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盐业地质钻井大队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地质灾害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而且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隐患。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上愈发重视,但地质工程的日益增多和对自然环境的日益破坏使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仍然十分普遍。因此,对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风险区划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开展预防性的研究,对于提高地灾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综合防治;解决策略
1.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区域比较广泛,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危害,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我国也成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随着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如果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不能引起相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不采取措施加以整治,那么在外界作用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就会越来越高。因此,为满足治灾防灾需要,就要在充分分析灾害风险区划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
2.我国地质灾害及风险综合防范现状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而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地质灾害种类,且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过去10年间,每年都会发生如滑坡、泥石流等较大地质灾害,以采空塌陷为例,全国20个省级区域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次以上。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每年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00-400人,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因此,为进一步加强治灾防灾工作,国土资源部等部门采取了谋划部署、监督指导、监测预警等预防措施,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采取了一系列风险调查和风险防范措施,使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仅2016年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76起,避免人员伤亡23956人,避免经济损失7.1亿元。
3.我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找出了地质灾害的规律性和时间上的突发性特征。据统计,在过去的10年里,几乎每次的重大地质灾害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在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洪水当年,地质自然灾害达180000起,人身及自然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在目前的灾害分别情况上来说,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发生,在灾害类型上,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图1)。
图1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影响了灾害的损失程度。一方面,由于国家大力实施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的开采;另一方面,受制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其自身的地质环境比较复杂。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使得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日益激化,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地质灾害抑制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自然灾害,导致1765人死亡或失踪,后果几乎是毁灭性的,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防治灾害的关键在于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对高风险区域进行圈定划分。
4.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层次
4.1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
地质灾害概念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将致灾体作用于人员或环境而引起环境破坏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承灾体具体包括人员、建筑、资源、环境等方面,因此地质灾害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对于地质灾害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致灾体危险性。主要是指复杂地质体下人类活动或自然条件引发地表移动变形的可能性。(2)承灾体易损性。主要是指人员、建筑、资源、环境等方面损害程度。(3)防灾减灾能力。主要是指利用现有技术手段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地质灾害风险大小主要由以上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可以用以下的数学模型来表示:
R=f(H•V) (1)
式中,R代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因子;H代表危险性,指人员、建筑、资源、环境等方面破坏或影响范围,评估时不能忽视防治工程的积极影响。V代表易损性,具体指人员、财产及相关资源的受损率。
4.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层次
4.2.1风险识别
危险源识别是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对于待分析区域内的容易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有针对性的地域归类。例如,对于第一斜坡带分析预估失稳造成滑坡、崩塌点分布;对于山区地质灾害风险主要分析是否存在崩塌或泥石流;对于矿区要评价其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性等等。上述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初步分析危险源,从而为后续风险评价阶段提供基础性资料和防治方向。
4.2.2风险评价
(1)致灾体危险性评价
致灾体危险性评价主要是指灾体发生的时间、强度、范围等基础性指标。例如,对于暴雨洪涝致灾来说,致灾体危险性包括雨量累积时长、雨量重现期等,是一种静态地质灾害易发条件评价。
(2)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在致灾体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风险划分等级来分析评价人员、建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损失程度及抗灾能力,例如,在泥石流灾害中,通过反复试验和数学建模,得到泥石流承灾体价值损失特性曲线,从而满足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
4.2.3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风险区划主要用于判断地质灾害的最终后果,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待测特定地域内划分出不同的风险区域,强调灾害事件发生的数量、时间、空间就影响范围等最终结果的整体分布情况,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5. 风险评价关键技术点
5.1技术路线
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要的地质灾害,要按照确定范围、野外调查、比例尺设定、模拟计算、风险评定等顺序进行风险评价,技术路线图详见图1。
图1 风险评价关键技术路线图
5.2评价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的划分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评价单元,运用DEM在给定比例尺的平面图中进行室内初步单元划分,对泥石流小流域、第一斜坡带结构、堆积形态、分布区域等进行划分,技术路线结构图详见图2。
图2 评价单元递进性分析结构图
5.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3.1定性评价
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应根据岩土性质、斜坡坡度、裂缝分布、水文特征、气象环境等因素,运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分析地质或岩土的稳定性,折叠对地质灾害破坏能力的评估进行特征分析,对灾害易发行进行基本判断。
5.3.2定量分析
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评价:
(2)
式中,Ei代表单灾害类型易发性因子,i取1至4,分别代表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的指数;xj代表单灾种评价系数,j=1-n,可视客观情况对不同灾害类型的评价系数进行调整;aj代表要素比例,按照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来判断。地质灾害易发性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评价功能,具体数学模型如下:
E=max(E1,E2,E3,E4) (3)
式中,E代表地质灾害易发性直属,E1,E2,E3,E4依次代表上述四类灾害的易发性因子,当或Ei以4级表示,其值分别等于4,3,2,1时,依次代表易发性为高、中、低和极低。
6.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6.1加强地质环境管理
各级部门尤其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的政府部门应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治理能力,在职能部门的统一规划部署下,结合本地域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一系列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对违法开采及不文明施工的行为要坚决打击制止。
6.2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社会各方应在土地管理部门和地质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有序开展工程施工和灾害防治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规划研究水平和技术预测水平,严格按照水土防治法律法规进行实施有效防治措施,从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6.3加强预防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力度
由于人们对地质灾害预防知识不了解,在面对地质灾害时不能有效加以预防,也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危害。因此,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于灾害防治部门或施工人员来说,要定期接受防范意识与防范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从而提升地质灾害的应变能力。
6.4保障地质灾害研究经费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地质灾害研究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保障地质灾害的科研条件,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与风险监测方面的研究力度,增加对地质灾害研究经费的保障措施,将优势人力物力材料资源向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倾斜,对于提升我国对地质灾害的风险防范能力大有裨益。
7.结语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可以得出,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特点,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发生,在灾害类型上,主要以泥石流为主。目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治灾防灾的有效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下一步要在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加强宣传、保障科研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实施地质灾害区划统筹管理,推动全民防灾,全民减灾,提升灾害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富赟等.甘肃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
[2]宋世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19.
[3]王雁林,郝俊卿,赵法锁.汶川地震陕西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探讨[J].灾害学.2011,26
作者简介:曾航,(1982.9——),男,四川成都人,本科,工程师,目前从事工程地质工作。
论文作者:曾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风险论文; 评价论文; 灾害论文; 泥石流论文; 区划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