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体制论文,机构改革论文,转变政府职能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这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指明了方向。
一、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虽然几经改革,但仍存在着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体制弊端的消极作用越来越严重,直接阻碍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
第一、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由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上层建筑首先并且只有适应经济基础,经济才能发展。行政管理机构和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而且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比上层建筑其它部分更为直接。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到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关键时刻,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行政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下放权力,精兵简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把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现存的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面的政府机构及其职能,还存留着计划经济的某些属性,它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必须随着变化,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由目前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决定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确实存在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概括起来其弊端主要有:一是政企不分,压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长期以来,政府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集政府于一身,既管宏观又要管微观,“企业成了最小的政府,政府成了最大的企业。”结果,既削弱了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又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使企业缺乏活力。二是权力过分集中,主要是一切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政府特别是上层政府手中,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使基层政府、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缺乏自主权,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目前各级党政机关设置的机构大多数都超出了规定的编制限额,机构设置过多及不合理,导致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局面,使机关的办事程序和层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机构膨胀的结果是人员严重超编,加重财政负担,直接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由此可见,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要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建国以后,我国对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各个不同时期进行过几次机构改革,但都不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囿于当时思想理论的束缚,没有从机构的深层——职能上做文章,而只是在机构的表层——部门层次的合并去留上兜圈子,因而也未能真正实现转变政府职能。因此,几次机构改革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到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9页)所以,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一定要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环节。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如果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经营机制难以转换,市场经济就难以建立。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职责和作用。所谓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因此,按照“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运行机制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重新确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一是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没有企业就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政府就失去了服务对象。因此,必须解除企业与政府的依附关系,政府应把《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的十四项自主权全部归还给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正常的行政干扰,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二是企业要强化自主意识。自觉地转换经营机制,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遇到问题不找市长找市场,自主地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同时,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竞争机制、抵押风险等机制。三是界定政府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后,政府的任务不是少了,而是对政府的要求更高了。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今后政府的主要行为就是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协调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监督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及市场运作;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不良倾向;服务于各种经济主体,帮助企业解决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遇到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各种困难,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维护各种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总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引导市场活动,维护市场秩序。
第二、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政企分开,间接管理”的新型政企关系的理论,在国有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上,要实现“四个分离”,即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离;国家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分离;企业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是使政府真正实现职能转变,把主要精力从管理企业转到管理市场的重要前提。
第三、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宏观经济综合平衡上,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指令性计划管理为主转向指导性计划管理为主,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为主,由市场自行发展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市场为主,由分钱、分物、分指标为主转向指导、咨询和服务为主的五大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只有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设置机构,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才能使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还要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才能使行政管理体制符合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
第一、理顺各种关系。只有关系理顺才能明确划分职权,合理配置职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理顺关系,首先,要理顺党委和政府的关系,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都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讨论、决定和发布文件,不再由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发指示、作决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9页)“党委不要设经济管理部门,那些部门的工作应由政府去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页)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明确了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地位,使它在管理国家和政务和事务中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党委可从繁杂的行政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使党委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样,既保证党对政府的领导,又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其次,要理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下,上下级政府之间要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把必要的集中和正当的分散结合起来,做到统放结合,利益均衡,事权统一,责权一致。再次,要理顺政府内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和确定各部门的职能,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避免职责重复,业务交叉,工作互相推诿扯皮。
第二、精兵简政。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行政机构设置要以政府职能为依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及时地调整我国的行政组织结构和裁减人员:“拆庙搬神”,进行大力的精简、紧缩和合并。要完成精兵简政这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主要从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抓好某些专业经济部门转体。专业经济部门大部分从事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兼有管理和经营两种职能,因此,精简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转变职能,都应把专业经济部门作为政企分开的重点,对他们主要是成建制的转体,如将原政府序列的商业、供销、粮油、纺织、医药等专业经济部门或行政性公司转体为企业性质的专业公司、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使之直接面向市场,他们原来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大部分应下放给企业,或分解于计委、经委等综合管理部门。做好转体工作的关键是取消行政职能、行政编制和行政经费。
其次是大力精简业务相近,职能单一或交叉重复的机构,可合则合,可并则并,可撤则撤。如监察局可与纪委合并办公;外经委与外贸局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外事办可与侨务办合并为一套机构两个牌子等。
再次是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实施直接领导。可实行“委下无局,局上无委,委局平行”的机构设置方案。因为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委局上多是采取委局并存制,委局都是行政实体,属同一行政级别,但地位上委高于局,通常是同一序列的几个局归于一个委代管。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分口管理”,如市政府的副市长各人负责分管一摊。这种体制的弊端:一是增加了管理层次,委局实际是两个管理层级,很多工作局管了委还要过问,分管的政府副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层次。二是关系不顺,主要是委局隶属关系与同一级别的矛盾,在职权人际关系上容易造成互相间的隔阂与对立。因此,有必要和完全可能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实行直接领导,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是人员分流。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行政机关必然会出现相对的富余人员。邓小平同志指出,机构改革的人员调整和安排,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富余人员的调整和安排是否成功,是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同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起来,同发展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把促进机关人员走向生产、服务和基层第一线作为主渠道,多层次,多渠道地合理分流人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分流人员的主要途径:一是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大造舆论,宣传机构改革的意义,使机关工作人员明确机构改革势在必行,排除思想障碍,积极支持改革;二是将改为经济实体或服务实体的成建制转移,不再保留原行政编制和行政干部身份。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要为他们转体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给予优惠政策;三是充实薄弱部门,转岗分流。机关干部长期受党的教育和培养,他们有较高的觉悟和文化水平,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就可以调整到综合经济部门中去,如实行新税制的税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控股公司或中介组织中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业评估机构等;四是动员和鼓励学有专长,曾经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过教学、科研和经济管理的机关干部归队,重操旧业;五是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市场经济观念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到企事业单位、乡镇任职或工作,有计划地锻炼和培养干部;六是面向社会分流,鼓励支持机关干部走出机关自谋出路,发挥一技之长,领办、创办、协办县乡镇企业,开发性产业及第三产业;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可提前离休、退休、辞去公职和离岗退养等。
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为指导,按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定能够建立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