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非经济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兰西论文,共和国论文,缓慢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是法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法国大革命后政局相对稳定、政制持续最久的时期,但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却趋于缓慢,国际经济地位也相对下降。这种反差的缘由何在?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历史教训?这些问题显然不无探析的价值。
对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以往学界的著述大多着重从其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因素本身进行探讨,当然这是很重要的,但众所周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许多与经济因素交互影响的非经济因素。本文试图对影响第三共和国经济的非经济因素作些分析,进而阐述非经济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经济发展趋于缓慢、国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说明:一是纵向比较,即与第三共和国之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形势相比;二是横向比较,即与同时期其他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相比。
大革命是近代法国的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其实质是新兴阶级为自身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随后动荡与战争频繁、国体与政制变化反复等原因,直到19世纪30年代,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上台掌权,法国的产业革命(工业化)才真正开始艰难的历程,比英国迟了近70年。又由于推动工业化的领导力量是金融资产阶级,加之政局不稳、工潮迭起,直到第二帝国时期,法国旧的经济结构仍未完全动摇,形成了法国学者拉布鲁斯所言的“二元性生产体系”:中小型企业与机械化的大工业长期并存,前者占绝对优势,农业资本主义的程度很浅,农村小农经济几无变化。尽管如此,法国的产业革命毕竟发生了,尤其是经过第二帝国时期(1851~1870年)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超过3%,为19世纪最高水平),产业革命基本完成,冶金、交通、建筑、商业等产业部门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增,1870年前法国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
19世纪70年代初期,法国的历史进程又出现了大的波折。由于普法战争的失败,对德割地赔款,1873年遭经济危机袭击,后又遇到重大虫灾,种种灾难接踵而来,使第三共和国的经济遭受重创。诚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重建,第三共和国的经济重新有了发展,到1880年,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水力发电、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许多新兴工业,以及农村中的大农场和机械化程度均有了新的进展。但是,总的来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于缓慢,远不及第二帝国20年内工农业生产增长53%的速度。[①]尤其与同期后起之秀德、美等国相比,法国经济发展更是显得缓慢,无论就投资数额、企业规模还是机械化程度都是如此。工业生产第二帝国时期尚居世界第二位,第三共和国时期很快降为世界第四位,且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详见表1)。1890~1913年间,法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由10%减至8%,由世界第二位降到第四位,在世界农业上的位次更是降到第九或第十位。[②]“直到1914年,法国并未像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③]
表1 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百分比)
年代英国 法国 联邦德国 美国 其他
1860年
2116 15 14
34
1870年
3210 13 23
22
1881~1885年 27 9 14 29
21
1906~1910年 15 6 16 35
28
1913年9 7 12 42
30
1936~1938年 9 5 11 32
43
资料来源:W.W.罗斯托:《世界经济》第52~53页(转引自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第158页)。
二
显然,第三共和国经济发展缓慢与经济本身的原因有关,如工农业结构中小企业、小农经济占优势,生产中奢侈品生产多于必需品生产,金融资本发展不成熟,银行资本超过工业资本,对外投资多于对内投资,等等。它们严重地影响了法兰西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然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并非只有经济因素。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等因素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包括种种经济因素本身的制约作用也是客观存在、不可低估的。笔者以为,第三共和国经济发展缓慢,除了上述经济原因外,还可归因于非经济因素的不利影响。举要言之,有下列几方面:
1.价值观念 相对而言,欧陆文化尤其是法兰西文化的非功利因素远强于英美文化。由法国启蒙思潮的逻辑演绎出来的功利主义,主要兴盛于英美。如艾恺所说,这种功利主义“指的不是正式的哲学派别,而是中产阶级的一般含意的主导的价值复合体。”[④]它崇尚个人才能、技艺和勤勉,以及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个人成就。显然,它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不无促进作用。而法国正是缺乏这种功利取向,个人主义和竞争冒险意识相对较弱。作为天主教国家,旧制度下的法国对富有竞争冒险意识的新教徒——胡格诺教徒抱有成见,使大批的胡格诺教徒出走法国,带走了冒险与竞争意识,同时也带走了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共产、均等、合作思想一直是法国社会经久不衰的社会思潮。即使在第三共和国时期,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根深蒂固。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自由竞争时期,共产、均等、合作的小农意识虽在法国这个小资产阶级占优势的国家里有滋生土壤,但显然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抵触。
2.精神面貌 法兰西民族固然有其勤劳勇敢的美德,但不可否认,其民族性格中有不足之处,如托克维尔所说,主要表现为矛盾的二重性:理智与情感交织,自由与顺服伴行,爱走极端且充满戏剧性。[⑸]这一特性,决定了法兰西民族精神中脆弱性的一面。1870年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的失败,对法国民众刺激很大,使民族精神受到极大的挫伤。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打击资产阶级的措施,对无产阶级来说,这是件大快人心之事。但当时的社会主流是资产阶级,因而客观上对社会发展造成某些不利影响。公社期间,对资产阶级刺激最大的是,没收逃亡资本家的企业交由工人管理。尽管巴黎公社局处一方,历时短暂,但由于建立在首都所在地,又作为全国性政权而存在,因而外省不少城市竞相效法。产业国有化的过激行动,使资产阶级心有余悸,对投资工业办实业顾虑重重、裹足不前,以为不如把大量资金输往国外保险。而输出的资本又采用借贷资本的方式,无须费心经营,只须到期剪息票领取利息就是,从而造就了无所用心的食利阶层,助长了奢侈享乐之风。广大工人由于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先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建设的高昂热情消失了。法国小农也因此变得更加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社会经济发展归根到底靠的是人,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无产阶级消沉,资产阶级奢靡,社会普遍存在着沮丧情绪。丧失了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民,怎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呢?
3.政治因素 近代以来,法国政治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政局动荡不宁,国体与政体反复变化;二是金融资产阶级长期执政。这是近代欧美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仅有的独特现象,严重地妨碍了法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健康成长。
法国政府历来在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金融资产阶级长期把持政权的政治结构,必然制约着经济结构的变革,造成法国的金融业特别发达。第三共和国时期金融资本家为了稳妥地攫取高额利润,变本加厉地把资本投向国外,采取借贷资本的方式,坐收其利,而对国内投资则尽量压缩。如,1908年投资国内的资金约95亿法郎,而仅在国外购买有价证券就达380亿法郎。[⑥]里昂信贷银行等法国四大银行对工业投资逐步减少,对企业事务缺乏兴趣,致使法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落到世界第四位,而在资本输出方面则居于世界第二位。第三共和国后期,尽管政治结构有所变化,知识分子在议会和政府中占有一定比重,故有“教授与律师的共和国”之称,但长期形成的政治影响不可能一下子消除,拥有法兰西银行股权的200个大家族,才是第三共和国的真正统治者。
长期的动荡与战乱,使法兰西民族几乎成了“政治民族”,并形成了奇特的政治心态,社会大众对政治极为敏感,具有“普遍的激动”,对经济建设却不那么关注。阶级和党派对政治斗争比对经济建设更有兴趣。在革命和战败中建立的第三共和国来之不易,80年代中后期又遇到种种危机,政潮迭起,共和制几乎翻船。因而,政府首脑们更是把维护共和制度作为头等大事,一些经济政策的制订也多从巩固政治制度和维护国家尊严的角度考虑,但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地变革经济结构,像保护主义的农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反而起了维护旧的经济结构的作用。
4.科教事业 18世纪末至1830年,法国是世界科学中心,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以笛卡尔、拉瓦锡、拉普拉斯、蒙日、安培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光芒四射、风骚一时。但法国的科学缺乏像英国“皇家工艺会”那样把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机制,也不像德国那样强调科技并重,而是偏重于理论研究。由于科学与技术、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世界科学中心不仅没有向世界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转移,反而很快丧失,加之“资产阶级政府官僚习气严重,目光短浅,并且吝啬”,[⑦]到1925年左右,法国科学跌到了世界第三或第四位。
在法国世界科学中心地位丧失的同时,科学和技术教育的质量与声誉也开始下滑。普法战争失败,法国人归之为教育的失败,第三共和国前期的总理茹尔·费理励精图治,毅然进行教育改革,但其主要目的是巩固共和制度,重点在于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世俗化教育。直到共和国后期,法国才开始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实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上。科学技术脱离于生产实践,科学和技术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5.人口因素 人口增长相对缓慢是近现代法国的又一显著特征。第三共和国时期,人口增长跌入低谷。据统计,1871~1911年,法国人口仅增长9.7%,而同期的德国为57.8%,英国为42.8%,即便是西班牙也有20%。[⑧]法国人口不仅增长率递减,日益老龄化,更为重要的是,人口素质也不及同期的英国和德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5%,[⑨]而法国的义务教育法直到1882年才颁布,真正实施要在90年代以后。在工业化进程中,这种人丁不旺及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象,必然会阻碍经济增长。
6.国际环境 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有利的国际环境。五六十年代,美国国内资本主义制度与奴隶制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尖锐,抑制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860年内战爆发,美国陷入了两种经济制度的激烈对抗之中。德国、意大利两国尚未完成统一,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俄国则刚着手改革农奴制,日本尚处于明治维新的前夜,国内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相形之下,法国政局相对稳定,乘机大力发展经济,拓展国际市场,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70年代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国丧失了在欧陆的优势,富饶的工矿省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德国,以及50亿金法郎的巨额赔款,使法国的经济大伤元气。加之第三共和国前期,党派斗争激烈,一度造成政体危机。而此时的美国已调整了经济关系及经济制度。完成了统一的德、意两国,实力大增。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正奋力赶超西方先进国家。俄国完成了农奴制改革,也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历程。欧美各国都在程度不同的地发展,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于各种因素的牵制或干扰,经济发展不足,导致国际地位下降。
三
由上分析可知,政治、文化、社会、科教、人口、国际环境等非经济因素对第三共和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那么,这些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有何关系?它们又是以什么方式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呢?
首先,这些非经济因素并非天外来物,而是产生并形成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方式。但“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⑩]前述的政治、人口、教育因素是这样,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因素也是如此。当然,这些非经济因素大多不是以直接、外显的方式发生作用的,而是以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因素为中介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内隐的影响。
其次,这些非经济因素并不是互不相干、单独发生作用的。为了论述的清晰,以上的分析以抽象的方式,把单个因素从因素系统中分离出来逐一加以剖析。事实上,这些非经济因素很少单独发生作用,而是“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①①]
再次,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性质、方式和程度是极为复杂的。在作用性质上,它们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也可能是整体一致或彼此消长的,从而推动或抑制经济发展。
在作用方式上,或者其中一种因素在某个历史阶段、某种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以致暂时淹没了其他因素的作用;或者两种以上的因素同时作用;或者几种因素相互抵消、彼此消长发生作用;或者几种因素全部出现共同发生整体作用。像第三共和国时期这些非经济因素一齐发生制约作用,在历史上是不甚多见的。
在作用程度上,各种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力是不均衡的。就第三共和国时期而言,政治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政治力量失衡、政治心态复杂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经济结构畸形、机械大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是非经济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法国传统的均等、非竞争意识,以历史的形成方式和原则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因为巴黎公社及普法战争的失败,法兰西民族精神一再受挫,更使法国社会缺乏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内驱力。科教事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法国的科学在欧美先进国家中不算落后,但科学转化为技术并进一步应用于生产的机制不及英、美等国灵活且有效,普及义务教育也相对滞后,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人口增长滞缓,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使当时法国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不足。这种在科教事业和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失落,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又一重要原因。国际环境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能否利用这一条件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关键在于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内部因素。由于普法战争失败和国内政治形势复杂等内因,也由于其他欧美国家相继转入经济发展的加速期,法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逐渐被一些后进国超出,这样,国际环境又进一步不利于法国经济发展。
综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非经济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非经济因素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从根本上说,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推动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①②]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积极的价值观念、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科教基础,那么,要搞好经济建设,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也是不可想象的。总之,非经济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影响”。[①③]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似乎应当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经济发展缓慢这一反面事例中记取教训,在抓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经济因素的同时,重视非经济因素,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落到实处,使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形成互动、合力的良性关系,推动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注释:
①郭华榕:《法兰西第三帝国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②⑥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52—456页,第459页。
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页。
④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⑤参见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41页。
⑦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6页。
⑧达埃·科兰:《20世纪法国人口和社会》,1978年英文版,第5页。
⑨参见《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283页。
⑩、①①、①②、①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2页,第5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