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让教育更有深意——秦安小曲论文_李云霞

传承经典,让教育更有深意——秦安小曲论文_李云霞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第二小学 741600

秦安,古称成纪,史载“羲里娲乡”地。秦安县有着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遗产,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大地湾文化的发祥地。我校秦安小曲就是在这片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中孕育诞生的。

一、寻根溯源,传承经典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等县境内古老的传统曲艺品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形成于16世纪时的明代中叶,历史悠久,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或为二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轮唱。唱腔属曲牌连缀体式,分为“大调”和“小调”,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穿字越调”“四六越调”“十里亭”“满江红”等40多个。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传统曲目除了相传由该曲种的首创者秦安人胡缵宗采用“四六越调”所做的《玉腕托帕》,还有清代嘉庆年间秦安人张思诚所作之《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以及民国以来广泛传唱的《伯牙抚琴》《王祥卧冰》《状元祭塔》《百宝箱》等等。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民间文化,是秦安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所有秦安人共同的文化之根。如何留住、传承这些文化之根,是我校非遗传承工作应把握的核心。我校主要传承秦安小曲文化遗产,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之旅,引导我校学子追寻家乡的文化之根,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激扬学生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感。

二、传承经典,守护家园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文脉,几千年来无论魏晋风度还是唐宋文艺高峰,都镌刻着非遗文化这一精神生产的痕迹。非遗文化牵涉民族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民族独特的文化传承。为让“非遗”更好地扎根兴国二小,我校大张旗鼓地开展非遗传承宣传,利用宣传窗、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报等多种宣传媒体,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使“非遗”传承基地工作有效开展,我校成立了非遗传承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中层干部任组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开辟阵地,组建队伍,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1.建立活动阵地。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项目,组建了秦安小曲兴趣小组,并成立了非遗传承工作室,内置有关文字、图片、实物资料等。

2.组建“非遗”传承辅导员队伍。我校专门聘请了非遗传承人蔡爱琴老师作为少年宫小曲组的校外辅导员。 (蔡爱琴,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秦安县秦安小曲协会副秘书长,政协秦安县第七届、十二届委员。2013年5月获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9月荣获首届甘肃省“女娲杯”秦安小曲大赛演唱一等奖;同时获甘肃省文化馆颁发的秦安小曲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突出贡献奖。)

通过传承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我校学生秦安小曲演唱和表演的能力,从创办兴趣小组至今,已先后有1000多人次学会了演唱秦安小曲。秦安小曲先后参加了2016年“最美秦安人”颁奖典礼,赴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演出活动,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我校选送的秦安小曲获天水市少年宫艺术展演一等奖,参加的同学们不仅展示了自己,也为学校打出了品牌,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参加传承活动带来的机遇。

三、铭记历史,奋斗向前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境内古老的戏曲艺术,俗称“秦安老调”。秦安为古成纪地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不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及其妹女娲的故里,而且是诗仙李白的祖地。坐落于斯并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发掘证实,这里有着4800-7800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秦安小曲作为秦安县特有的曲艺文化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奋斗总目标:近年来,我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本地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以秦安小曲为主的特色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崇高的理想境界,为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期目标:两年(2017年-2018年)内,由最初以班级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秦安小曲活动,循序渐进,逐步做到将秦安小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计划,全员参与,深入推进特色教育。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和收集,逐步开发校本教材《秦安小曲基础》,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形成特色,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加强学校特色创建的宣传,引进艺术教育专门人才,完善各项特色项目的创建制度,边尝试边研究边整改,力争在氛围上、在理论上为创建学校特色作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在以往由本校教师传授课程发展到聘请国家二级演员、秦安小曲的传承人蔡爱琴女士担任学校乡村少年宫秦安小曲的辅导老师。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统文化进课堂只是迈出马拉松的第一步。“滴水石穿,非力使然,恒业。”以驰而不息劲儿做下去,汇涓滴辛劳,终会成就文化遗产“千倾成碧”的新气象。

论文作者:李云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传承经典,让教育更有深意——秦安小曲论文_李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