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历史教学——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观念论文,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在重视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加强了能力考查的力度。高考历史试卷的评分标准也开始探索开放式的评分方法。高考历史命题正向着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目标靠拢,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学原来的价值观、功能观和操作模式进行反思和更新。本文拟对高三历史复习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与同行们探讨。
一、高三历史复习课要加强针对性
1.了解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走向
自1978年恢复全国高考以来,高考历史命题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在其初始阶段,是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继而发展到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并重,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并举,并先后推出多项选择题和史料分析题,后来又将材料解析向问答题、选择题迁移。1992年颁布的《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和考查的知识范围。近两年来,历史高考各种题型的测试功能被进一步发掘,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应用,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对历史事物本质的认识。选择题改变了仅仅考查识记和再现能力,而是要求考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历史现象的异同、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判断表述的正误。材料解析题的设问难度加大,答案要求明显提高,要求考生具有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问答题的答案要求提高,并提出了层次评分法,以鼓励考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强化以考核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科能力考查成为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显著特点。这种命题改革的思路符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高考历史命题必将继续沿着这个改革方向不断深入。
2.加强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历史基础知识教学
近几年来,高三历史复习要加强能力培养,虽已在教师中形成共识,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教学中问题不少。有的教师感到能力的概念很玄,说不清,摸不着,难以落实;有的教师未能把能力和知识融为一体,造成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以致答题时乱贴标签、张冠李戴的情况屡屡发生;有的教师虽然主观上作了努力,但受认识水平所限,起点不高,深度不够,效果欠佳。要使能力培养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真正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笔者认为《考试说明》规定的九项能力,可理解为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述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
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武器。
加强能力培养不是说可以削弱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可分离。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要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所以,强化能力培养和加强历史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同样重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要求教师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教材内容。要十分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对于历史理论概念,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讲解,不断渗透。可精选一些史论结合的典型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再作讲评,使学生逐步形成和掌握历史理论概念。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奏效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对感知到的历史表象进行抽象概括,获得理性认识后才能形成。教师应向学生揭示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史实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用科学、简洁的语言给历史知识概念下定义;也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比较,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从而形成历史概念;还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作用和影响等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特征和属性,弄清各要素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形成历史概念。
二、高三历史复习课务必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复习课
21世纪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是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高三历史复习课从形式上看是为了应试,但实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深化。高考历史命题就是把考查知识、能力、思想三者的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所以,高三历史复习课如果背离了育人的目标,抛开了思想教育,也难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再说,被选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多数高中毕业生将直接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如果他们在中学阶段未能在思想品质方面打好基础,就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师德的试金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牢记自己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工作,高三历史教师当然也不能例外。
2.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高三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更要讲求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认为高三复习课讲的都是旧知识,自以为轻车熟路,于是,课前准备不足,课堂上随机发挥。这样的课,教师虽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却往往不得要领,久而久之,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其实,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备课要求应是很高的。
高考要求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要使复习课与其对口,教师务必以国家教委1995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精神,深入钻研教材。鉴于现行教材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与高考要求存在差距,教师应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范围作适当拓宽。对重要史实、史料和基本历史理论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重要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背景、作用、意义的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间的比较,归纳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还要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加以分析。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制订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选择检测目标达成度的方式,准备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变措施。
今年9月,人教社推出了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它在体例和内容方面都有较大变动。按学什么考什么的惯例,应届高中毕业生对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复习仍可使用老教材。但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将新老教材进行对照,要对新教材的内容增删、提法变化、观点更新等情况了如指掌。凡新老教材中均有,而新教材作了增补的内容,如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内容等,复习时要有所加强。对于新教材中每章的开篇,课文中引用的资料、安排的习题和思考题,要充分予以注意。新教材对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定性,与老教材有很大不同。新教材还突出了中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对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北美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和作用的分析都有了加强。对于这些涉及提法和观点上的变化,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依据。教师要把新教材的变化情况告诉学生。
3.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阅读课本正文固然重要,但课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课本目录,可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分期。课本引用的材料,往往是教材正文的延伸,为培养学生材料解析能力提供素材,学生必须读懂理解,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论证和评述。教材中的注释是课本正文的解释和补充,有的还介绍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有的包含了可作考查的知识点。课本中的思考题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重点,训练答题能力。地图有助于学生加强空间观念,直观形象的插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相关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或与插图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大事年表,按年代顺序列出了教材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的小字,是大字内容的补充和展开,涉及重要人物的活动和重大事件的分析评价。因此,大字与小字应视为一个整体,不可偏废。
在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现成的结论,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
4.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长期来,中学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灌给学生,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历史。这种陈旧落后的教法和学法使高三历史复习陷入困境,考生在高考中处于被动。摆脱这种局面的唯一办法是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教师务必下决心摒弃“满堂灌”的旧习,给学生多一点学习的指导,花大力气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方法。当然,记忆是需要的,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但要取得记忆的最佳效果,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即使对人名、年代之类需要进行机械记忆的内容,也要借助于化简、联想、歌谣、谐音、特征、图示、图表等记忆法。
高考注重考查能力,学生是知道的,困难在于摸不着边,对不上号,无从下手。教师应对几种基本能力给学生指导和训练,以免学生面对高考试题手足无措。例如比较题是高考历史试卷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告诉学生,解答比较题应抓住历史事件中具有实质性的因素进行比较,诸如背景、原因、性质、结果、意义、作用、影响,以及革命运动的任务、对象、主力和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等。对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进行比较;对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进行比较;对不同国家,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之间进行比较;对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上,教师不要充当演员,而要当好导演。对问题的归纳、分析、评述等,教师不要迷信自己的讲述,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进行总结。事实证明,不少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广阔,分析问题的水平不一定亚于教师。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需要发现、保护,并使之提高的。教师习惯于出题考学生,其实,也可以鼓励学生出题考自己。让学生出题可以促使其认真阅读课文,区别知识点间的细微差异,弄清基本概念,检测学习中的失误,以准确掌握知识。有的学生还可能在命题的立意上有新的突破,这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高三历史复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应试,但从教育目标来说,它应该是面向全体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所以不应视成绩后进的学生为“陪客”、“垫底的料儿”,甚至看作是“包袱”而嫌弃。尽管学生间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但教师给予他们的爱心应当是同样的,成绩后进的学生在人格上也应得到同样的尊重,教师也要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们刻苦学习,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虽然他们不一定能够考上大学,但教师给予的教育和帮助却是他们终身受用的。
5.要科学安排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复习的常规安排是三轮复习,即讲授课文、整理线索、综合复习。这样安排似乎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因每一轮时间有限,显得勿忙草率,教得不透,学得不深。前一轮缺漏,后一轮再补,每一轮复习变成了简单的机械重复,较多的停留在知识记忆上,而难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虽然师生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为适应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对原来的复习计划作宏观调控,实属必要。
可将三轮复习改为二轮,每一轮的时间相对延长。第一轮以抓好“双基”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了解高考的基本要求,教材的主要内容;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了解各种基本能力的含义,并能初步运用这些能力。第二轮则以发展思维为主攻方向,要求学生通过归纳、综合、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探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轮复习时,要改变以一节课为单位的惯例,可按历史知识内容、课本编排顺序,以单元为单位。教师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指导学生进行训练。而不是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第二轮复习时,更要注意精讲多。练。教师要少讲、精讲,讲在点子上。多练绝非搞题海战术,而是要求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学会举一反三。第一轮复习一般在高三毕业会考前结束为宜,第二轮复习约需二三个月的时间。
复习过程中进行检测是必要的,但次数不宜过多,并要事先列入计划,切忌随心所欲。有的教师视检测考试为督促学生复习的法宝,于是隔周考一次,甚至一周考一次,如此频繁的考试,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试想学生为备考要准备5门学科,每天除了上课、补课、活动之外还有不少作业,加上各门学科的轮番考试,学生势必疲于应付,那里还有时间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消化。再说,教师忙于命题、批改,势必备课匆促,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又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重了教师的批改负担。教学处于如此的恶性循环,怎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复习过程中的检测要少而精,要讲究实效。每学期除期中、期末考试外再安排两次单元测验;第二轮复习结束前后,再安排一二次模拟性测试就足够了。检测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纠正措施。所以,要十分重视检测后的试卷讲评,每次测试结束,教师应立即公布答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准备的条件下来听讲评课。讲评课上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指出测试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并选取存在最普遍、最典型的答题错误进行部析,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要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及纠正措施,使学生明确自己复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高三历史复习是一项极其艰苦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现在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日趋成熟和完善,其基本思路也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理解。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师只要真心实意地以党的教育方针指导教学,努力加强自身的基本理论修养,不断充实历史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思想业务素质的“名师”,那末,就一定可以带出一批又一批“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