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务处工作多年,每学年校本课程的安排和管理都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发现很多老师是不喜欢上校本课的。校际之间的交流访谈也表明,在当前的小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较为极端化的现象:“圈养”与“放羊”。面对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兴趣被束缚,内心总是受到冲击,不断思索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圈养”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校本课采用走班教学,对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了解不信任,只能小心翼翼看管,无法施展开来。第二拓展课安排在教学工作量之外的1个小时或2节课,从材料准备、备课难度、场地设施等方面来衡量,都是需要强大内心支撑的,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就缺乏,所以只突出了“教”,学生缺少主动权。第三是现有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制度无法直接与拓展性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相结合,老师们宁可选择形式老套、内容单一,便于操作的课程,较少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实践和开发。
而“放羊”现象正好相反,由于拓展性课程的教材需要自己去选择和探究,同进又缺少相关培训的经验,感觉操控的余地过大,根本无法掌控。另外在教学计划安排能力、教材处理能力、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都很薄弱,就要冒然地接受所有的自主权,感觉无所适从。当在主任学科都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下,有时就会采取两种策略,一种是不做,一种是乱做。最终导致乱搞,使拓展课逐渐走向“放羊”的路。
如果把学生比作“羊”,那拓展课执教者就是“牧羊人”,拓展课好比“一片青草地”,要还给学生一片肥沃舒适的“青草地”,让“羊”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因此,“牧羊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牧羊”。
一、给羊一块“青草地”
1.立足大课题布局。
为深入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文件精神,以“基于学生立场,整合学校文化,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式”为主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在已有的学校课程改革基础上,我们学校构建了普惠生命成长的“五育”百川课程体系,促进课程结构优化,提升课程品质。
如果把学校课程建设比作大海,那么,校园内五彩缤纷的课程内容犹如生动通灵的条条川流注入大海,使其更显壮阔。因此,学校根据“上善若水”校训理念提炼的“水善万物立德,水滴石穿立身,浩瀚无尽立智,奔泻千里立勇,川流不息立意”等五种水的品质,我们确定了“立德、立身、立智、立勇、立义”等五大育人目标。在这五大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把百川课程分为五大类课程群。与强调单门课程不同,课程群聚焦目标,立足“大课程”布局,整合主题相通、内容相近的相关课程,突出内在逻辑,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与完整转变为课程群内部的衔接与完善,使课程之间由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
学校通过组建课程建设工作室、建立课程建设交流群、宣传窗制作等方式加强课程规划的宣讲、解读,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整体育人功能,进一步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目标、育人目标的定位,明确教师自身的努力方向和所需承担的课程建设任务。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专家辅导讲座、教学沙龙活动等方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开发教师的多元智能,促进教师多元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和执行能力。
2.学科教学补充。
语文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它不仅表音、表形,而且表意,每一个汉字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人文信息。有人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故事;一个指示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俱备。”鉴于汉字这种独有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开设《汉字的演绎》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汉字演变过程。
在电子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增加了键盘录入或触屏录入,书写汉字的时间明显减少,汉字书写的问题越来越多。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班型过大,平均每个班级40人左右,教师指导学生写字存在着实际困难,导致学生汉字书写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摒弃客观原因,在全校开展了“认认真真写字,踏踏实实做人”的实验。为杜绝教师在写字指导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写字教学的针对性,需要有年级配套的书法课程《书写人生》。
3.传统文化家乡文化的熏陶。
针对目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出现淡化,传统教育缺失,许多孩子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陌生的现象,编写一套《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使学生装从认知和情感层面认识和体验传统节日的内涵。因地制宜结合我们绍兴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习俗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将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要素融于其中。
家乡在稽山之南,若耶溪畔。历代古人留下诸多关于日铸岭、秦望山、若耶水的优美诗篇。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热爱家乡更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组建的若水文化研究院又有若水国学研究小组、若水竹文化研究小组、若水农耕文化研究小组、若水茶文化研究小组、若水酱文化研究小组、若水剑灶文化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屡次在省、市、区级获奖。
二、让每只羊都成为“头羊”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接触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学习它、研究它,而且能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我们开设拓展性课程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只只圈养的羊,而是要让每只羊都成为“头羊”。
1.如何满足学生个性选择
“让学生学会选择”是课改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开齐开足开好基础性课程,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领域的拓展性学习和各种活动,及早了解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选课学习和职业意向打下基础。学校开展的多样化拓展课程,既顺应了教育的差异化要求,又为“差异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这些为学生精心设置的贴心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每一位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并借助“选课走班”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种“课程超市”,改变了以往“柜台式”的单一选择模式,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便其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2.如何支持学生个性需求
我们根据学生装个性需求的层次性将拓展性课程分成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课程就是“零起点”的课程,不需要任何学习基础,学生只要有兴趣就可以自由选择;提高型课程指需要一定学习基础的课程,譬如皮划艇、管乐队、戏曲社团等。老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并进行入社资格选拔。为了让拓展性课程惠及所有学生,我们不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着重在“小趣活”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品行修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地培养。
3.如何保持学生个性成长
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在初期的新鲜感之后,积极性会有回落的过程。那么就应视学段和课程的不同,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方法,以保持学生个性成长的持续性。教师可通过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感受交流、学习情况记录、作业分析,以及其它学习过程的证明、记录等,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知识类拓展可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安排集中书面考查。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考核可采用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报告、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特长认定等多种方式。拓展性课程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记录档案,以及完成作业(作品)过程的记录或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三、做个智慧的“牧羊人”
(1)牧在“前涉”
每年书香工程图书采购,我们都会采购一大批拓展课程相关的理论、实践图书,以激发老师们的灵感,丰富老师们课程开设的素材。每年校际交流,我们都会组织老师们分批到城区学校参观考察,人家的拓展性课程如何实践如何开发。每学年开学,教务处会对老师们的兴趣爱好和技艺特长作摸排和调查,班主任老师又会对班中每位学生做兴趣爱好和技艺特长以及发展方向作调查了解。教务处把这两项调查作为双向选择的重要指标。学生有需要,老师又有能力和兴趣,那就是一拍即合的。
(2)牧在“特色”
从学校办学理念出发,经过几代平小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紧紧围绕“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长、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在“上善若水”校训理念的引领下, 提出了“水善万物立德,长流不息立义,浩瀚无尽立智,水滴石穿立身,奔泻千里立勇”的五种品质和“善良质朴、包容致远、坚毅执着、博爱公平、睿智勤奋、团结热情、正直勇敢”七大精神,形成了“德以强才,教以养性”的校风,“活教、乐教、博教”的教风和“活学、乐学、博学”的学风,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以特兴校办学方针,努力构建至善至美的“若水教育”文化。所以在课程建设方面,老师们只要围绕“若水教育”理念,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认真严格地落实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努力挖掘具有“乡土”与“山区”特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校本课程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合平小办学发展的百川课程体系。那么,坚持做最适合自己的,找对方向,“牧羊”就更发挥出双赢的价值。
(3)牧在“导引”
为了保证拓展课程能不被大型活动、外出培训等因素影响而持续开展,我们创新了一个拓展课程由授课老师和支持老师配合一起做。当授课老师请假或公出,那么这个拓展课就由支持老师来承担。这是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能每周享受快乐星期三。同时每学年新增实践类课程,如:小小修理工、养生保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等。
拓展性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选择,是一个机会,是一份期许;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提升,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探索。从原先的课程执教者转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了实践活动指导者。教师角色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和课程意识的增强。一个个全新的课程,犹如一个个崭新的生命,从最初的孕育,到初具雏形到慢慢长大,到最后成功成才。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节点,都令人难忘和感动。
论文作者:陈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汉字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目标论文; 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