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论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论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发展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就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多视角的剖析和论述,其中重点探讨了道德规范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行为的校正、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以及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等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道德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 作用与影响

道德规范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体现着一个社会文化价值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因此,一个特定社会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既影响着社会经济行为的校正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建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然而,道德规范的这种作用与影响是相当复杂的,其效果如何既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直接关系,也与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就社会文化环境而言,它是构成道德规范时代性特征的重要的现实社会条件,既不应出现“文化时滞”现象,也不能导致“文化超前”的负面效应。当然,社会经济制度一方面是作为道德规范作用的基本对象之一,另一方面又是影响这种作用的现实社会条件和重要因素。它应既不超前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的客观要求,又不会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现实社会条件的基本要求,使制度的先导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统一。只有这样,道德规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道德规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那么,道德规范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那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可见,道德规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促进社会道德规范的更新和发展,道德规范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首先,社会道德规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道德调节作用。保证一个社会经济有效和协调发展的因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仔细分析一下,无非是法制调节和道德调节两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经济要健康运行,没有法制的规范不行;同样,若缺乏道德规范的有效调节,法制的规范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道德规范作为一个社会中“软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不可低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将为各经济活动主体提供市场竞争的必要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但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有一套竞争的规范,这套规范并非只是法制规范,还应包括道德规范在内。要竞争,首先要平等,而平等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观念问题,这种平等的道德观念绝非法制条文所能完全阐述清楚的。正因如此,人们特别强调参与竞争者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和权益平等。这说明不平等的竞争也是不道德的,因为它反映不了竞争双方的真正实力,是一种欺骗性竞争行为,必然会扭曲市场竞争的科学内涵。因此,道德规范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是内在的、间接的,也是法制规范的调节作用难以企及的。只有把法制规范的“硬调节”和道德规范的“软调节”结合起来,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道德规范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的基本性质决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性。从一定意义上看,道德规范也是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并服务于那个社会的。如果脱离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道德规范就显得缺乏基础,人们也难以接受这种规范,这说明道德规范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尽管道德规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并非完全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但它必须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却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道德规范的变革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道德规范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的客观要求。既然公有制、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就必须体现经济基础的这种规定性,维护公有制的绝对权威和计划经济的不可动摇。长期以来,人们在道德观念上所形成的那种教条的思维模式,正是那种经济基础的规定性的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必然的条件下,道德规范也必然会随之发生一些新变化,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正在形成。当然,我们不能把道德规范的发展变化完全看成是对过去的否定,实际上道德规范有其发展的规律,它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否定与创新的统一。

2.道德规范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建设

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影响着经济基础的实际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规范的时代特征。但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制度的作用与影响也是非常强烈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复杂。

其一,从本质上看,道德规范产生并形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由经济基础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是,道德规范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伦理性规范,特别是作为伦理学的重要内容,更多地表现着人类社会生活规范的某些共同性,其次才是不同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下反映在道德规范上的某些差异性,同时也反映在对某些道德规范的不同理解和特定的社会性质上。例如,公平作为一种观念和衡量道德行为的规范,是具有人类共同性的。它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强调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劳动机会、相互竞争等都能对所有的人公正平等。但由于不同社会的不同经济基础的规定性,对这种“公平”的道德规范的理解和价值实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这种道德规范一旦形成,就要作用于道德主体所处的那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其二,道德规范的调节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建设起着重要的维护作用。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制度本身既体现着制度规范的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道德规范的某种性质。所以,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尽管更多地表现为“硬性”的规范,但道德的“软性”规范却潜在地规定着经济活动主体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只要经济活动主体的活动与行为符合制度的规范与要求,也等于符合社会道德对那种活动的规范和要求。既然公平是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规范社会经济运行的,就必然体现着两种功能,即制度的规范功能和道德的规范功能。这是因为:经济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许多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既需要制度来协调,同样也需要用道德的手段来调节,而且往往道德的调节更容易奏效。例如,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逐步形成了有关所有制方面的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规范正是为了适应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而提出的。那么,如何规范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除了制度的规范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道德的规范作用。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形式包含着国有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合资经济等多种形式,并规定着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及处理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经济关系的准则,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经济制度,就必然规范着不同所有制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在制度规范调节的过程中,道德规范起着制度规范难以起到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制度规范下经济活动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的道德评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既是对制度调节的维护和重要补充,也是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基本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可以说,道德规范的这种调节作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制度的各个方面。

其三,道德规范的调节会不断充实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制经济,客观上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经济制度和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并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客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探索,这就更加需要道德的调节。道德规范在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行经济制度的维护和经济行为的调节,另一方面则调节着现行制度尚未细化到和涉及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充分展示了道德调节的巨大作用和潜能。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规范调节的许多新概念会不断地转化为经济制度的新内容或拓展其原有内涵。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道德规范的科学内涵,使道德规范更具有时代特征。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制度不仅强调经济活动中的公平观念,同时更强调效益观念,这说明从经济制度上已经把公平与效益统一起来,它们之间是适应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共识,既是经济制度走向完善的体现,也与道德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及其对效果的评价有直接关系。事实上,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再公平又有什么意义呢?但一味不公平地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也是不道德的。因此,道德调节既不断地充实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实际内涵,推进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且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道德规范的完善和发展。

3.道德规范与社会经济行为的校正

道德规范对经济行为的校正是最直接和最明显的。人们常常私下议论某种不好的行为,更多地是用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从社会的角度看,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校正主要体现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行为上。从个人角度看,则主要体现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上,即贡献与索取的道德关系上。

道德规范对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的规范和校正作用不容忽视。尽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行为主要是由一整套有关的制度所规范的,但道德的规范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就生产行为而言,仅仅符合制度规范的要求是不够的,还必须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假若一种生产行为的效率不高,绝非只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道德问题。因为效率不高就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资源当然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理应受到道德的规范和评判。何况许多生产行为本身不只是个经济行为,而且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对社会是否负责,能否引起某种社会后果,会不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某种危害,等等。象工业生产中的“三废”问题,若处理不当,危及社会,破坏生态,这种生产行为肯定是不道德的,而且生产越多,危害越大,就越不道德。交换、分配和消费等行为也是一样,交换行为有交换行为的道德标准,这就是公正平等和相互负责,不平等的交换行为和不负责任的交换行为肯定是不道德的,这些恐怕不是规章制度等规范完全能够解决的。特别对分配行为来讲,道德的调节作用更为敏感。应该说按劳分配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标准,因为它蕴含着对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并非劳动报酬所能完全体现的。反过来,若分配上不遵守按劳分配的原则,首先就被视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有人无偿占有了其他劳动者的部分劳动及其成果。因此,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校正是非常明显的,这种作用的大小既取决于社会道德风尚的现实状态,也取决于社会各经济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从个体行为角度看,道德规范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调节和校正作用。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有没有社会价值,反映着行为的道德意义。假若这种经济行为体现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证明这种行为是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负责,那当然是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否则,肯定是不道德的,因为这种行为没有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甚至造成了某种危害。同时,一个人的行为体现在奉献与索取上,也是要受道德标准评价的。一味索取的经济行为之所以是不道德的,就是因为他无偿占有了别人的劳动及其劳动成果,对社会既不负责,也不道德。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首先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劳动成果,从而领取自己应得的那份报酬,才是道德的行为。可见,道德规范对个体经济行为的校正作用是内在的,只有当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成为个体的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习惯时,才可能变成自觉的行动。这说明必须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使人们深知哪些是社会是提倡的有道德的经济行为,哪些是不道德的行为。近几年,尽管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仍滞后于这种现实,难以适应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因而道德建设既具有现实性,也具有紧迫性。

4.道德规范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

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人们除了习惯于用制度的规范来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外,还常常习惯于用道德规范来进行调节,道德的协调似乎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什么如此?就是因为道德的调节能够把德、理、情融为一体,使人们对经济关系的认识不只是局限于遵纪守法的概念,而是把经济关系的协调看成是对关系各方的社会道德的一种鉴别与评价,体现着关系各方的社会责任感。否则,即使符合社会经济制度规范的要求,也不一定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也很难说就具有社会道德。

道德规范对经济关系的协调,首先表现在对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工作关系的协调上。社会经济活动是由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活动形式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按照系统观点的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应该是协调的。但是,由于不同经济活动主体之间所构成的特定的经济关系,从而使工作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例如,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工作关系,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等等,这些工作关系都是由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在社会经济群体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工作关系,从本质看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以,处理这种工作关系的准则除了工作条规和管理制度之外,道德的协调作用还非常明显,人们还要考虑制度和条规的规范及其效果是否体现了道德价值。因此,绝不能把协调工作关系的过程,看成单纯是执行工作条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处理协调好道德关系的过程。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也是如此,个人作为组织的成员,对组织分配的工作负责是其天职,同样组织对个人负责也是其基本职能之一。只有双向负责,相互尽职,这样既符合工作关系的基本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要求。同样,组织与组织之间工作关系的协调,也要体现道德规范的要求。两个组织之间可能会由于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工作联系形成特定的工作关系,比如甲组织的有效产出可能是构成乙组织的有效投入,这种工作关系绝不是纯粹地经济关系所能解释清楚的,还包括社会道德关系在内。这说明,甲组织的产出作为乙组织的投入,或乙组织的投入需求作为甲组织有效产出的刺激源,这种相互之间的工作联系既表明它们之间相互应负的工作责任,也表明了相互之间应负的道德责任。因而,不能把组织之间所形成的工作关系看成是单纯的工作关系,更重要的还体现着一种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双方都应从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既用经济的标准也用道德的标准处理好双方之间的工作关系。

道德规范对经济关系的协调,还表现在对利益关系的协调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关系一般都表现为利益关系,对利益关系的协调,道德规范似乎起着制度规范难以起到的作用。制度规范是用外力来调节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则是利用经济主体所具有的内在的道德力量来进行调节的。当然,制度也会内化为经济主体的某种内在力量,但这种内力与道德所具有的内力是有区别的。当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尽管可以用制度规范进行调节,但道德规范的调节更容易使人诚服。因此,社会在协调利益关系时,既要不断强化制度的协调功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更应注意社会道德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诱导来建立健全社会道德体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修养,用道德的力量来协调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从而对制度规范的调节形成一个强大的道德支持系统。

5.道德规范与经济体制的改革

道德规范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尽管不象价值观念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那样密切和直接,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却非常明显。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既需要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来克服,也需要通过道德的力量来调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既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道德建设也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果的推动。

从道德建设方面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道德问题,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来充实道德规范的科学内涵。比如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个人主义思潮抬头,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受到冲击,拜金主义思想泛滥等,既需要道德本身的建设来校正这些道德问题,也特别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来克服。实际上,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是经济法制调节与道德规范调节之间的矛盾关系的一种反映。经济法制调节是以各经济活动主体的特殊利益以及对这种特殊利益的关心和追求为出发点的,更多地强调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和道德价值的追求。因此,这些道德问题的解决,更迫切的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改革进而从体制上分清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规范界限,使新道德观念能够在旧道德失重效应的状态中找到牢固的支点。当然,许多道德问题的出现,也是由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超前性和道德实践的现实性之间存在的某些矛盾所决定的,这些矛盾的解决也只有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看,也非常需要道德系统的强有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心环节,更多地体现着改革的社会意义。既然如此,社会道德规范必然要作用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必然会丰富道德观念的实际内涵,强化道德规范的规范作用,从而形成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及其体系。而这种新的道德规范必然要反作用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调整经济活动中各方的经济关系及道德关系。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地区之间、个人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提倡不同地区和个人可以通过奉公守法、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政策。那么,道德规范也将进一步强调和体现公平与竞争之间的道德关系,既强调公正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又强调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从而使这种道德观念成为新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的重要的社会和心理基础,支持新政策和新制度的有效实施,使改革从理性变为现实。因此,道德规范对经济体制改革又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只要整个社会能够正确诱导道德的评判导向和规范作用,道德规范必然会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

总之,社会经济建设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经济问题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依赖于道德建设的深化,道德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Effects of Code of Ethics on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YingminAbstractThe essay analyses and discusses from variousaspects the importance and effort of code of ethics on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its

emphasis

on

theconstruction of social economic system , the correction ofsocial economic behaviour,

the

adjustment

of

socialrelationship and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Key wordsethical code;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sand influences

标签:;  ;  ;  ;  ;  ;  ;  

论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