从而研制出一种具有除浊和捕集重金属离子双重功能的新型絮凝剂——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PEX。采用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PEX,利用现有絮凝沉淀设备,同时去除重金属离子和降低浊度,从而可减少后续处理单元,使重金属废水的治理变得简单易行。本文首先利用浊度法研究了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PEX的等电点及其溶液特性,并在几个不同影响因素下对PEX捕集各种重金属离子进行了考察,最后对PEX捕集各种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以及PEX存放稳定性及絮体的稳定性做了初步研究,并对PEX在处理实际电镀废水的应用上做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1)PEX的等电点pH_(iep)为3.00;外加盐离子对PEX的等电点与溶解性均有一定的影响;在等电点时,PEX对水样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较差,而在高于等电点的pH值下去除效果较好;2)PEX处理重金属废水时,投药量少,生成絮体时间短,絮体尺寸大而密实,沉降性好,易于固液分离,出水水质好,出水无色;3)PEX对含Ni~(2+)、Cu~(2+)、Hg~(2+)、Cd~(2+)、pb~(2+)、Zn~(2+)的废水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均可满足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但处理含Cr~(3+)废水时,PEX需与无机铝盐复配使用Cr~(3+)才能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4)PEX处理重金属废水时对pH值要求较低,在酸性条件下重金属离子也能达到较高的去除;pH值较高时,投药量较少,pH值较低时,投药量较多;5)废水中的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Fe~(3+)、Cl~-、NO_3~-、SO_4~(2-)、柠檬酸铵、氨基乙酸、EDTA及腐殖酸的存在对PEX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影响不尽相同,或促进或抑制,可以通过加大PEX投加量来减小或消除抑制作用;6)用PEX去除重金属离子和浊度共存体系时,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浊度都可得到很好的去除;7)PEX捕集各种重金属离子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8)PEX在低温下存放稳定性较好,基本不会影响对废水的处理效果;PEX捕集重金属离子后产生的絮体残渣稳定性较高,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利用强酸可以回收絮体残渣中的重金属;9)PEX用于处理实际电镀废水时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可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对以上实验结果均在理论上做了分析与解释。

参考文献:

[1]. 藻类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研究[D]. 张伟. 北京工业大学. 2000

[2]. 粉煤灰@壳聚糖磁性铜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 鲍旭. 安徽理工大学. 2017

[3]. NCAF涡凹型气浮设备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宫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02

[4]. 铜离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陈华俊.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5]. 固定化剩余活性污泥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 邓丽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6]. 电化学技术处理高藻水的研究[D]. 方宇. 重庆大学. 2016

[7]. 含铜废水的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J]. 李博, 刘述平. 矿产综合利用. 2008

[8]. 固定化小球藻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猪场废水研究[D]. 邬容伟. 南昌大学. 2016

[9]. 废水处理中混凝法优化—决策树模型应用可行性研究[D]. 顾昭文. 苏州科技大学. 2017

[10]. 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PEX的性能研究与应用[D]. 王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藻类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