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支出分类体系与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结合_绩效评价论文

论政府支出分类体系与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结合_绩效评价论文

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结合形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支出论文,评价体系论文,预算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科学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工作重点。其中,建立科学的政府支出分类体系是从全面、准确反映政府支出范围和资金流向的角度出发,统一分类标准,明确体系层次,规范科目设置,为预算绩效的分析、比较、评价创造有利的基础;而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从强化政府产出绩效的角度出发,在政府支出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补充了必要的战略信息、成本信息、业务表现(业绩)信息,增强了财政资金投入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在较为成型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基础上,研究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关系,整合两者的作用,设计两者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从而整体协调地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门分类科目和部门绩效目标的结合

(一)政府支出分类体系中的部门分类科目。政府支出的部门分类是按照政府机构和预算管理级次对部门进行分类,并相应设置预算支出科目编码。各部门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军队(含武警)、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等顺序分类。进行部门分类,一方面明确了资金管理责任者,有利于建立管理责任者的财政资金支出效益负责制,提高为民理财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部门分类科目列示和部门发展规划制定都是以“部门”为依托,有利于资源分配格局和部门发展规划的衔接对应,使财政支出成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计划的财力保证。

(二)与部门分类配套设置对应于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绩效目标。一是部门发展规划制定必须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二是确定部门绩效目标。部门绩效目标是部门发展规划的进一步具体化,将总括性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一系列现实的绩效纲目和工作重点顺序,包括总体目标、优先领域,关键绩效指标三大部分。总体目标是指根据部门发展规划中的战略要点对应确立的产出目标,代表本部门工作的主要绩效。优先领域是指为实现总体目标确定的重点支出领域。关键绩效指标主要来自于对总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用来描述实现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和预期的综合绩效水平,这种描述是整体性的、粗线条的。三是与部门分类配套设置“部门绩效目标”。每个部门科目下都有本年度的绩效目标说明,由部门预算科目的范围和级次安排来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家财政支持的范围和重点。

(三)进一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中的国家发展战略分析报告制度。为了更全面、科学地阐明部门绩效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为部门分类科目和部门绩效目标在更高层次的有效结合打下坚实基础,应进一步建立专门的分析报告制度,并且作为预算绩效评价中的一项长期制度固定下来,促使国家发展战略在预算分配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战略分析报告中,各部门应详细说明部门预算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计划总目标、预算内容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关系,建立国家战略计划——部门预算目标——资金供给的因果链,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实施资源分配决策和预算控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与目的性。

功能分类科目与项目计划的结合

(一)政府支出分类体系中的功能分类科目。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是按政府活动的不同职能列示支出项目,具体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文化体育及宗教、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镇社区与住房、经济事务、未划分的财政支出等类别,并根据政府活动的次级职能进行多层次细分,对应到款、项等。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统一以功能为标准,将相同的功能支出集中在同一科目中反映,一方面,充分、直观地体现了财政支出的结构、用途,有利于评价政府履行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情况;另一方面,保证了成本核算对象的一致性。纯粹性,在对各个可能事项的成本计量与核算及绩效分析中,能够形成区分度较高的会计信息,有利于财政资源在各个项目、部门间的合理流动。

(二)与功能分类配套设置对应于绩效优先方案的“活动”和“项目”。一是确定绩效优先方案。实现每个预期目标,都有各种可能的方案和路径供选择,方案的最优选择应基于对所有待选方案的成本——绩效预测和分析。预测成本,即测算各待选方案所相应匹配的投入资源;预测绩效,即衡量各待选方案对相关关键绩效指标的实现程度。根据预测结果,综合比较所有诗选方案的成本与绩效,再通过成本排序或绩效排序,科学掌握各项目计划的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选择对资金供给量最有竞争力的优先方案。二是确定相应的项目计划。每个待选方案都对应着一揽子项目计划,与确定的优先方案相对应的项目计划就成为财政支出供给对象。三是在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下相应设置“活动”和“项目”。活动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不形成具体工程的项目,如所举行的学术会议、实施的研究课题等;项目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形成具体工程的项目,如所兴建的实验室、图书馆、重点研究基地等。这样,每一项抽象的部门职能对应着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计划和项目计划,并且这些活动和项目是通过成本——绩效分析、排序、择优严格确定的,描绘了通过最优路径实现部门职能的——系列工作任务和计划。

(三)进一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中的成本——绩效分析报告制度。为提高功能分类科目和项目计划结合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今后应进一步建立比较规范的、基于优先方案的成本——绩效分析报告制度,使每一项财政资金的使用都要通过预算决策评价,以成本——绩效分析报告的形式提出来。成本——绩效分析报告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在部门绩效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成本——绩效分析工具确定优先方案及具体项目,并详细说明具体项目在产出效益和成本核算方面的信息。

经济分类科目与业务表现(业绩)指标体系的结合

(一)政府支出分类体系中的经济分类科目。政府支出的经济分类是以经济性质为标准,将所有政府预算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和产权参股、债务本金偿还四类。经济分类扩大了政府预算支出分类的涵盖范围,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所有的业务活动。明确支出的经济性质,实际上是明确支出的投入情况和使用方式,有利于将各类预算支出充分细化到与业务表现相关的各个支出要素。

(二)在经济科目下设置业务表现(业绩)指标体系。将“活动”和“项目”按经济分类科目细编后,针对每一项具体的支出,确定一系列全面、可操作的业务表现(业绩)指标。业绩指标是对各项决策及相应日常业务的绩效说明,它以服务于支出运行监督和业务行为调控为出发点,包括数量、质量、时间期限方面的信息。其中,数量是指产出的总量或数目;质量是指产出在达到预期目标和满足公共需求方面的情况,一般从准确性、公众满意程度、完整性以及与服务标准的符合性等多方面衡量;时间期限是指产出在法律规定期限或其他约定标准内的提供情况。这样,每一项支出科目都有若干业绩指标相对应,也就是说,每一项支出的效果都可以用业务表现来衡量,充实了原来以现金形式体现的支出预算,成为约束资金使用情况的依据和保障。这种业务计划和支出计划双轨运行、互相监控的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财政管理,有效改善了预算支出运行和分配脱节甚至完全脱轨的问题。

(三)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业务表现衡量(业绩)指标体系。业务表现(业绩)指标和经济分类科目的结合,是用统一的绩效标准和科学的资金运筹来促进支出活动的效益最大化,为了提高两者结合运作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应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业绩指标体系,即针对经济科目下的每项支出,结合绩效目标,扩充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确立标准化的业绩指标体系,全面跟踪监控支出过程中的项目计划实施进程、具体业务行为表现及资金匹配情况。标准化的业绩指标体系有利于最终形成资金供给一产出与成果的因果链,为财政资金提供有益的分配平台和具体的使用向导,财政监督也不再局限于对预算额度的被动控制,而是结合一系列业绩指标对支出情况进行主动监控,保证预算支出严格按规定程序运行,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或进行预算调整。

上述政府支出分类科目和预算绩效评价内容有机结合的形式,把战略、环境、成本、绩效、业务表现、资源一并纳入预算支出管理,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整个政府预期支出的全貌:谁用了,用了多少,用的什么钱,如何用的,干了什么,效果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一目了然,将有利于政府部门在满足公共需求与资源使用运行方面寻找最佳结合点。并且,这种结合形式还为财政部门和其它部门以及公众的多方参与、持续沟通和动态协调提供了正式和有效的途径,使预算支出管理保持上下互动、左右协调,有利于政府支出管理工作走向自我优化和良性循环。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政府支出分类体系与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结合_绩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