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河南省 开封市 475000)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西方国家也存在孝文化,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宗教影响。中西方孝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在全球化浪潮下,通过对比中西方孝文化,互相学习借鉴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比、举例的方法,分析中西孝文化的差异和原因,从而使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互信,互相尊重。
关键词:孝文化 文化多样性 儒家思想 养老模式
1孝与中国文化
孝顺是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出自《国语·楚语上》,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品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它意味着年轻人有责任有义务赡养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家庭长辈。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它也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家庭纽带。在孝文化的指导下,年轻人应当顺从自己的父母,对其尊重并主动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在中国文化中,如果一个个体对其父母不孝,他或她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人们会觉得这个人不够忠诚,不够可靠。当然,人们不会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也就是说,对父母不孝的人或被其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在中国文化里,老人会被放在第一位,也即优先考虑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对不孝之人正式的惩罚或明确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年轻人要尽孝,但对父母尽孝已经成为社会习俗,无形的规定了。
同时,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儒家学者对孝文化极为关注。比如《孝经》中有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皆由此产生。儒家思想的是“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 而孝为仁之本。由此也可以看出孝的重要性。从《二十四孝》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记载了很多年轻人在过去是如何赡养父母,甚至为父母牺牲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赞扬,被人们效仿,并广为流传。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提倡尊重老人。为了充分展示我们对老年人的尊重,我们还用很多的委婉语来称呼老年人,比如对老年人年铃上的称呼有:退休人员,饱经风霜的人,又或者是经验丰富的人。这些词语的使用可以充分显示我们对老年人的尊重,避免歧视或情感上的冲击。
2孝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西方国家,基督教的影响可谓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多数的西方人都有宗教信仰。他们信奉上帝。人们理应尊重与照顾自己的父母,因为是上帝做出了这样的要求。西方国家并没有专业书籍或一套完整的系统来专门介绍孝文化。孝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有《孝经》和《二十四孝》来专门讲述有关孝的方方面面。书中记载了年轻人如何践行孝道,如何孝顺父母的故事。
在此,笔者想稍微离题一下,谈一下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例子。笔者在与外籍教师和外籍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没有听说过“filial piety”这一词;有的则表示其在孔子学院听说过,但具体指什么并不是太了解。笔者曾问过一个外籍教师是否了解“filial piety”以及她对此的看法。她表示从未听过这个词语,并希望笔者可以解释给她听。另一位外籍教师则表示她在大学毕业时才听人讲到过这个词,但她并不是太了解。西方人很少会用到这个词。只有在孔子学院学习中国文化时他们才有机会了解“filial piety”的相关知识。这一点表明孝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词汇。在另一方面,西方人也与我们一样持有相同的观点。我们一致认为年轻人应当照顾父母和关心父母。然而,在他们看来,并不需要一直与父母呆在一起。父母也应有自己的私生活与自由。
每谈起西方文化,人们能想到的就有自由和平等。《独立宣言》中这样记载,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笔者认为平等是西方人的信仰中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贫富和年龄差距,他们有相同的权利,可以做同样的事情。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投票权和表达权。西方人有着很强烈的个体意识。
3中西方孝文化对比
首先,西方文明发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带。西方海洋文明中重视商业和贸易。现代社会里,西方社会的家庭模式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这种家庭模式中,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和孩子。工业化与城镇化产生许多专业和新的工作,也带来许多变化。父母需要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些变化,随时做好为新工作而转移的准备。因此,家庭也就会变得的越来越小。老年人倾向于住在福利院里,或者单独呆在家里。有很多原因可以说明这一点。首先,他们的孩子必须得工作,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其次,西方社会里老年人更希望自己尽可能的独立,他们并为此感到骄傲。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老年人也需要私人空间和自由,他们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然而,在中国,家庭规模要比西方的大多了,因为我们提倡集体主义。中国的家庭模式主要是大家庭(extended family)。家庭成员包括爷爷奶奶、父母、叔叔阿姨,堂兄妹等。一家人都住在一起,家庭首长(通常是父亲)为家庭成员做出重大决定,他有很大的威望。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尊重他,并服从和孝敬他。
总的来说,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自由与独立;西方人也更喜欢这种模式,年轻一代很少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呢?他们通常在过节的时候,为父母送一张卡片或者给一些钱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关心。
在电影《推手》中,晓生为尽孝道,将父母接到美国一起居住。而晓生的美国媳妇则不希望晓生的父亲搬过来一起居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她认为晓生的父亲侵占了她的私人空间,导致她无法正常工作。在电影的最后结尾处,晓生的父亲由于与其美国儿媳妇有很多矛盾,便离开了家,单独住在外面。美国儿媳妇玛莎认为当和晓生的父亲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时,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因为在她的眼中,晓生的父亲一直在家里制造噪音。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他们两人无法交流。玛莎坚定地认为老人就应该住在养老院里。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则认为养儿防老,孩子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电影中,晓生来自中国,居住在美国。在面对父亲与妻子的矛盾时,他处于两难的困境中。他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自己的父亲搬来一起住,让父亲可以开心;而妻子玛莎不能理解这一点。
电影中展示的冲突也反映了中美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喜欢团聚,喜欢生活在大家庭中;而西方人则认为自己国家有完善的福利制度,老年人应该呆在养老院里生活。在西方社会,一旦年过18岁,孩子就应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离开家庭。一旦年轻人找到工作,就应该经济独立。年轻人结婚以后,除非经济困难,否则也是离开父母,独自居住。如果孩子成年以后依然住在家里,那他们很可能要给父母支付租金了。外出吃饭时,与父母实行AA制也是很常见的。
还有一点就是,在中国文化里,晚辈不可直呼父母的名字,否则会被视为没有礼貌。而在西方人眼中,无论年长与否,人人生而平等,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
4中西方孝文化差异的原因
首先,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与其相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这是两种文化最大的区别,也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西方文化提倡平等与自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比如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有很多标签,他可以是儿子,丈夫,父亲,学生或者是老师,但最重要的一点,他是他自己。他代表着的是自己,并为自己而活着。西方人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化发源于农耕文明,人们喜欢住在一起,而且不会轻易改变住所。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了,父母也不会要求孩子离开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孔子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其次,在我们社会中,我们重视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利益应与集体利益相一致,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的话,他是要受到人们的谴责的。有很多谚语都反映出了中国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态度,比如:“两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相反,西方人坚信个人主义,一些西方电影就表达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比如:蜘蛛侠,超人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是英雄。普通人崇拜他们,并试图效仿他们。荣誉是属于英雄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西方人个人主义信条会使他们看中独立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中国人会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西方有不同的信仰。圣经中对“孝”有记载。Abraham和Isaac的关系可以反映这一点。Abraham为了表明自己对上帝的忠诚,便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儿子Isaac作为祭品,供奉给上帝。上
帝的使者在最后紧要关头阻止了Abraham,并对他说:“现在,我知道你害怕上帝了”。有学者称Abraham实际上从没真正打算牺牲自己的儿子,他坚信上帝只是在考验他,不会真正让他这样做的。西方人有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而大部分中国人是无神论者,我们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我们崇拜与尊奉自己的祖先。
5中西方孝文化的评估
中国的孝文化能够促使社会团结。年轻一代能够赶到后道父母给予他们的无条件的爱与关怀;反过来,他们也会善待自己的父母,尊重、关心和爱护自己的父母。父母与孩子关系融洽就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孝文化有利于塑造正直,善良的性格特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直忠诚的人不仅会善待自己的父母,他们也会善待其他老人。入则孝,出则悌。
然而,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中国的孝文化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大家庭里,家庭首长往往有很大的权力,他有权决定自己孩子的婚姻。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也限制了孩子们的选择。孔子提倡年轻人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要践行孝。这会给年轻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的行为必须得遵从父母的要求。这也会限制他们的发展潜力。
6结语
中国的孝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西方孝文化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笔者认为我们应以中庸原则来看待中西方孝文化。正如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文明也是多姿多彩的。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是十分有必要的。找出差异,尊重差异,并接受差异。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很可能就是尊重父母的同时要指出父母并不总是权威的,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而西方社会中,老人在养老院或许会感到孤独,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继愈. 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N]. 人民日报,2004-02-23
[2]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13
[3]王翠.孝文化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建构[J]. 孔子研究,2013(6):96-101
[4]肖群忠. 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6
[5]杨敬伟和常健.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作者简介:韩富淑,(1997年5月—),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2015级本科生在读。
论文作者:韩富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父母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论文; 西方人论文; 家庭论文; 中国论文; 《知识-力量》2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