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引黄灌区管理局 山东济宁 272600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取决于顺利。近年来,中国水利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建设项目不仅提供服务的社会,和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会对当地的气候,影响水质,地下水水位,物种。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前言:
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促进了电力工程和水利工程等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实现了对水利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始实施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利用,虽然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了人民群众的一些要求,但是,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可持续战略发展的实施。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1对水文地质的影响
大中型水库修建后,会改变下游河道流量,因而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影响,同时水库渗漏问题会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修建大坝后,还可能会诱发地震、塌岸、滑坡等地质灾害。大型水库蓄水后,可能诱发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水体压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导致断层之间的润滑程度增加;增加岩层中空隙水压力,库岸会产生滑塌。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现象。
1.2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兴修水利工程、疏浚河道等措施,保护农田,使之免受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内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在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另外,泥沙淤积问题也是每个水利工程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拦河修建挡水建筑物后,会在建筑物前造成泥沙大量淤积。
1.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后,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的生物(尤其是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严重的会造成灭绝。
1.4水利工程的噪声污染及景观破坏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由于机械设备规格型号大,且开挖及爆破工程较多,这些都有可能形成对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必须分析其对周边居民环境以及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水利工程施工作业区域由于水资源丰富,景观较好,因此,必须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景观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其恢复程度。
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2.1.1对于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的工程防治。预防水土流失,可以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分区防治,可以采取枢纽工程与临建工程分区防治的方式。在施工工程区域,对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部分进行防护设计,并制定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砼或砌石护坡、草皮护坡、挡土墙、地面排水工程等工程保护措施,对于块石料场的石料弃渣应修筑挡渣墙,同时施工过程中开采边坡废弃土石渣采取防护和拦挡措施,以防止无用弃土、渣被降雨或水流冲走,避免石料开采过程中危及河岸、堤防及水工程安全。
2.1.2加强水利工程沿线的土地整治及植物防护。土地整治,对渣场、科场和临时用地工程占用土地及永久工程区的空坪隙地工程完工后要恢复植被;弃渣施工、运输中,应充分利用施工管理措施,将弃土料弃于渣场上层,弃渣结束后,应进行渣场改造,对渣场统一进行平整堆放处理,营造固土保水作用好的水保林、草地,恢复植被;对料场应将开挖弃料回填,并覆土满足林业用地的要求;临时用地和永久工程区的空坪隙地要对废渣、废料和临时建筑清理拆除后,对压实的土地进行翻松、平整恢复植被和绿化美化。
2.2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排放水的处理
对于砂石料生产废水处理可以采取经集中后经过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其中沉淀污泥经干化处理后填埋处理,对于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均采用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施工作业过程中,对于降水、渗水可直接排入下游基坑沉淀后排入河流中。施工作业人员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采用了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生活污水处理。
2.3加强对粉尘污染的治理
工程施工期间所产生的粉尘、扬尘保护措施。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尽可能的减少使用爆破技术,较多的采用了湿法施工作业方式。为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全体作业人员配备防尘护具,涉及地下洞室施工作业的安装了临时送排风设备,从而保证及时排出施工中产生的粉尘。砂石加工场在建设时都配备了必要的防尘除尘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从而保证设备能够有效运行。
3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3.1防洪工程规划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应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入手。在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权衡两者间的关系,摒弃、打破以往传统只针对经济技术进行考评、估测、分析的评估指标体系,而是应该在传统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对项目地区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估,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综合的项目评估体。以往的治河工程,通常只是将河流作为环境修复工程的主体,而由于这些河流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仅凭河流的治理、恢复来实现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河道、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实施前,首先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设计图纸对项目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熟悉、掌握项目周边区域的环境,明确河流的结构、特征、布局,对水路交错地带作详细划分,针对河流上下游的生物群落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认识河流水体与各种动物、植物间的依存关系。此外,还应针对施工场地内的河流、岸坡地质结构进行实地勘察、测量、检验等工作。在设计中加入补充性环保标准、保护环境要求等条件,以此保证项目的实施在环境破坏最小化的条件下进行。
3.2水利工程的管理
在水利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治理、修复施工期间所造成的植被景观破坏。设计、编制符合现代化生态工程的环境修复方案并严格实施,以此保护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对于水利项目范围内的生物圈,可翻阅当地生态环境的历史资料,与当下的情况作对比,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活动进行规划并加以规范,以此确保生物繁衍生息、保证不同物种间的比例平衡。为减少、降低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投入使用的过程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保证生态建设的效果与实施,延长生态工程有效期限,应加强重视水利项目前期的养护、后期的管理,具体包括生态维护、检测、评估等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其自身就是对生态系统的良性改造,但势必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应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破坏,以生态工程为目标,合理设计、科学规划,采取一切可控措施,以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视界,2012,35(13)202-203.
[2]李世亮,裴亮,张玲霞.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9)365-366.
论文作者:孟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作业论文; 水利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河流论文; 措施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