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中的实施效果分析论文_欧阳瑞萍1, 赵雪金

欧阳瑞萍1 赵雪金2

(1佛山市顺德广东同江医院急诊科 528300)

(2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10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静脉穿刺的方法,对照组仅按常规的静脉穿刺方法。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疼痛情况、穿刺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个体疼痛感低于对照组,而在穿刺成功率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 临床路径 静脉穿刺 成功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211-02

临床路径是指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或手术的、标准化的照顾计划[1],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质量效益型管理模式[2]。静脉穿刺作为实施临床治疗、抢救等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成功的静脉穿刺既要做到一针见血,又要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笔者采用改良式静脉穿刺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1月在我科静脉穿刺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1~8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实验组:应用改良式静脉穿刺的方法。

①快速刺入血管法:即在血管上方以30~40°快速刺入血管,刺入的深度视血管深浅而定,一般为0.1~0.3 cm。时间为0.5~1s,见回血后改15°角沿静脉走向刺入0.6~1.2 cm(刺入长度视血管长度与走行方向而定),回血试验通畅后固定。②退针现象处理法:在静脉穿刺时,如不慎刺入过深(针头穿透下层血管壁),可将针头退出少许,见回血后,再将针梗沿静脉方向进入少许,立即作回血处理,局部无肿胀回血通畅固定,并及时用操作者左手食指在静脉穿透处上方轻压60s,滴注3~5 min,局部无肿胀说明静脉穿刺成功。

1.2.2 对照组:应用常规静脉穿刺的方法。

在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成20°,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如见回血,证明针头已进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3]。

1.2.3 疼痛的评价标准

将无痛、有痛感、轻微疼痛划分为轻度疼痛,疼痛较剧烈划分为中度疼痛,剧烈疼痛划分为重度疼痛。

1.2.4 穿刺成功率评价标准

优:一次穿刺成功,无退针,液体滴入3~5 min后局部无外渗;良:一次穿刺成功,有退针现象,但不超过2次;差:一次穿刺未成功,或虽一次成功,但退针超过2次[4]。

1.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疼痛情况比较,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 =24.84, P<0.0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疼痛情况比较 n(%)

3 讨论

由本研究可见,与对照组常规方法相比,实验组应用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后,个体的疼痛感低于对照组,而在一次穿刺及退针穿刺成功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如下:

3.1 常规静脉穿刺方法的不足之处

常规静脉穿刺方法:由于上皮组织含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5],感觉非常敏锐,容易产生烧灼样疼痛。个体的感觉强度不仅决定于刺激的强度,而且与刺激的变化速率、作用时间及作用面积有关[6]。“常规静脉穿刺法”穿刺时,由于针头与皮肤成20°,进针角度小(斜刺法),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针头所穿过的皮肤组织多,牵涉组织及神经末梢多,表皮到达血管的距离相对长,进针速度慢,对神经末梢刺激时间长,表皮受损范围大,所以患者痛感明显;且侧刺时血管受侧推压力的作用,易向一侧滑动,降低了穿刺成功率,使穿刺容易失败,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增加穿刺次数。

3.2 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实验组采用“快速刺入血管法”行静脉穿刺时,由于以30~40°角快速刺入血管(直刺法),增大了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触点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进针压强增大,进针速度加快,所以患者痛感轻[7],而且由于针头直接进入血管,无需在皮肤肌肉里行走长距离,静脉血液里无神经分布[8],故患者痛感不明显;直刺血管受压固定,不易向两侧滑动,而且针梗顺静脉进入0.6~1.2cm,不易造成针头滑出血管而引起穿刺失败[9];同时能及时对静脉穿透处作了按压处理,促进了穿透的血管壁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止血,有效地防止血液和药液经血管壁穿透处流入皮下组织,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因穿刺失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感。

参考文献

[1] 梁翠翠,苏汝好,陈俊虎,等.临床路径实施及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1,11(2):108-109.

[2] 戴晓天,齐德广,杨和平,等.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438~440.

[3] 吕式瑗.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165.

[4] 曲希莲.“快速直入法”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1997,3(5):63.

[5] 阎应举.全国中等教材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1.

[6] 白菊人,陈子彬.生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241.

[7]宋晓波,岳建峰,张颖,等.大角度静脉穿刺与常规静脉穿刺法的对比实验研究[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1.

[8]杨素平.介绍一种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37.

[9]马继兵.动静脉穿刺置管与猝死[J].实用护理杂志,1997,12(7): 89.

论文作者:欧阳瑞萍1, 赵雪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临床路径在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中的实施效果分析论文_欧阳瑞萍1, 赵雪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