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网络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_社会网络论文

在社区网络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建设中论文,社区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现代社区信息网络入侵的现状

现代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以更加迅猛的姿态,闯入社会生活的几乎全部空间,并且默默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及生活方式。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不可避免地将原属于我们地域以外的“沙尘”也一并带入。不容忽视,发达国家在利用网络文化强势构建新的文化霸权。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副教授罗斯科普夫撰文指出:“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作者得意地认为:“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

据有关的统计显示:到1999年底,全球有1.5亿人使用因特网,到2002年达4亿人以上。而为全球1.5亿网民服务的顶级域名服务器只有13台,其中10台在美国。现在,世界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仅仅占到0.13%和0.05%。

这警示我们,对网络不能任其发展;中国文化的优秀特色如何保持?网络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大地排布?不能令我们无动于衷!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众所周知,因特网作为21世纪最瞩目的科技革命之一,完全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进程,甚至改变了“时空”的概念。拥有信息优势和网络霸权的发达国家肆意进行着政治扩张和文化侵略的活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信息传播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革命,……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我国发达地区正在全面推进社区网络信息化建设,这是一项对未来影响深远的伟大事业,也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研究领域。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一柄双刃的利剑。

3.网络发展的影响

我们冷静地审视信息网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其有利方面为:(1)信息海量。它利于文化交流、增长知识、提高素质。(2)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动感逼真、音乐缭绕。(3)取舍自由。随时、随意选取、放弃。(4)交流便利。相当于无时空限制的“大沙龙”,无传统的施、受之别,彼此平等、畅所欲言、随心所欲。不利方面为:(1)信息混乱。扰乱人们的思想,甚至社会秩序。(2)理性缺乏。败坏人们的道德情操。(3)管理困难。(4)人际疏远。我们应运用网络技术抵御网络带给人们和社会的不良因素。综上分析,我们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别无选择我们只有正视网络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驱避不良因素,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的发展。

4.社区工作新特点

社区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指由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紧密、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后来又加上地域的含义。今天,一个对西方城市社区形成、发展全景式的回顾或许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城市社区绝不仅是经济的空间表达,更是多元文化的空间积淀。那些第一批芝加哥的移民,当他们进入真实的都市后,腾尼斯预言的城市冷漠开始困扰他们。这里生活环境复杂,节奏纷乱,且暂时失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维系纽带。但是,新教伦理——马克斯韦伯认为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促使他们把源自乡村“礼俗社会”的传统和勤劳、自制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以“自适应”的方式构成了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谓的“有机联合”——彼此依存,分工合作。尽管社区形成是以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为代价的,但社区内团结互助的精神得以延续。

单位制解体后,“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必然要回归社区,体制外的民工、流动人口等社会空间急剧膨胀,加上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对社区安全、服务、环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之外,社会危机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缺乏。无论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是如亨廷顿所言“一切新的和老的、现代的和传统的集团,越来越意识到它们自己是集团,越来越意识到它们相对于其他集团的利益和权利,进而急起动员参与政治”。一个必然的趋势就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和组织参与的渴望必然会从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中衍生出来,一个利益代言组织总比单枪匹马的个人强。而当社会分层进一步加剧时,一部分未能进入国家权力体系的经济精英,也会转身把社区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场所。当然,民间需求只是一种渐进的必然,和当前政府强大的推动力相比,参与途径与公民意识的不足,使得今天社区的自觉力量相对弱小,这是一个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二元动力格局。

公民参与包括政治参与和对公益事务的参与,一方面它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壮大,弥补国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动员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通过利益整合、表达来催生公民社会、推进民主进程。此外,由于公益事务非常贴近个人生活,相对远离宏大的政治话题,所以扩大公民参与甚至比城市街道“直选”等建议显得更具有现实性。而它的稳妥性和催生民主观念的特质,则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诚如亨廷顿所言“……问题不是进行选举,而是创建组织。在许多不是特别现代化的国家中,选举只是对加强分裂势力、并且经常是反动势力的权力有帮助”。

中国的社区成型“后发”于西方,适度的国家主义倾向或许不失为一种阶段性“后发优势”。但是公民社会的成型依赖的是从内部建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不必过于仰仗来自外部的国家强制力量。因此要强调两个维度上的“有限政府”理念。一个是时间纵向上的。和西方城市社区一样,中国社区建设官民二元动力机制也是动态的,构建公共空间领域的需求迟早会让政府的触角退让。这只是时间问题,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其次是空间横向上的。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是有限度的,基层政府必须超脱各种利益,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明晰“恺撒”与“上帝”之分,不能说管得少的政府就一定是好政府,但是管得过多的政府肯定不是好政府。政府不管,谁来管呢?对政府不管的,把这些任务转移交给非政府组织足矣。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社区就相当于人体中细胞形成的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水平提高,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区工作及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老龄化人口和下岗人员的增加、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多是目前社区人口结构的特征。社区服务直接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等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社区人群的精神文明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安定、和谐的秩序,也影响到人们切身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从社区网络化建设入手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

5.社区网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以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前提,以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要使社区网络真正成为居民可利用、可信赖的盟友,加强社区网络对居民群众具有亲和力,进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

(1)建——健康网站。针对性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社区网络的服务项目,与120、110等社会服务联动系统联网,将可信商业服务、邮电、水电维修等服务行业有机联网,真正有效及时为民众排忧解难;建立电子意见信箱、电子咨询、信息交流平台,使社区网络与居民心心相印,便于管理者有的放矢地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质与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民心;组织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建立电子图书馆,开展不同专业知识或技能培训,赋予活动以较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2)滤——黑、灰、黄信息流。运用技术手段拦阻“为害数据”的侵入,在网上构筑坚强有力的信息海关,净化网络空间。

(3)防——非法行为。建立健全网上法规,加强法律的威慑作用,防止网上非法行为的出现。

社区互联网是一种崭新的事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输控制/网际协议技术的开放性和互联网信息共享原则,在吸取各种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在网络上尽快建立更多、更好的中文信息,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在网络空间中,开一片天地,树一杆旗帜,只有这样,才能使互联网更多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总之,一定要强化阵地意识。祖国医学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我们的网络阵地上,如果缺乏健康的气息,邪恶的“致病菌”必然乘虚而入。在社区信息网络建设中,决不能忽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要问题。面对新的事物、新的文化、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任务,动态考察、探讨社区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寻求有效的社区网络工作站模式,从而获得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以抵制霸权主义的网络侵略及文化污染。就是要利用网络的先进技术,创建精神文明的新局面。我们应该以新的姿态,用新的思维,展示新的风范,共创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文明。

标签:;  

在社区网络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_社会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