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牡丹亭》背后的文学艺术造诣与文化传播价值——以许渊冲的英译文本为例论文_卢迪

探寻《牡丹亭》背后的文学艺术造诣与文化传播价值——以许渊冲的英译文本为例论文_卢迪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交往合作的频繁,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昆曲中最具影响力和艺术代表性的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经传出便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故事“至情至圣”的千古绝唱。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更是将其翻译为英文,将之更好的推向海外,《牡丹亭》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荟萃中实现了创新性的艺术升华和文化传播。

关键词:《牡丹亭》;许渊冲“三美论”;文学艺术价值;文化传播

1、引言

漫溯古今文化长河,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内在灵魂,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旗帜。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昆曲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作为昆曲中最具艺术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蜚声海内外,它在传颂真挚唯美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彰显着非凡的文化价值,孕育着深厚的艺术底蕴。而许渊冲的译本将《牡丹亭》推向了另一个文化创作的高度,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开辟了独树一帜的道路,让西方读者 感受到爱情故事背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因此,本文将从以传统昆曲《牡丹亭》为视角,以许渊冲的英文译本为突破点,探寻许渊冲英文译本别样的文化美学价值与译述造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解读。

2、许渊冲之翻译“三美”理论

作为“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获得者,许渊冲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忠实于原文,同时又极富美感,彰显着较高的美学价值,他的翻译“三美论”,可谓点亮文学翻译的一盏明灯。在他看来,诗歌翻译不仅应忠于原文,还应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此“三美”是许渊冲先生理论的核心之一,是其翻译思想的本体论的重要体现。“三美”的地位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次之,而形美是更次要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美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这样的译本才会更好的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传情达意。

3、《牡丹亭》传统文化解读与许渊冲译本赏析

3.1、《牡丹亭》传统文化解读

“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情深。”这首被传唱了数百年之久的《牡丹亭》,讲述了一段杜丽娘与柳梦梅百转千回、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可以说,《牡丹亭》的精妙绝伦之处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的巧妙婉转,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歌颂,更在于对封建伦理的大胆批判。杜丽娘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可谓挣脱了封建压迫的桎梏,逾越了一道看似不可跨越的封建阶级鸿沟。杜丽娘这个反传统反常规的“天然”人物的塑造,则是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漠视与淡然。身处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确实有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牢之中,程朱理学作为正统教化剥夺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权利,褒扬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看似是对爱情的肯定与歌颂,实则是对人性自由和情感价值的肯定与提倡。因此,《牡丹亭》打破了传统文化中封建桎梏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的价值追求与解放,这也是其艺术造诣的高深之处。

3.2、《牡丹亭》译本赏析与美学价值探究——以许渊冲英译文本为例

纵观当前文学翻译作品,关于《牡丹亭》的译本佳作很多,而许渊冲的译本在秉承其翻译“三美论”的基础上文体风格自成一家,更具文学美学价值。因此,本节将摘取部分《牡丹亭》中的经典唱词,探究许渊冲版本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造诣。

1)、意美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荼縻外烟丝醉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春香啊,牡丹虽好,

他春归怎占的先!

“The painted veranada with golden powder bright,

In misty waves mingle the threads of rain.

When spring has said farewell,

However fine the peony,How can she rank as queen coming to bloom!”

此段唱词前两句曲词营造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意境,后两句抒发杜丽娘内心失落的心悸。许渊冲先生在译文中省掉了“春香”这一意象,巧妙地将“怎占的先”译为“how can she rank as queen coming to bloom”。此句中的“queen”乃画龙点睛之词,巧妙地反衬了杜丽娘凄凉的境遇。

2)、音美

白日消磨肠断句,

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

Writing heart-breaking verse by day,

What of love can a lover say?

Sitting in my hall day and night,”

原曲的韵律非常规整,均大致押u这一种韵脚。许渊冲在翻译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非常巧妙地把原文中的音美最大程度地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使得他的译文整体上再现了原文中的音美要素。

3)、形美

我待要折,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儿问天,

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与题笺。

“I should have plucked a willow spring,

I should have plucked a willow spring,”

许渊冲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我待要折”、“我如今悔”处译为“I should have plucked a willow spring” ,基本上完全和原文的形式对应, 更好的再现了原文的形式之美。

4、《牡丹亭》译本的文学造诣与文化传播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级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它优美华丽的辞藻在展现着语言魅力的同时,亦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积淀。可以说,《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通过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翻译,为西方世界理解中国诗词之美打开了一扇大门。他的《牡丹亭》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的推动与传播作用,他让西方读者更好的认识了杜丽娘,把中国文化精粹推向世界。同时,许渊冲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创新和建树,更是把他推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顶峰地位。他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可以说是把译者主体性发挥到了极致。在全球化的今天,许渊冲的译作为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结语

在当今世界文化浪潮碰撞交织的大环境下,提高文化软实力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牡丹亭》向世人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艺术价值,而许渊冲的《牡丹亭》译本更是进一步将之弘扬传播,让我们感受两种语言转换间的精妙,感受文学翻译翻译的美学魅力与译述造诣。《牡丹亭》的英译更好的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升华。

参考文献

[1]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外语教学,2010(3):97.

[2]郭英德.牡丹亭[M].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4:282.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24.

[4]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1.

[5]汤显祖.牡丹亭(第二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汪榕培.牡丹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论文作者:卢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探寻《牡丹亭》背后的文学艺术造诣与文化传播价值——以许渊冲的英译文本为例论文_卢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