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概述--兼论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_企业经济论文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论纲——兼论中国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中国西部论文,区域论文,地区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技术创新系统的区域界定

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 )是以技术创造性成果的生产实现和市场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周期性技术经济过程[1]。 技术创新系统(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则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组织和实现条件构成的网络体系,它包容技术、经济、社会三个领域,由主体、环境和连接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技术创新系统包括宏观(国家)、中观(区域,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次。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技术创新系统的区域层次。

1.技术区域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定的技术经济过程,在本质上是特定时空范围内社会资源、 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 技术区域(Technology Region )就是由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的实现所形成的可以界定的空间范围。“技术区域”同其他各类空间地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从技术区域的形成过程看,技术区域是在技术知识生产、扩散和应用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市场性、自发性、周期性、扩散性和无形性。技术区域不是一种技术或一项创新的结果,而是技术集成和创新集成的产物。在市场拉引和技术推动的作用下,通过创新的示范、模仿和聚合效应,创新植入区域经济增长并在区域层次上表现为技术运用的绩效,形成一定规模的技术区域。技术成果转化周期、技术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创新扩散的S型效应, 决定了技术区域发展特有的涨落现象。相比之下,行政区域和政治区域的形成是非自发性和非市场性的,地理区域和社会区域虽然也是自然生成的,但不具备市场性。技术区域与经济区域有较大的重合度,经济区域是形成技术区域的必要条件,但经济区域不具备技术性的涨落周期,正如技术知识的生产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技术区域更依重于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的数量和质量,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而经济区域主要是在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基础上,通过市场联结而形成的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空间。

其次,从技术区域的空间边界看,由于技术区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内各种联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技术区域的空间边界,一是必须局限于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营运的空间范围;二是必须局限于人类进行知识生产活动的空间地域,亦即构成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系统过程;三是必须局限于体现区域特定功能的内部联系所及的空间地域。可见,技术区域的边界是由该区域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内外多种因素决定的,因而具有模糊性和可变性。相比之下,地理区域的空间边界具有自然性,地球上任何角落,无论有无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技术活动,都属于一定的地理区域。社会区域、行政区域、政治区域的空间边界却与人类的有组织活动有关,但行政区域和政治区域的空间边界十分明确,不易变动;社会区域的空间边界上是模糊多变的,其原因都是非经济、非技术的,是语言、文化、宗教空间扩张的结果。

第三,从技术区域的内部构成看,构成技术区域的最基本单元是参与知识要素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各行为主体,即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应用者。根据三者的空间分布状况,技术区域由技术核心区、技术扩散区和技术边缘区所构成。技术核心区常常依附于一定的地理区域,如著名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型大学以及技术园区等;技术扩散区和技术边缘区则可以跨越而且也往往跨越地理区域、行政区域的界限。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应用者主要是靠知识活动和信息传输网络相联系。这是技术区域与其他各类空间地域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2.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特性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是指在一定技术区域内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是由相关社会要素(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具有开放系统的一般特性,包括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系统的有序性和组织性、系统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等。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为实现整体功能而进行的二次划分[2]。 已有的研究表明:最终促使国家经济高质量增长,技术创新系统的质量,往往比技术创新能力本身更为重要[3]。 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建设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前提和组成部分。没有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内部协调和外部联系,就不会有宏观上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区域系统”与“国家系统”之间绝非简单的放大与缩小的线性关系。区域技术创新系统除了具有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技术创新子系统的若干区域特点。

首先,在系统的功能设计上,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担负着把技术创新内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自变量、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任务,具有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和协调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功能。与“国家系统”相比较,“区域系统”的侧重点是培育技术开发、转移、应用、扩散能力和相应的区域社会支撑体系。

其次,在系统的要素组合上,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因具有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方式的不同而呈现结构上的差异。若将区域要素的素质分为高、中、低三等,将其组合方式分为强、中、弱三等,那么区域要素及其配置的质量和效率将在理论上出现至少九种不同的情况。当我们研究资源禀赋各异、知识储备不均的区域发展时,强调这一点十分重要。

第三,在系统的信息传导上,由于“区域系统”与“国家系统”的同构性,它必须最终服从“国家系统”的目标。它一方面必须而且也应该按照国家政策、方针、法规等信息来调适“区域系统”;另一方面又要输入区域内外各类市场信息以激活“区域系统”。

第四,在系统的运行方式上,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效率取决于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平衡。各区域市场机制发育程度相差很大,从而有不同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方式。若按市场机制的发育度,将不同区域大体上划分为市场高效区、市场低效区和市场失效区[4],那么,在市场高效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主要靠市场行为,在市场低效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要靠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为)联合发挥作用;在市场失效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主要由政府行为(特别是中央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

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与运行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本区域范围内学习、革新、创造、应用和传播新技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增强作出贡献。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政治、组织制度、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不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运行和绩效有所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一个开放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除了内部的环境因素、各行为主体、主体自身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外,还包括区际交流和国际联系。一般来讲,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内部活动、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结合方式、区际交流和国际联系、系统环境和背景、系统绩效以及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等。

1.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内部活动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中的R&D部门)、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 各行为主体在创造、使用和扩散新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它们内部运行机制的差别,表征在活动上的相异。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里,与不同的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发生重组和配置,从而表现为不同的运行机制和技术运用绩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而也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一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上。推动技术创新,根基在企业。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等研究开发部门作为技术创新的知识源头,其主要任务是开发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供给。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创新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创新资源的配置,为技术知识的流动保驾护航。另外,为了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还要积极进行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技术基础设施和知识基础设施)。中介机构则是技术创新供求双方的纽带,它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传播、咨询和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组合方式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效率和功能除取决于各行为主体自身的运行机制外,还取决于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和结合方式。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促进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行为主体的联系与合作。这也是有效利用宝贵的创新资源、实现要素的新组合、促进创新广泛开展、获得创新的最大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如果仅有系统各要素的高效运转,而要素间的技术流动和资源流动低效或无效,那么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整体效率也不高或无从谈起。相反,如果行为主体之间联系密切,组合方式合理,必然会有助于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加速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益,从而有利于整个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转。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交互作用主要通过创新知识流动来实现;其组合方式的合理程序取决于创新知识流向及其流动度。

3.区际交流和国际联系

这涉及到区域技术创新源的获取和区域技术创新的扩散问题。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来自于其他地方和传播到其他地方的技术、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也是本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和本国其他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发生各种联系和交流,和其他国家有关机构产生竞争和合作。这样,对于特定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而言,就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技术、人才和知识等资源的高效配置。如产学研共同体的跨地区、跨国界发展就是区际交流和国际联系的一个成果。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应加大开放和交流力度。

4.系统的环境和背景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所处的环境或背景直接影响到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效率。市场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从最终绩效来说,市场实现是衡量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标志。创新资源终究要依靠市场来配置,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系统主要由市场来运作。中央政府干预和地方政府干预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又一背景。由于市场失效区的存在,需要政府的干预来加以补充。若在这里放弃宏观调控,这些领域终会成为市场“死角”。在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一定时期加大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应当同时加速市场培育,使之发挥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当然宏观调控之于市场规则、创新政策、法律制度、基础研究的开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另外,地区特色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也会有所影响。

5.系统绩效的研究

以上四点是从主体的运行机制、系统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以及系统所处环境来论述的,其落脚点在于说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绩效。从整体上看,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绩效表现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和区域竞争力的增强;从要素上说,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从理论上讲,测度创新系统的效率涉及到创新流动指标的确定和不同区域指标的可比性问题,这也是OECD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方法中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

由上我们可得出一个立体式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它是以企业为中心,与其他部门相联系,具有知识配置力和创新能力的,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其结构如下图1所示:

图1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结构与运行示意图

三、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西部发展

1.后发性区域的系统特征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模型适用于任何发展阶段的技术区域和经济区域,对于技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西部省区具有特别的意义。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这类地区称为“技术后发性区域” [5] ( Less-Deveioped Technology Regions)。“技术后发性”是对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基本技术经济特点的表征。这些特点包括:1)技术非原发性, 即自主创新较少,引进或模仿创新较多,产品中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较低;2)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技术开发经费投入、 技术人员、技术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等综合指数指标较低;3)技术创新实效不明显,科技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较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一般低于40%);4 )知识配置力较低,表现为创新主体之间相互激励不足,区域内知识存量(特别是科技存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对称等。

技术创新系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在后发性区域建立技术创新系统,要考虑如下“后发性”特征:

第一,系统的知识内聚性。后发性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应首先有助于盘活区内既有的科技存量,使各创新主体的行为相匹配,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聚合力,改变知识流出大于知识流入的局面,利用其相对丰厚的资源条件吸引区外知识的有效流入,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区际间知识的平衡互动打下基础。

第二,系统的资源约束性。后发性区域一般尚处于资源型经济发展阶段,这必然制约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后发性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则应兼容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特点。改变无限制消耗自然资源以谋求发展的传统路子,走绿色技术创新之路。

第三,系统的技术应用性。后发性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建构也应服从现代科技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包括知识的产出或引入、知识的转化或传播、知识的应用或发展以及创新支持等四个部分,但其重点应放在知识的转化和应用上。选择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以改变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为少数技术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7]。

第四,系统的政府调控性。由于后发性区域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系统的运行需要政府相当力度的调控,因此后发性区域的技术创新系统在近期内应强化政府行为,将政府的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结合起来,为最终过渡到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相平衡,以市场行为为主配置区域创新资源的目标而努力。

2.中国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

中国西部地区是80年代初期实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按行政大区划定的,它包括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重庆市)以及西北地区(陕西、宁夏、青海、新疆)。面积53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57%,但总体人口密度只占全国的22.9%。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效与该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地区科技综合实力呈正相关关系。在对各省区科技综合实力的排序研究中,除四川(位居第五)、陕西(位居第七)两省外,西部其余省区均排列在最后[8]。从东西部技术创新若干基础数据的比较中,也能明显看出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见表1)。

表2 东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数据比较

东部

指标 全国总量占全国% 经济密度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24036

13531 56.2

科技部门R&D机构(个)51162525 49.3 0.19

科技部门R&D人员(人) 1028918 557001 54.1

41

大中型工业企业R&D机构(个) 94325253 55.6 0.39

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人)885607

45813 51.7

34

科技经营收入 180.82 117.46 67.986.86

(亿元)

(亿元)

(亿元)

技术市场成交额

150.90

95.68 63.470.71

(亿元)

(亿元)

(亿元)

申请受理专利(项) 61788

36007 58.3 2.66

批准专利(项) 28311

17284 61.0 1.28

西部

指标

总量 占全国%

经济密度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3709 15.4

科技部门R&D机构(个) 1043 20.30.28

科技部门R&D人员(人)235291 22.8 63

大中型工业企业R&D机构(个)1416 15.00.38

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人) 199778 22.5 54

科技经营收入29.93 16.5 80.70(万元)

(亿元)

技术市场成交额 22.24 23.2

59.96

(亿元)(亿元)

申请受理专利(项) 8021 13.02.16

批准专利(项) 3501 12.30.94

注:本表数据来自周殿昆著《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其中, 经济密度是平均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该项指标量。

以人口含量的比例来反映科学技术的区域状况,西部地区科技部门R&D机构和人员占全国的比例分别是20.3%和22.8%, 大中型工业企业R&D机构和人员占全国的比例分别是15.0%和22.5%, 这与西部地区广阔的地域是不相称的,但却与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22.9%的比例相吻合。经此初步得知:西部的科技实力在国内并不算落后。以技术研究和开发力量的经济含量来反映东西部的区域状况,从总量方面看,无疑是东强西弱;但如果以平均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指标量(即经济密度)来看,西部自然科学技术部门研究和开发机构的经济密度和从业人员的经济密度是0.28和63,分别大于东部的0.19和41;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的经济密度和从业人员的经济密度是0.38和54,前者略低于东部的0.39,后者远大于东部的34。这说明从平均量(即经济密度)看,西部技术研究和开发力量(尤其是人员)强于东部,具有经济落后和低效率状态下相对过剩的特点。

一方面,西部的技术力量不算弱,甚至相对高出;另一方面,西部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效以及科技综合实力又明显低于东部。事实说明在后发性区域尽快建立技术创新系统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就现阶段的发展来说,西部省区宜重点在创新要素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功能优化等方面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奠定基础。

(1)整合创新要素。 系统的效率取决于各要素构成在创新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要素的联系呈网络状,联系的途径多种多样,目前需加强的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二是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合作联系;三是中介机构在各创新主体间的重要联结作用。建议在西部实施区域性企业联合工业活动和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联合创新工程,以项目为依托,弱化部门分割,导引知识流动,共享技术资源,形成规模经济和相对稳定的“技术区域”。对已建立或计划建立的各种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要强化功能定位,切实促进技术转移,支持技术创新。

(2)改善基础设施。经济的信息化、 网络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以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将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由于通讯网络的便捷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客观上将消除区域发展人为的隔离和时间空间对区域发展的限制。这对于后发性区域无疑是一种机遇。但一个区域的发展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还取决于该区域是否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传统的公共基础设施、工业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信息高速公路、教育培训系统等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后发性区域的发展要有“为了明天更美好”的谋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超前产业”作长远规划与投资,看似效益滞后,实为西部省区振兴经济的“便捷通道”。

(3)优化政府功能。 欠发达地区最重要的体制特征是尚未根本摆脱计划经济模式和以国有经济为主成分的经济所有制模式。市场经改革过程不同程度地滞后于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制度约束也较之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绝不是仅在已有的部门分工中新增某种职能或强调某个部门、某个环节的作用,而在于强调创新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其本身内含着重组、优化政府各部门功能的客观要求。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创新、机制整合的过程。由此,西部省区在体制改革上应更新观念,主动为之。在制度创新上,力争超前,确保跟进。这是西部省区增强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

标签:;  ;  ;  ;  ;  ;  ;  ;  ;  ;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概述--兼论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