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构筑自然哲学体系论文_张雷

题要:

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著作,它奠定了现代物理理论基石,随着时间变化,人们对于事物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随之而来的一些基础问题慢慢凸显,这就迫切的需要有一整套新的理论的出现,来弥补和矫正基础理论的缺失,本文旨在解决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重新构筑自然哲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万有引力 万物受压 惯性 浮力 温速定律 质空定律 时空 相对论

第一章 综述

300年前艾萨克·牛顿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认为万物不受力的情况下永远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万有引力认为万物互相吸引而改变了直线运动状态,最终形成了圆周运动。这两条定律的结合,人类历史第一次宏观解读了万物运行状态,且用基本规律首次统一了人类的运动观。

惯性定律为力学第一定律,这条定律是规定宇宙基本力的,所以排行第一。在经典力学中,惯性定律至关重要,但是惯性定律并没有解释事物为何去运动,事物的第一推动力来自哪里,从西方人的思维看,事物运动来历不明,会把第一推动力的任务交给上帝。

大爆炸理论诞生后,大爆炸的冲击力掩盖了这一缺陷,我们观察宇宙,所有的星体都在运动,就不难把第一推动力的任务交给大爆炸理论;在上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它的冲击力震荡之下,所有的事物被大爆炸推动,这种运动从百亿年之前而来,到今天没有停止,而且这种运动会永远持续下去。

大爆炸理论隐形的替代了上帝,赋予万物以动力。大爆炸可以视为无神论。惯性定律在有神论的上帝第一推动力和无神论的大爆炸理论里左右逢源,惯性定律和这两种世界起源学说,不仅毫无违和之感,反而可以在这两种理论里游刃有余。

惯性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天体周而复始,不知疲倦的永远运行。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典力学的影响力毋庸置疑。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牛顿力学可以解释在绝对空间里事物做绝对运动,可是在相对空间中,事物的运动速度、时空等问题受到挑战,由此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相对论的诞生让人们加深了在速度、时空等方面的认识。

宇宙是个复杂的事物,运动参照难以选择;在只能互为参照的空间里,以人类的视野,难以区分究竟哪个事物在运动。其实究竟谁在运动,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放一放,随着视野开阔,是可以有个确定的答案的。但是相对论等不及人类视野更加开阔,就匆忙下结论说,一切运动是相对的。

从此以后,人们意识中始终有一种相对的运动观挥之不去,宇宙的本质反而抛之脑后;这种理论的普及,把事实明白的运动解释的不清不楚。比如一辆车静止,一辆车运动,两辆车碰撞在一起,按照相对论运动观,它们是互撞的,它们没有无辜的。

显而易见,我们需要更多正直的人们去较真,我没有撞就是没有撞,理论再高深,也改变不了停止的车是无辜的这一根本道理。把这个道理放在太空里,一切星体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是多少速度就是多少速度;两个星体接近,甲星体速度是多少,乙星体速度是多少,合速度是多少,一目了然的东西,就不存在说不清的问题。人类运动观发展大致如此,一些基础问题的看法争议不少,很多问题没有统一起来。

第二章 重力加速度g

理论产生的问题,还是要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我们先要分析重力加速度g的问题。现在假设一颗不明星体向地球飞来,不明星体的初始速度为宇宙速度,这个星体会有五种可能。

第一是星体能量巨大,所以速度很快,这颗星体和地球高空某个点相切之后,依旧高速运行,而慢慢远离地球。

第二是星体能量不高,速度不快,和地球高空相切之后,能量太低而被地球俘获为卫星,这颗卫星会围绕地球旋转,直至撞击月球消失为止。

第三种情况是,能量过低,速度太慢,它向地球飞来,地球周边实际是有事物的,我们把围绕地球旋转的空间视为质点,质点在地球高空,会按照一定宇宙速度高速运行,一个慢速的星体会被地球周边的高速运行的质点排挤,肉眼看起来这个星体会被地球弹开,而进不了地球“引力”范围。这种星体哪怕正面撞击地球,依旧会被地球排挤到太空中去。

第四种是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的,它的能量一般大,它能进入地球范围,却不如第一种能量强而摆脱地球;地球希望捕获它让它旋转,可它的速度又比较快,这种星体高速围绕地球几周之后会突破大气层而进入地球。

第五种是速度又快,方向又正,这种星体直接撞击地球。它撞击地球的过程,先是宇宙速度,进入地球范围;紧接着进入大气层,和大气产生激烈摩擦,最终落在了地面上。

它的速度变化,一开始就按40千米每秒计算吧,由于地球公转速度达30千米每秒,那么此不明星体至少会以10千米每秒的速度撞击地球。到了大气层摩阻力会让它减速,越减越慢,我们能观察到火球闪过,其实已经降速了不少了。

如果星体速度是叠加的,星体会在高空加速,速度越来越块而轰击地球;我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即使有加速度,流星似乎依旧在减速,速度并没有达到10千米每秒,那种速度仅仅超高音速而已。

按照现有重力加速度理论,每秒加速9.8米,只要时间足够长,星体落地速度依旧惊人。然而观测结果和理论严重不符。那么我们不难得到一个结论,g(重力加速度)实际是从10千米每秒往0.0098千米每秒转变的,太空中撞击地球的星体,速度会越来越慢,即使撞击到地球了,已经减速不少了。

按照万有引力理解,g应该越是离地面越近越是大,然而事实情况恰恰与之相反,海拔越高,g越大,到了太空中g值达几十千米每秒。在现实生活中,比如登山,会发现越是到山顶,g值越高,导致运动员自重增加而越来越消耗体力。

我们经常走进思维误区是失重现象,所谓失重,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的确没有力量的干扰了,可以视为失重;第二种是力量平衡了,也可以视为失重。通常人们解释,按照万有引力,飞船在太空中失重了,可以视为“引力”很小,低至感觉不到了,所以失重了。

然而,人们忽视了另一种情况,就是飞船到了一定高度,力的平衡让万物有了失重感。这时候万物上下左右都可以以30千米每秒的速度飞行,它往地心是这个速度,它远离地球也是这个速度。它向地心飞行,只有接近大气层,才会感到有一股阻力,这股阻力从球心向上的,阻止事物坠落,然而飞船依旧按30千米每秒的初始速度缓慢减速,直至最终坠落地面。坠落地面会让人们感觉到有一股从地心生出的“吸引力”,吸引他下坠;然而事实情况是,他受到一股来自宇宙深处的推动力,把他按30千米每秒的速度推向地球,突破重重阻碍,最终速度会降低为0.0098千米每秒,他整个下坠过程是减速的。换而言之说,那种"引力"自始至终都有,实际是推力,推了万物靠近地心;地心用斥力排斥万物降速,最终万物不情愿的,被压力压在了地球上了而已。

第三章 构筑万物受压系统

重力加速度g的性质改变,意味着物理基础理论面临重大改革,g的精确数据采集是全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目前可以根据所知道的知识示意出g的分布图:

图一

如图一,小圆为地球,按照不同区域g值变化如下:

区域1,g=0~0.0098千米每秒;

区域2,g=0.0098~0.03千米每秒;

区域3,g=0.03~0.5千米每秒;

区域4,g=0.5-2千米每秒;

区域5,g=2~8千米每秒;

区域6,g=8~20千米每秒;

区域7,g=20~50千米每秒;

区域8,g大于50千米每秒。

如图二,总体看来,地球旋转角动力也分几个区域,最外层速度最大,最内层速度为0。

区域7处速度最大,如果速度再大,就会进入区域8,这种速度或许会飞出地球影响力范围。

总体看来,地球好比液体中的粘性物质,物质受到液体的推动,最外层最易受到液体的推动力,越是靠内,旋转的速度越是慢。这种“粘结力”可以视作固定铰接,随着铰接力的增加,而让事物的活动范围越来越是受限。

区域7角动力运动,会层层传递给区域6,区域6角动力再层层传递给区域5,到了区域2和区域3,事物几乎感觉不到角动力。

我们把建筑物基础埋于地下,事物则纹丝不动。其实我们人类在空气中,好比建筑物在泥土中,左右的事物固定住我们,而让我们左右不得。哪怕在悬浮状态,实质也犹如建筑物埋于土中,是左右不得的。因此我们观察到低空飞行得事物,如果悬浮在空中,它几乎没有角动力,不会因为地球自转,而让它产生位移。

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会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一定高度,事物悬浮,不用运动即可到达地球的背面。只有到达一定高度,才需考虑地球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的问题。

在图三中,同样在地球影响力范围之内,A和B受力条件不一样的,A受到推力,它会顺着推动力前行,阻力基本为0。而B虽然也是悬浮,受到的推动力很小,阻力很大。

在人们眼中,B好像生了根。A好像长了翅膀。A和B最大的区别在于,越是靠近地球表面,质点和质点互相铰接的效果越是明显。

我们通常认为区域3是空气,是空无的,除了空气阻力,其余力量可以不计;实际情况是,区域3和大地一样的,坚实而不可动摇的,一切事物在这些区域,悬浮情况下,也是动弹不得的。

事物只有通过层层壁垒,爬行到更高区域,才能驾驭宇宙力量,借力而行。爬的越高,速度则越快。最终速度能达到几十千米每秒。

以A为例,爬行到区域7这个高度,速度会自然的匹配到几十千米每秒的速度;事物上下左右同时受到宇宙压力,而让事物无论往哪个方向移动,都会达到极高速度。

因此,在区域7首先要考虑的是事物运动方向,方向掌握好了,自然能成圆周运动;倘若速度又高,方向又不掌握,那么飞出地球就成了必然。方向不用盯着,只要速度在限定范围,宇宙压力会把事物压在轨道上,而让事物自然而然的圆周运动。

高速运行的事物是要摆脱地球的;上下左右的宇宙压力会把事物推向地球;事物既要运

动,又无法摆脱地球,于是形成了圆周运动。

第四章万有斥力和浮力

我们假设地球是一颗气体星球,在球心吹起一个氢气球,这颗氢气球会受浮力影响越飞越高。如果真的有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从地心引起的力,吸引万物而生。现在浮力也是从地心升起的力,排斥其它事物而生。通常理解,浮力如果大于引力,则事物上浮;如果浮力小于引力,则事物下沉。然而同在地心,同时出现一个向上的力,又出现一个向下的力,这种组合是不该出现的。

从气体星球模型引申至假设地球是个液体星球,再把液体星球推广至所有星体,我们发现有一个规律,既是万有斥力才是浮力的本源。一切星体的形成,是宇宙压力把物质压缩成一团;万有斥力让万物成离散状态。

物质自从诞生之时开始,就十分不友好,万物都是相斥的。距离越近斥力越是明显。一切星体,宇宙压力把它压成一团,然而斥力让物质离散成层次状态,一切星体都是这个原理。每一个原子都有分离的冲动,每一个粒子都希望独立于外。从粒子震动开始,物质就尝试分离了,只是力量不足,不足以分离。

这种斥力在星球上会以浮力的形态出现,在太空中斥力的存在让星体保持一定距离。地球和月球也是这个道理,宇宙压力把月球压向地球,地球和月球的斥力让二者保持距离,当然还要考虑离心力的问题,最终让星体保持力的平衡状态。这三种基本力的平衡为一切天体周而复始旋转的根本原因。

斥力随着距离越远它的影响越小。星体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调整平衡状态,当斥力大,就会让星体距离更远一些;斥力小就会被宇宙压力压迫的两个星体距离近一些,于是总体的看星体的运行轨道呈椭圆。由于离心力和运动速度关系密切,速度越大,离心力越大,曲率也就越大。

星球周边的大气层和突破大气层的空间,事物在大气层横向运动速度有限,然而突破大气层之后的空间实际都是高速运行的质点组成,这些质点通过一般手段无法观察,可以把这些质点视为暗物质,卫星就这种空间之内,卫星被暗物质带动而高速运行。物质在大气层内的斥力体现为浮力,物质通过大气层则离心力的影响就十分明显了,于是卫星也是“浮力”的作用而漂浮在星体上空,归根到底浮力就是斥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太阳系八大行星和行星带的一切星体都可视为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本源却是物质的斥力。

第五章 g和摩阻力

在第二章中讨论了g的本质,g是事物起初由宇宙速度转变为低空速度的一组函数,这个速度由宇宙而来,符合某种规律而渐变为0.0098千米每秒。事物降速,难免会和大气摩阻力产生联系。

通常人们认为,事物降速了,是摩阻力一点点的让事物速度变慢。然而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我们做实验时候采用真空管,来测定事物的落地速度,在地球上,事物的落地速度一般为0.0098千米每秒,这种速度和摩阻力无关。跳伞运动员可能感触更深,降落伞不会因为高空拉开而让速度变慢,和低空拉开降落伞的效果是一样的,落地的瞬间速度几乎一致。落地速度和距离没有关系,因此有人试图低空跳伞,只要接触地面之前拉开伞可活。

在加速度理论里,通常人们认为坠落的物品速度越来越快,这一整套理论都存在问题。g在地球上对应的高度就有对应的速度,而且速度越来越慢,不是重力加速度,而是宇宙压力减速度。我们观察在太空里的星体也是如此,一切事物宇宙会根据事物某些性质,会自然匹配它一定的速度。那么自然界里有一个重大的原理,一直没有被发现,既是温度和速度的关系:不同材质的事物单位体积情况下,瞬间吸纳能量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温度,温度直接对话宇宙,而产生了不同的速度,温度越高,速度越大,温度越低,速度越慢。

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和开普勒行星运行规律互相补充,毫无违和之处。

1. 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为何如此?行星物质不均衡,速度不一样,吸热能力的差别导致行星公转速度时快时慢,

行星的轨道在宇宙压力、物质的斥力和一定速度的离心力的调整的过程中呈椭圆状。

2. 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暂时把温度和速度的关系称为温速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简直就是温速定律的说明书。行星在相等时间内,在1区行走的距离为A,在2区行走的距离为B,在3区,行走的距离为C。相等的时间,距离A大于距离B,距离B大于距离C。在1区行星行走的速度更快。三个区域,行星虽然时快时慢,但是面积的含义是动量,它们的值是相等的。

太空中一切运动的天体,都和温度和速度的规律有着莫大关系,人类预想在太空中犹如在地面上掌控自如,就必须对这个规律有着超深刻的认识。星球和星球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深刻理解温度和速度的关系,人造航天器就会面临重大改革,新的航天器会按照人类意愿,达到惊人的速度。也可以利用好这个规律来减速,我们目前登月都很困难,其原因在于,宇宙中有一个重大规律其原因没有被深刻挖掘出来,这个规律一旦被完全掌握,任何星球,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个停机场而已。

第六章 空间

g在前面已经讲到本质问题了,但是这种本质还有更本质的东西。上一章谈到了温速定律,讲述事物如何去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为何如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深谈空间的本质。

通常空间很好理解,有了长宽高,就有了空间。可是再细致的思考,似乎不仅仅是那么回事。比如,我们抬头看,眼见空间很大;现在要求往地下看,有空间么?一般要思考后认为,大地也是空间,大地就存放在空间之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星体都在运动,运动之于空间,每一秒事物所在的空间的坐标都改变了。我们假设宇宙中有一空间原点,星体运动,它的体积和影响力并没有改变,但是坐标已经变了很多了。星体运动中并没有带动空间去运动,而是一切星体都在空间内运动。事物就在空间之内,事物可以从空间这里跑到空间那里,却不能带了空间跑的。空间一成不变,永远在那里。因此只能说空间被占用了,不能说空间被消灭了。好比大地,占用了空间,空间和大地重合,空间并没有被消灭一分一毫。物体在空间之内,物体移动,这边释放空间,那边又在占用空间;物质这种密实的东西都无法左右空间,物质之外的事物,比如物质的吸引力、磁场更不能左右空间。一般人们所谓“空间观念”,是假定地球原点不变的情况下的空间;而实际是太阳带了地球运动,银河系带了太阳运动,地球在空间内不断的运动,宇宙空间真实原点远远找不到。

空间的绝对原点找不到,并非说空间就失去了意义,而是说空间没有原点才是空间的意义。空间没有原点的另一重含义是,空间无边无际;万物都在空间之内,宇宙也在空间之内;宇宙之外,是没有物质的空间。

没有物质的空间把它叫做虚空,虚空因为没有物质,就没有能量,就一无所有的无限拓展。这种空间不仅是在大脑里呈现的,也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作为物质的我们,目前无法去这种空间观看;这种空间一无所有,能量为零;物质在这种空间中举步维艰,那种感觉好像铜墙铁壁。这里情况有点超乎想象,一无所有却铜墙铁壁,是为什么?是因为,物质运行必须有能量。虚空会吸收能量让事物丧失运动的能力。空间无处不在,一切事物存在于空间之内。一般空间,物质都能进入,特殊空间物质则无能为力。我们做几个假设:

一、如果有一种生灵,是电子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电子人。他会在金属里会四处游走,金属无论多么密实,它都会在里面空空如也,想去哪里去那里,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这种电子人只能在金属里生存,很难进入物质人类适宜的大气里去,即使他来到大气里,也会处处受阻。

 二、假如光能组成生命,这种人叫做光子人。光子人会在大气、玻璃、和一些宝石中自由穿梭,那么它的空间就是大气、宝石和玻璃,它碰到镜子和其他一些遮挡物却会举步维艰。

三、比如电容,人来看来显然没有空间,然而这种容器却是电能的空间,大气里,电能生存很艰难,大气则不是电容的空间。

人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认为那种虚空的叫做空间的东西,其实质是物质能够克服的事物,空间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人类的触觉认为它一无所有。空间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在空间之内。空间不是任何事物制造出来的,而是天然存在的。任何物理手段改变不了空间的一丝一毫。事物可以放入空间之内,空间没有改变的;事物可以从空间取出,空间依旧没有改变的。在空间里放个炮仗,对空间来说,仅仅是某个坐标曾经放过炮仗,空间依旧一丝一毫不受影响。空间不是炸出来的,也不可能受压缩而改变,空间是恒量的东西。

第七章 以太的归来

以太这种说法在相对论盛行之后,就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本来以太这种说法就颇有争议,各种学说对以太充满了各种猜测,在各种场理论成熟之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思考原因,很大程度在于相对论对于空间的理论的干扰,如果空间可以制造和消灭,空间则蜕变为以太,以太则无事可干,最终在物理概念中消失了。

我们在一些观点中提到,空间是真理存在的,不受任何事物的干扰,空间只可参与各种学问的量化计算,但是任何计算不能改变空间的属性。空间不可能压缩,也不会扩大,它永永远远的矗立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里。

一切事物、一切变化都在空间里运行,无论多么可怕的爆炸,无论多么抽象的负真空,都无法影响到空间的一分一毫。事物变大了,是事物的影响力变大了,事物缩小了,是事物的影响力缩小了,无论任何变化,不关空间一丝一毫的。

我们认识了空间,才能进一步讨论什么是物体的影响力。我们就是物体,我们和我们周边的一切物体都对于宇宙有着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半径究竟有多大,这是未知的,但是这种和空间重合的范围是存在的,是可以成为物理变量的,因为影响力的变化而变化,固然可以制造和消灭。这种影响力随着物质而移动而移动,这种伴随物质移动的空间可以叫做以太。

宇宙有多大,是看宇宙的影响力有多大,空间无穷无尽,宇宙则有边际。太阳的以太有多大?这个半径包含八大行星,超过柯伊伯带,到达奥尔特星云。我们每个人也有以太,半径多大未知,但是一定是存在的。

物理学领域,必须让以太观念回归,如果空间和物质中间不增加一个新的概念,必然会得到空间变大和变小的荒唐结论,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且有违逻辑。只有把空间、物质、影响力范围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完整的描述宇宙的空间观念。

空气能被压缩,空间不能被压缩;以太以外施力,在以太边缘就有影响了,但是某些力只对物质本身是有效的;某些力对于以太就是有效的。比如太阳系的运行,在太阳系的以太的球体的边缘,就有强大推动力推动太阳系运行。地球也是如此,地球不是无缘无故的运动,而是地球的以太受到了推力,这种推力传导给物质地球,而促使地球运动。

物质和以太好比带气泡飞行的虫子。物质有能量,必然制造以太;有了以太,物质所接触的空间就不能算是虚空。物质没有能量,会让以太为零,直接接触的面则是虚空。在宇宙之边,或者宇宙之外,虚空和物质直接接触,虚空和物质的能量差好比磁场,把物质紧紧锁住,让物质动弹不得。物质有了能量才能运动,从物质的感受来说,好像没了空间;不是没了空间,而是没有本事去运动而已,只要有能量,空间多得是。

作为物质的人们,总是试图寻找宇宙之边;带了气泡飞行的虫子,虫子能摸到边么?“边”通常是物质之边,不是以太球之边。各种星云,各种天体组成了挤挤挨挨的以太球体,充满了宇宙。宇宙是个实体,没有一丝罅隙;然而物质能够在以太中自由穿行。事物能够通行,人类直观的视为“有空间”。其实质是,空间是一个事物,影响力范围(以太)是另一个事物,不可混为一谈。

万事万物都是事物,我们也是事物。每个事物都有影响力范围,一只动物,它有影响力范围;太阳有影响力范围;银河系有影响力范围,宇宙有影响力范围。宇宙的影响力范围对于物质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范围,就是通俗的宇宙之边;我们观察到盘状星系,脑中应有通过黄道的以太球体概念。在物理体系里,这种范围,或许用“以太”来表达更加贴切。

区别在于,以往人们研究以太侧重于研究以太是何种物质;完全不必如此,物质影响力范围才是以太的重要属性,它的“空间”感无法替代。固然物理缺项“以太”要重新回来。人们要重新树立空间、物质、物质影响力范围(以太)三位一体空间观。只有三位一体空间观建立,空间的概念才能基本形成。否则空间理论寸步难行。什么扭曲空间、扁平地球等错误理论层出不穷。

第八章 时间

 时间分为以下几种:

 一、亘古时间,简称亘时。这套时间系统的含义是,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远在没有形成宇宙之前,这种时间就已经存在了;即使宇宙不存在了,时间系统依旧均匀且有效。在宇宙没有诞生之前,亘时既由来已久;宇宙灭亡之后,亘时会拓展至永远。在时间轴里,对于人类来说,只有宇宙诞生和宇宙灭亡的时间区间才是有意义的;其余的无限时间人类不可操控,不可计量,永永远远的黑暗和虚空被视为无意义的时间段。

 二、宇宙时间,简称宇时。宇时特指亘时某个区间段,从虚空中出现第一个物质开始(宇宙诞生)直到最后一个物质物质灭亡(宇宙死亡)而结束的时间。宇时对于物质来说具备非凡意义。宇时和亘时同时具备均匀流逝的特性,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能实在的体现宇宙年龄的时间。所谓宇宙年龄,特指从第一个物质出现,直至最后一个物质消亡所消耗的时间。

 三、平常时间,简称平时。无论任何学说,无论时间快慢,无论时间倒流或者停止,能改变平时,更改不了亘时和宇时。比如时光倒流学说,时光再怎么倒流,不能倒流至宇宙没有诞生。平时系统里,不阻止人们放飞梦想的翅膀,但是设想被限定在物质范围之内。平时系统里,时间的含义是物质运动的烈度。一种观点认为:假如物质的能量极低,物质不再运动,被视为时间停止。相对论里认为,物质运动烈度极大,也被视为时间停止。显然这两种观点会水火不容;但是都不会否认时间和运动烈度有关。

 四、纪元时间,通常按照耶稣诞生日计算,向前就是公元前,向后就是公元。

 五、相对时间,生命对于时间的感受不尽相同,每一种物质衡量时间也不尽相同。很多微生物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就是它的一生,你让它等你半个小时,也许就让它等了半辈子。也有半衰很快的元素,短短几天衰变就结束了。人感受时间是人的感觉;不同的生命是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物质感受时间也是不同的。人根据自己制定的时间速度,来衡量一切事物的时间流逝速度。

 这五种时间相互联系,一般情况下人们感觉不到有什么不同,于是笼统的称为“时间”。但是在哲学和物理领域,这五种时间需要明确定义,这是五种不同的内涵,其目的在于更易于区分和细化。

 比如你正在谈时间无始无终,明显的这种观点就是亘时系统,有个人说,宇宙开始就是时间开始。如果不明确定义亘时和宇时,两人就会争吵起来。再比如说,相对论的时光倒流。宇宙时间均匀流逝,不会受到他们干扰的。钟慢尺缩无论对错,他们时光流逝的再快,不能倒推至宇宙没有诞生,宇宙都没有,谈什么?

由于存在亘古时间和宇宙时间,固然时间天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时间的流逝速度是生命制定的,固然时间在计量上有意识的因素。即使没有生命,单纯仅仅是物质,时间也是有速度的;物质会根据自己的寿命,来确定时间的速度。

物质从出生即开始半衰,一直到死亡;能量越高,半衰越快;因此时间会随着温度增加而变快;温度低了,物质半衰慢,固然时间也变慢了。我们假定一个放射元素,在几万度高温炙烤下,它用人类的一个小时半衰结束而衰变为其他元素;同时又用人类的平时在常温下,元素生存了一万年也衰变为其他元素。同样的元素,由于温度不同,“寿命”不尽相同;其实对于元素来说,半衰的完整过程就是它的寿命。同样是一生,高温下元素的时间就流逝的更快。

对于人来说,最高温度五十度能生存就了不起了;最低温度零下五十度如果没学会冬眠一定该死亡了。高温下,时间的速度比低温的时间速度要快,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种影响微乎其微。所以温度对于时间的快慢的影响,对人类基本无效。

在平时系统里,有一种特殊时间形式,就是时间停止。人类利用速冻技术,可以把生命冻住,对于人和生命来说,这种情况就是时间停止;人和其他生命解冻,时间就重新开始了。时间停止的长短,停止一天和停止十年的效果一样,好比睡了一觉醒来而已。

通常观点认为,物质的温度要达到绝对零度,物质则停止一切运动,这种状态可以视为物质的时间停止。地球经历过若干次冰河时期,因此可能地球也时间停止过多次,停止的时间或许一亿年,或许数亿年,地球年龄是个谜。

第九章速度的本源

 前面我们提到温度和速度的关系,太空中运行的事物,温度越高速度越大。为何如此?我们把空间和以太的关系理顺了,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物质在空间中运动,并没有改变空间一丝一毫;物质的影响力范围(以太)同物质一起,如影随形。物质能够克服以太,所以物质能在以太中穿行。宇宙的大小实际是宇宙的以太大小。磁场不是以太,以太相比磁场要更加均匀,磁场递减很快,以太性质几乎不变。

 如图五示意,黑点为物质核心,圆表示以太球范围。宇宙压力P实际作用在以太球上,以太球内,每一个点可以视为质点,宇宙反向压力-P和P为一组平衡力,一旦不平衡,就会推动以太球运动。压力是作用在“虚无”的以太球边缘的。物质温度越高,以太球的半径越大,于是宇宙压力面就越大,而导致物质温度越高,速度越大。

 物质的温度,和物质瞬间吸纳能量大小有关,和物质质量有关,和物质的热容也有关。热容越小,瞬间高温越是容易,如果能够保持足够温度,就能持续的维持以太球的体积,以太球的体积越大,受到的宇宙压力面越大,而让事物匀速且高速的运行。一旦温度变化,事物速度就会变化。

 这里提到一个重要的宇宙规律,既是物质质量越大,温度越高产生的影响力范围(以太)越大。以太受到宇宙压力的作用,以太球越大则压力面越大,最终导致事物速度越大。事物运动则降温,当物质恒温之时,也是匀速运动形成之时。这个规律暂时定义为质量和空间的关系,简称质空定律。质空定律和温速定律相辅相成,事物速度快是因为温度高;因为温度高所以以太球更大,受到的宇宙压力面更大,所以推动一切事物运行。

 找到万物运动的根源,就可以质疑惯性定律了。事物不是莫名其妙的运动,宇宙第一运动力不是上帝推动的,而是物质自身属性导致的。惯性定律认为,事物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永远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应当调整为事物温度越高速度越大,温度越低则速度越小,只要温度变化,速度就会变化。

 惯性定律通常认为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我们深刻认识到运动本质之后,就能理解万物的这种固有属性实际是可以掌握的。在常温中,由于事物和大气接触面达到一种平衡,而让事物吸热能力和散热能力基本均衡,固然温度的变化带来速度变化难以觉察。在常温下,热容越大,惯性越大。水的热容最大,所以惯性最大;铅的热容最小,所以惯性也小。拉运货物,水的惯性大所以拉运会更困难。我们扔铅块和铁块,会发现铁块会滚很远,而铅块惯性能力非常低,它滚不远。原因何在?是温度导致的,温度又和热容息息相关,速度导致瞬间放热而让铅块急速降温,于是它更易于停止运动。热容是惯性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如果给运动的事物持续升温,铅只要温度能够得到保障,会更易于高速。

 

第十章重构自然哲学体系

 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第一次统一了自然哲学体系,随着万有引力的倒塌,经典力学的基础崩溃,一系列物理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在这种大环境下,一次深刻的改革已经轰轰烈烈中开始了,很多人还意识不山呼海啸即将到来。

 这一次运动,纲领性文件已经成型,系统化、逻辑化内涵正在形成之中。这是一个伟大的年代,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这段时间的意义,只有过去百年之后,才能认识到今天的伟大。

 今天一砖一瓦,多么平凡而乏味,但是我眼见一栋更高的大厦即将拔地而起而冲向云霄。十分有幸能成为此次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历史会因为我们平凡的劳作而记住我们,让我们不再平凡。

 这一次改革,历史会定性为第二次自然哲学体系大一统战争,这一次自然哲学的重建,会让人类从近似真理走向绝对真理。这次改革,人类实现了初步的认识自然、到彻底的驾驭自然,人类的能力,能与不能将重新估值。

 物理是道的语言,是神的寓言,驾驭了物理,则认识了真理。真理不为某个学说买单,一些学说为真理而去。真理有基础,事实就是基础;人类可以遨游太空,真实就是真理之石。

论文作者:张雷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  ;  ;  ;  ;  ;  ;  ;  

重新构筑自然哲学体系论文_张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