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发展看国际分工的重组与变化--对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衰退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反思_国际分工论文

从长期发展看国际分工的重组与变化--对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衰退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反思_国际分工论文

从长周期的发展看国际分工的重组和变化——对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美国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周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长波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经济长波最先是由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的。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长波是由主要固定资本产品(如,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更新换代引起的,它包含新一代的主要固定资本品取代旧的固定资本品。但是仅有主要固定资本品的更新,显然不能使新一轮经济长波的增长速度更高,它至多是旧周期的重复而已。正是有了创新才使得原有的主要固定资本品不适合新的生产需要,要求新的主要固定资本品来代替,并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继康德拉季耶夫之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长波理论。熊彼特之后长波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如罗斯托、格·门施、克·弗利曼、范·杜因等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理论基础却都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注:上述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评价可参见赵涛:《经济长波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二章。)可以说,创新理论已经成为解释长波的主流。

熊彼特认为,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可分为繁荣与衰退两个大的阶段,它是由影响深远,实现时间长的创新活动所引起的。这种创新活动是指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重大基本创新活动(群集)。熊彼特把产业革命看成是大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浪潮,当创新的浪潮出现后,企业家的超额利润会吸引众多的追随者,众多企业群起模仿,从而推动社会产出的增加,带来经济的扩张,形成长波的繁荣期。在周期的繁荣阶段,创新占主导地位。当创新扩散,生产扩张后,由于产品供应增多,又会引起价格下跌,企业边际利润下降,企业陷入亏损状态,经济进入长波的衰退期,在周期的衰退阶段,重要的创新活动趋于衰竭。主导产品供过于求,成本竞争成为周期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

二、在长周期中不同国家的创新活动及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在周期的繁荣阶段,也就是一些先进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进行创新的阶段。由于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先进的国家具有该产品的供给能力,加之人们对创新产品的需求弹性较高,整个世界对周期主导产业产品的需求大于其供给,因而在周期的繁荣时期,资本主要投入生产过程,并通过大批量生产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后进国家通过“干中学”也渐渐掌握了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于是该产品的市场总供给将会趋于增加,而该产品的市场需求则会逐渐趋于饱和。因为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该产品在此阶段已趋于成熟,而对于趋于成熟的产品来说,其收入的需求弹性是递减的。厂商为保持产品的市场份额,不得不设法降低生产成本,因而产品和技术进入了成本竞争阶段,周期的衰退阶段便会来临。在周期的衰退阶段,一些有远见的厂商或国家可能会将资本从生产原有主导产品上撤出,去从事更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一开始是个别的,但随后就会逐步产生示范效应而导致创新的群集,于是个别企业的创新活动最终会演变成为一场技术革命,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结果,一个由新主导产业推动的新的繁荣周期又会来临。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大致已经经历了五个这样的周期,分别是:(1)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周期(1780-1840);(2)以钢铁冶炼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周期(1840-1892);(3)以石油和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周期(1892-1948);(4)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周期(1948-1990);(5)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周期(1990-至今)。相应地,国际分工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使得无论是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其产业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先进国家不断的创新活动将带动产业和贸易分工的不断上移,使产业结构不断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级阶段,进而给后进国家腾挪出更大的分工空间。

三、不同类型的国家在长周期中的不同表现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对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来说,在繁荣期的后期,由于不断有低成本的后进国家进入市场竞争,因而在其工资成本不能降低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经济衰退。但是,当这些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能够因此在衰退期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时,那么他们便能在未来的新周期中稳获创新利润,并重新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二战至今经历的几次经济波动和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说明了,美国历次的经济繁荣与其在技术创新中的领先地位密不可分,而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衰退主要是由于面临来自于后进国家的成本竞争所致。对于那些后进的国家来说,长周期对它们的影响正好相反:在繁荣期的后期,他们能够通过“干中学”,以比先进工业化国家更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并取得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它们的经济就会快速增长。但是,如果后进国家不能在长期内保持其低成本的优势,或者不能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那么,一旦那些暂时退出国际市场竞争的先进工业化国家通过大规模技术创新而实现了世界性主导产业的更新,从而将世界经济推进到一个新的长周期以后,这些后进国家便将陷入增长的危机。东南亚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经济奇迹以及在199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为此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一)以美国二战至今的经济波动为例说明先进国家在长周期中的表现

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掀起了以计算机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此后与此相关的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并领先于世界。这些技术在美国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日益向精密化和数控化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使得战后美国生产力迅速发展。二战之后至1970年初,美国经历了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5%,并带动了世界第四次经济长波的上升波。

1973年后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至1.6%,陷入了资本主义的“滞胀”阶段。与此期间,美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也大大放慢,用于科研的费用有所削减,在1963年美国联邦科研费用占GDP的比重为3%,到1978年下降至2.2%,(注:世界经济年鉴编审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经济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美国用于非军事性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占GDP的比重也低于日本和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进入成熟阶段,美国在计算机微型化等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日本和德国奋起直追,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也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在此期间美国在技术实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方面虽然仍居世界第一,但是其他国家的实力明显上升,反而显得美国技术进步不足(见表1)。

为了摆脱经济滞胀,美国率先进行了更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自1992年起,美国开始实施开发“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计划”,加大政府对信息技术科研创新的力度,美国由此掀起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技术创新高潮。美国不仅建立了世界仅有的硅谷,而且还把世界经济带入信息经济时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进入第五个经济长波的领导国家。自1992年起美国经济开始稳步发展,GDP的波幅很小,总体是上升趋势,通胀率和失业率相对平稳,保持在一个自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上,出现了“一高两低”的超常规增长。

到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与此同时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处于停滞阶段,其技术上的依据是:

第一,因特网的发明和迅速扩张虽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但第一代因特网在技术上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因特网的拥挤问题、安全性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等随之而来,使国际互联网的扩张步伐近来明显放慢。有资料显示,从2000年1月到2001年1月,.com公司倒闭数量为700余家,收购数量为1000余家。因而因特网的重大创新迫在眉睫。在网络的调整中,宽带网的建设对全球互联网和通信市场都具有战略制高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看,美国的宽带网普及率并不理想,还不到10%。(注:《2001年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载《高技术产业信息与动态》,2002年第2期。)

第二,半导体芯片行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着固有的“4年循环规律”,即前一两年发展较快并在第二年达到高峰,此后的1-2年进入调整期。200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形势曾达到历史最高值,销售额为2040亿美元,而2001年半导体行业的营业额为1390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了32%,是1986年创造下跌纪录16%以来最惨痛的一次,2001年度半导体厂商的投资仅为2000年度的65%左右。(注:世界经济年鉴编审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003年。)造成半导体行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com类公司和通讯类公司泡沫的破裂,导致对电脑、网络设备等产品的需求下降,芯片需求随之减少。其实半导体芯片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90年代PC机对半导体的应用达到40%,而1970年只有5%,所有新的电子产品对半导体芯片的应用都增加很快,而这取决于对新产品和芯片持续不断的创新开发。

表1 美日德技术实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对比(设美国为100)

技术实力

 美国

日本

德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60年代下半期 100

 22

 40   100

 14

 26

70年代上半期 100

 43

 49   100

 31

 35

80年代上半期 100

 57

 47   100

 42

 32

资料来源:李京文:《国际技术经济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

表2 美国信息产业增长情况 年度增长率

单位:%

1999     2000     2001

工业

4.3 

2.6 

-6.0

信息产品制造业 

34.0

39.5

-15.9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33.0

33.4

-10.4

通讯设备

21.1

25.4

-24.3

半导体及相关部件

41.1

48.6

-14.4

资料来源:“2001年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高技术产业信息与动态》,2002年第2期。

第三,据《Yearbook of World Electronics Data 2002》的统计,2001年美国信息产品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详见表2),生产和销售分别较上年下降18.2%和20.8%,产值和销售额分别为3150亿美元和3740亿美元,2002年仅有小幅增长,产值和销售额的增长率分别为1.2%和1.6%。

由此可见,美国此次的经济增长减速意味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个世界经济周期开始从创新高频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不仅IT产品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扩散,IT产业的技术也迅速地向全球扩散。IT产业的全球扩散导致全球IT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加和过剩,成本优势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而美国不具备成本优势,这使得美国IT业的利润率下降,信息产业带给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也不断减弱。只有更新一轮的创新高潮才可能带来经济的另一个繁荣期。由于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次产业革命主导产业的生物技术产业还处于孕育阶段,因而处于两次产业革命间歇期的美国经济经历增长减速甚至萧条的阶段正是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反映。这种变化是产业及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是涉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自身发展模式的变化等方面的全方位调整,并可能带来世界范围内国际分工的重组。

(二)以东南亚国家曾创造的经济奇迹和1997年金融危机为例说明后进国家在长周期中的表现

在发达国家陷入经济“滞胀”的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正是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时期,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8%,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经济增长的一倍以上,创造了世界有目共睹的经济奇迹。在此期间,东南亚国家充分利用了先进国家技术创新周期性衰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充分发挥在汽车制造、半导体元器件的加工装配等方面的成本竞争优势,取得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曾经创造过经济奇迹的东南亚国家之所以会在1995年之后出现经济减速并在1997年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其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周期的到来使得这些国家的生产体系受到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冲击。从需求方面看,是因为新周期的到来导致对新周期主导产品需求的增加和传统制成品的需求急剧下降。从供给方面看,一方面是这些国家尚未掌握新周期中的主导技术,进而尚未具备新周期中主导产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加入到传统制成品生产的低成本后进国家越来越多,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制成品的供给过剩。在来自于先进国家的创新压力和来自于后进国家的成本压力的双重冲击下,这些国家既无创新优势又无成本优势,失去了他们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而这些国家历来又是依靠出口导向战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国家必将因国际收支发生危机而引发货币金融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危机。

长周期理论还突出了这样一种现象:落后国家可以加入由先进国家发起的长波,实现赶超战略。美国和法国加入了由英国引发的第一轮长波;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加入了由英国引发的第二轮长波,在这轮长波结束前,美国和德国已经超过了英国;在第三轮长波中,美国更是确立了其经济霸主地位,而日本和德国在战前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亚洲“四小龙”和巴西等加入了由美国发起的第四轮经济长波,其经济成就也是有目共睹。长周期理论可以给落后国家实施赶超战略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四、启示

要避免经济衰退的发生,无论是先进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先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具有先导性的意义,可以推动世界产业结构向更高、更新的阶段迈进,而新产业的诞生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使产业分工更具多元性和动态性,进而为后进国家创造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同时,先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强的外部性,对后进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后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具有赶超意义,只有自身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先进国家技术创新带来的外部正效应,才可能真正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占据先进国家让出的产业结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经济的这次调整如果是在孕育更高一个层次的创新活动,则不但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及强劲增长有重要意义,并对避免陷入世界性经济萧条更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国家也应吸取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力求自主创新,抓住这次国际分工重组的时机。

对于我国来说,任何时候都应注重技术创新,以便能够充分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迅速承接先进国家让出的产业结构空间。在最近的这次国际分工的重组和变化中,随着新经济周期从创新高频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我国应充分利用充裕的人力资本优势,抓住加入WTO的有利契机,充分参与IT产业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从长期发展看国际分工的重组与变化--对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衰退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反思_国际分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