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现在已经在理论界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达成共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机制正在形成,这对于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目前我国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而是更应该立足国际市场,要避免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快餐化的不良后果,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更好地与经济全球化接轨,走国际化的道路。
一、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就目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还是一种前瞻性的研究而不是现实的研究,现实中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限制性因素很多,具体如下: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定位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方向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构成了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框架,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这种体系与框架的建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而规划的,城镇化的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但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80年国家批准成立13所职业大学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共有1214所(包括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占全部高校总数的67%。仅1998年至2003年,高职在校生从117万增长到480万人,增长了3.1倍,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42%。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1所高职院校的格局。我们不否认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的确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但我们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二是人才市场的技工荒。这种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深究其原因,那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现实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为: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市场意识较为淡薄,于是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变成了高等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这样不正常的现象。而定位出现了问题,那么在专业建设上、课程设置上、教学模式上、师资队伍建设上必然会出现偏差,出现的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是社会不需要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培养不出来。目前连国内市场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如何定位国际市场?
第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清。现在我们从理论上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可以界定,但是在现实当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高级技术及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到底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区别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课程设置、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一些具体环节上到底有何区分,在相当部分高职院校还不是很清楚,当然这与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有关,因为其课程设置、运行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也很难真正形成层次上的区分。
同时,由于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市场较好,是目前相当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市场意识淡薄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限制性因素。所以即使我们国家现行的专业设置已有国际化的趋势,如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设置,但是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能力与国际化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运行上缺乏竞争与投入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机制方面的因素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是五支力量的综合:高等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高校的二级学院。除了普通本科高校和极少部分的示范院校能够得到政府政策与财力的支持之外,其它类型的高职院校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投入,实际上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起跑线,已经不是一条平等的直线。于是在现实中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发展高职教育的呼声高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升本的积极性也在升高,因为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院校等只有升本后才能享受到政府政策与财力的支持,学院才能摆脱目前投入严重不足的困境。同时对高职院校的一些现行政策,也出现了不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现象,如高职学生专科升本科,是纯粹的专业知识的考试,没有专业技能考试,考试本身也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变成了高等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于是在现行的运行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只能透过现行的政策来推测自身未来的发展,这种现实的困境,如何能使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国际化的标准?又何以会有国际化的意识去参与国际竞争?
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下,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重视技能,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二是受过去高等教育理论范式教学的影响,忽视技能的养成。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缺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必然会给后来的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带来难度,更难以成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人才;不重视技能训练,只重视理论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难以适应市场的低能人。
(三)缺乏人们观念的认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晚,现在可以说是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这种不成熟的状态表现在从政府、社会到学校都还没有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当成完全不同于学科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类型来认识和对待。政府的相关法律不完善,政策不配套,投入不足,仍然沿用学科型普通高等学校的办法来看待和管理高等职业教育。而作为高职院校本身来讲,机制僵化,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同时中国历来就有重学轻术的观念存在,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之不是十分了解。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企业、行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认识上仍存在很多的误区,校企合作办学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我国社会目前盛行学历风,人们对学历比对能力的要求要高得多,家长、学生重视学历,用人单位重视学历。对青年学生来讲,学历是就业的一块敲门砖,上高职只能是无法升入普通高校的无奈选择,或者是升本的另一条有利的途径。于是出现了普通高校门庭若市,普通高职门前冷落的现象。观念上的不认同,极大地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对高职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做积极的探讨,以有利于加速国际化的步伐。
(一)建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保障体系
我国是高度集权制的国家,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保障来讲无疑是得天独厚的。政府是否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支持,会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层次结构以及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等。如果政府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扶持,而只是简单地让其面向市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远远滞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在面对的是国际间的教育竞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早,而且现在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他们处于竞争的优势,我们处于生长期,处于竞争的劣势,如果政府不积极建构高等职业教育的保障体系的话,那么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只能是空话,只能是被国际化,甚至会失去国内市场。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危机意识,不能简单地让高等职业教育自生自长。
(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分层定位系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晚,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层定位系统,这将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分层系统简单地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与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的专科、本科,这种分层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发展是一种约束。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升本考试就已经是一种纯粹的应试,没有表现出职业特色。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与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绝然不同,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精力只是在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上,而相当多的二级学院只是普通高校兼并原来的一些中等学校改造而成的,其质量可想而知。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纵向的层次结构,这必然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定位。因此,就目前而言,本着既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原则,先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结构开始,逐渐形成层次清楚、定位分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分布各地、市,以很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使生源本土化,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地方经济特色。以省会等大城市为中心,建立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些本科院校先从部分专业开始定位国际市场,培养高层次的符合国际人才标准的高等职业人才,尝试开拓国际市场。
(三)形成产业化的教育模式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使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企业、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联系。用产业化的办法来经营管理,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教育运营的产业化,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运作,走产业发展之路,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它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会客观地打破办学主体的单一性,驱使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与市场化,加速办学成份结构的改变,会逐渐形成竞争的态势,提高办好高职的积极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会本着利益的原则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营,能够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市场,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很好地融资,可以融入外国企业的资金、融入中外合资企业的资金、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培养。这种产业化的模式,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更注重“融智”,会多渠道、多方位吸引优秀的师资,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会采取开放式的培养模式,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会逐渐树立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尽快达到国际水平。
标签:高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