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护理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_郭燕娟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 214500

摘要:目的:对肢体语言护理方法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4年12月来我院诊断的1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所有的患儿随机的均分成两组,分别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8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开展护理,对于观察组的患儿在采用与对照组患儿相同的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使用肢体语言护理方法开展护理。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80例患儿中接受护理,听从医生嘱咐的有74例,总接受率为92.5%,对照组80例患儿中接受医生护理、听从医生嘱咐的患儿有58例,总体接受率为72.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肢体语言护理应用到小儿临床护理中,能够充分的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度,进而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护理;临床护理效果

在我国计划生育社会体制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使得家长的对孩子倍加的重视和爱护,希望孩子在多个方面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这样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对于提高医院的声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因此,研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不断提高小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质量就成为了临床上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肢体语言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中,能够显著的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和效果。为了对肢体语言应用到小儿科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究,我院针对2012年6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160例小儿患儿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展开研究,现在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6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160例小儿患者,在开展研究工作之前院方已经与患儿家人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的16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有88例,女性患儿有72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岁,最大的为14岁,平均年龄为6.8岁。按照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的将所有患儿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80例,观察组80例。对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P>0.05,说明两组患儿之间具有很好的统计可比性[2]。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开展护理,即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床单的更换,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给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比如打针、换药等。

对于观察组的患儿在采用与对照组患儿相同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增用肢体语言护理方法开展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案为: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的时候,充分的重视患儿的面部表情,始终面带微笑,表现出对患儿的充分关心。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严密的观察患儿的心理变化,采取善意的举动安抚患儿的心理状况[3]。定期对患者开展检查工作,在执行打针、换药等常规护理工作的时候,抚摸患儿的头部以及脸颊,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进而降低患儿恐惧、害怕的心理。

1.3治疗效果评定

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主要通过接受护理的程度来衡量,将患儿接受护理的程度分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抵触和部分抵触四个等级。其中完全接受是指患儿十分乐意接受护理人员的诊断、护理和鼓励,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部分接受是患儿基本能够接受护理人员开展的各项护理和治疗工作,相对而言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4]。但是,在接受护理和治疗工作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抵触;完全抵触是指患儿对医护人员开展的护理和治疗工作十分反感,每次会都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导致直接无法开展护理工作。部分抵触,是指患儿无法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护理工作,心理对护理工作十分抵触,但还是在家长及其医护人员的劝导下不情愿的接受护理和治疗。

1.4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8.0,如果得到分析结果为P<0.05,则说明数据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观察组80例患儿中接受护理,听从医生嘱咐的有74例,总接受率为92.5%,对照组80例患儿中接受医生护理、听从医生嘱咐的患儿有58例,总体接受率为72.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接受程度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小儿科护理工作具有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的特点。 其护理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主管意识不强的儿童,不仅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而且缺乏表达能力,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时候与这个患者交流就存在的一定的难度。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沟通,护理人员就很难全面、准确的把握患儿的病情状况,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肢体语言沟通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能够通过友善的举动,缓解患儿的心理畏惧,提高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依赖程度,进而提高护理的效果和质量[5]。临床上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肢体语言能够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变化,表达不同的意思,以使沟通双方相互理解,通过肢体动作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和想法。将这种沟通方式应用到小儿科护理工作中,能够让患儿真实的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降低对护理工作的畏惧心理,产生对护理人员的依赖,进而能够从主观上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开展相应的护理和治疗工作。

本次的研究可以得到单纯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患儿对于护理的接受程度仅为72.5%,如果在此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护理方法,患儿对护理的接受程度就提高到92.5%,这充分体现出来将肢体语言护理应用到小儿科临床护理中能够显著的改善临床护理效果。因此,肢体语言护理方法值得在小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宝焕.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114-115.

[2] 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

[3] 王兰春.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77-78.

[4]王立敏,黄春燕.临床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7).

[5] 安同凤.2005~2010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住院儿童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8

论文作者:郭燕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护理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_郭燕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