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伊朗政策的特点与未来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朗论文,美国论文,走向论文,未来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伊朗位于西亚,南扼波斯湾、北面濒临里海,与俄罗斯、伊拉克等国接壤,是世界蕴藏、生产和出口石油的大国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伊朗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但其政策核心一直是企图影响和控制伊朗,从而能将伊朗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据点及掌控伊朗石油资源,并防止其他大国控制伊朗或伊朗对美国的安全与石油利益构成威胁。美伊两国在政治、地缘战略、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刻矛盾。
一、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伊朗政策演变
1.第一阶段(1945—1978年):美国力图在与苏联争夺中控制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与苏联就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伊朗所在的中近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优先顺序表上高于东亚和南亚地区。美苏在冷战中第一个回合的较量就是围绕伊朗问题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是苏军从伊朗撤退问题。1945年5月,伊朗政府要求外国军队提前撤出。苏联以保护油田安全为由企图继续在伊朗驻军。美国怂恿伊朗政府把该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迫使苏军完全撤出伊朗。第二场斗争是美国支持伊朗卡瓦姆政府不与苏联影响下的人民党合作,并以确保选举自由为由出兵阿塞拜疆省,击垮了苏联支持下的阿省政府,逮捕并枪决了许多人民党员。第三场斗争是美国支持伊朗议会否决了苏联企图强加给伊朗的伊苏条约,使苏联在伊朗失势。
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对伊朗政策主要是从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出发的。1946年10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备忘录,以美苏可能发生战争为前提,认为苏联如控制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危害极大,因此美国应尽可能使苏联远离中近东的石油资源,特别是伊朗和伊拉克。如果苏联控制库尔德族地区,或与英国划分势力范围,也会危及美国利益。(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Washington DC.,1946,Vol.VII,pp.529—532.)因此,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必须保证这些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Washington DC.,1947,Vol.V,pp.575—576.)为达此目的,美国“要尽量利用政治、经济手段,充分利用联合国,军事手段是不得已的最后一着”。(注:Ibid.)
美国一方面向苏联施加外交压力,要求其不得干涉伊朗内政;另一方面向伊朗派驻军事顾问团,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在伊朗建立亲美政权。1951年伊朗摩萨台民族主义政权上台,美国对它不满意。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权,扶植亲美的巴列维国王上台。从此直到1979年巴列维王朝垮台,伊朗一直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忠实盟友和重要据点。
2.第二阶段(1979—1990年):美国对反美的伊朗软硬兼施
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不久,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押使馆工作人员作为人质。这一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策动1953年政变和支持巴列维国王的报复。霍梅尼和伊朗政府宣布支持学生们的行动,并宣布废除1959年签订的伊美安全条约。德黑兰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美国将在纽约的前国王巴列维引渡回国受审,并呼喊“处死卡特(当时的美国总统——作者注)”的口号。美伊之间形成全面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对伊朗推行软硬兼施的政策。人质事件发生后,卡特政府先采取一些讨伐性措施制裁和企图孤立伊朗: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运送军事装备零件、冻结伊朗在美国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所有官方资财、停止同伊朗的石油贸易、对在美国的伊朗学生进行特别移民审查,凡是不符合手续的一律驱逐出境等。但这些措施反而更加激起伊朗的敌对行为。对此,美国政府1980年4月7日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4月24日,由卡特总统亲自批准, 美军突击队员进行武装营救人质行动,结果以失败告终。
在人质危机期间,卡特政府也不时采用软的一手。卡特总统曾表示,美国对它同伊朗之间存在的误会感到遗憾,希望同伊朗建立正常的关系。(注: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838页。)卡特政府曾决定,暂不要求联合国对伊朗采取国际制裁行动。在武装营救人质行动失败后,卡特只得宣布放弃军事行动,表示愿继续与其他国家和伊朗官员一道通过和平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后由于前国王巴列维病故、伊朗经济困难以及1980年9 月两伊战争爆发等原因,人质危机通过美伊谈判得以解决。
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与伊朗和伊拉克都保持联系,但明显偏向于支持伊拉克。同时,美国反对苏联干预,要求保持海湾航道的通行自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认为,为了使美国与霍梅尼之后的伊朗建立一种不那么敌对的关系,美国需要制定一项长远的政策。(注:[美]乔治·布什:《布什自传》(中文版,郭争平译),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版,第218页。)里根政府一些官员也希望与那些比担心美国更担心苏联的伊朗人打交道。(注:[美]乔治·布什:《布什自传》(中文版,郭争平译),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版,第218页。)由于政策手段有限,里根政府选择了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并企图以武器换取伊朗向黎巴嫩施加影响,使其释放被扣压的美国人质。但这一做法并不有效。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波因德克斯特及其助手诺思中校甚至将向伊朗出售武器所得部分款项秘密转交给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被称为“伊朗门丑闻”。
3.第三阶段(1991—2001年):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实施“双遏制”政策
两伊战争结束不久,1990年8月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发动突然袭击,占领科威特。美国迅速向海湾地区集结大量部队,于1991年1 月发动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攻占了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地区,并歼灭大批伊拉克军队。美国在完全有能力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占领伊拉克全境的情况下,却没有这样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留下一个尚存一部分实力的伊拉克来制约伊朗。当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科林·鲍威尔在开战前就确信:“彻底打败伊拉克,使其完全丧失自卫能力,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伊拉克的部分坦克和军队将必须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注:鲍勃·伍德沃德:《800天三次出兵:布什领导核心决策揭秘》(中文版,林祥铭等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385页。)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企图乘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战胜之机,建立由它主导的中东和世界“新秩序”,但即使在中东地区它也面临着许多困难。萨达姆政权虽然遭到严重削弱但仍未垮台。美国虽然与科威特、巴林签订了军事协定、在沙特等国驻军,但伊朗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坚持海湾安全应由本地区国家共同负责,反对美国在海湾的长期军事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采取“双遏制”政策。该政策主要是用经济制裁、军事威慑甚至武力打击、政治影响等手段来对伊朗和伊拉克都进行遏制,并设法使两伊相互制约。这使得美国与伊朗的关系仍很紧张。克林顿政府上台后,给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戴上“无赖国家”的帽子。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达马托法”,要对在伊朗、利比亚有大宗投资的外国公司进行惩罚。但该法和针对与古巴开展经贸往来国家的“赫尔姆斯—伯顿法”都遭到法、英、德等国强烈抵制和反对。它们指责美国此举违背了国际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原则,警告要对美国共同采取报复措施,并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世界贸易组织审议后认为,美国上述两个制裁法规是在美国本土之外执行美国法律,与法理不相容。
1997年,以温和务实著称的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表示要同阿拉伯国家实现全面和解。同时,埃及、叙利亚及海湾合作委员会6 国外长们则呼吁阿拉伯社会重建同伊朗的关系。美国对伊朗“遏制”政策的效果减少。克林顿政府后期,对伊朗政策有所缓和。2000年2月,伊朗伊斯兰议会举行选举, 支持哈塔米总统的改革派赢得压倒多数。同年3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宣布, 美国将部分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她在讲话中承认美国对伊朗政策“令人遗憾地短视”,认为美国支持伊朗1953年政变,以及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是错误的。这标志着美国对伊朗政策作出了较大调整,朝着实现美伊和解迈出了一步。但她同时仍继续指控伊朗寻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破坏中东和平进程和支持恐怖活动。伊朗一方面欢迎美国宣布解除部分商品进口的限制;另一方面表示奥尔布赖特对伊的指控“是美国粗暴干涉伊朗内政的又一步骤”。(注:“美国宣布取消对伊朗部分制裁”,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国际形势年鉴200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79页。)2001年小布什总统上台后, 美对伊朗政策又趋于强硬。
4.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美国企图对伊朗实施“政权更迭”
“9·11”事件后不久,布什总统在2002 年初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布美国的目标之一是“防止支持恐怖主义的政权通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胁美国或我们的朋友和盟友”,将伊朗和伊拉克、朝鲜一起列为“邪恶轴心”国家,指控伊朗“猖狂地力图获得这些武器并输出恐怖,同时不是经过选举上台的少数人在压制伊朗人民争取自由的愿望”。(注:“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国情咨文”(2002年1月29日),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国际形势年鉴200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87页。)布什总统宣称,“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行动来确保我们的国家安全”,“当险情不断出现时,我不会消极等待。当危险迫近时,我不会坐视不顾。”(注:“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国情咨文”(2002年1月29日),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国际形势年鉴200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88页。)同年9月,布什总统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正式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宣称“美国在必要时将先发制人”。(注:“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国情咨文”(2002年1月29日),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国际形势年鉴200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504页。)
2003年3月,美国发动战争,推翻萨达姆政府,占领了伊拉克。但美军并没能实现伊拉克的稳定,反而陷入了反美抵抗力量的袭击潮而难以自拔。美军自伊战开始以来在伊拉克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300人,在伊的费用不断增加。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倒萨战争”,但战后却没有找到任何这类武器。美军“虐俘事件”使美国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
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在客观上消除了伊朗的一个老对手。这有利于伊朗国家安全。但另一方面,驻伊拉克美军与驻阿富汗美军对伊朗形成钳形态势,萨达姆的垮台还使美国可以转用更多的力量对付伊朗。布什政府指责伊朗发展核武器、庇护“基地”组织成员、向极端组织“哈马斯”提供援助等。因此,布什政府企图用更迭伊朗现政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美国对伊朗政策的特点
1.从美国全球战略看待和处理伊朗问题
由于伊朗所在的波斯湾地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石油蕴藏量丰富。因此美国一直是从其全球战略的角度考虑和应对伊朗问题。在冷战时期,美国主要是从与苏联争霸的角度看待伊朗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美国国务院专家就指出,美国在中近东(包括伊朗)的战略利益高于石油利益,即使对石油本身也应从战略意义来考虑,主要应着眼于防止下一次战争中苏联控制这一战略资源。(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Washington DC.,1946,Vol.VII,pp.1—6.)1947年秋,美国国务院提出一份政策文件,后经杜鲁门总统批准成为美对东地中海与中近东地区的政策。该文件指出,该地区的安全对美国的安全至关重要,其中,意大利、希腊、伊朗、土耳其是重点,不能落入苏联控制之下。(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Washington DC.,1947,Vol.V,pp.575—576.)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是从维护其“一超独霸”世界地位和美国绝对安全角度看待伊朗问题的。现在美国与伊朗的矛盾是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与一个地区性中等国家之间的碰撞。美伊之间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存在重大矛盾。美国认为伊朗所处的波斯湾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指出,伊朗是冷战后欧亚大陆关键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一,“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它们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由于这种位置,它们有时在决定某个重要(地缘政治)棋手是否能进入重要地区,或阻止它得到某种资源方面能起特殊的作用。”(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55页。)他强调,“在广阔的欧亚中部高原以南有一个政治上混乱但能源丰富的地区,它对于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的国家,以及……有意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来说,都有潜在的重大意义”。(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47页。)他认为,“伊朗控制着波斯湾的东海岸。尽管伊朗目前仍敌视美国,但伊朗的独立能阻碍俄罗斯在波斯湾地区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任何长期的威胁”。(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63页。)
“9·11”事件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最优先事项转变为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特别是要防止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合。布什政府把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和企图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之一,并从这一角度出发制订对伊朗政策。
2.美国对伊朗政策有时是自相矛盾的
由于伊朗在地缘战略上所处的重要地位,美国即使在与伊朗敌对的情况下,也企图对伊朗内部保持某种影响力。这使得美对伊朗政策有时自相矛盾。
在冷战后期,美国将霍梅尼政权下的伊朗定性为“世界上一个支持恐怖主义的主要国家”(注:[美]乔治·布什:《布什自传》(中文版,郭争平译),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版,第218页。),并且在两伊战争中公开支持伊拉克。但另一方面,为了与伊朗内部某些对美国敌对情绪比较少的势力进行接触,并加以扶持,在里根总统的批准下,美国向伊朗秘密出售价值达1200万美元的“陶”式反坦克导弹。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德·麦克法兰及其助手诺思中校甚至于1986年乘坐一架以色列空军的波音707飞机去伊朗执行任务,飞机上载有卖给伊朗的“陶”式导弹发射装置。(注:[美]乔治·布什:《布什自传》(中文版,郭争平译),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版,第219页。)
在冷战结束后,美国许多政界人物和学者认识到,“美国同伊朗的敌对关系长期化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67页。)布热津斯基甚至明确指出:“一个强大的、甚至其行为虽受宗教驱使但不盲目热衷于反西方的伊朗符合美国的利益。”(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67页。)在克林顿政府后期,美国对伊朗政策有所松动。但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与伊朗的对抗进一步升级。
3.美国为实现战略目标对伊朗相辅相成地运用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
长期以来,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的目标,对伊朗既使用外交手段,也使用军事手段,两种手段并用或交替使用。
从外交手段来说,在冷战初期,美国的策略是尽量利用联合国安理会。例如,1946年2月,美国力主伊朗坚持苏联无条件撤军,不以石油为交换条件。同年4月伊朗与苏联达成协议,规定苏军“无条件”撤出伊朗,但又规定伊苏谈判成立联合石油公司,以及伊朗中央政府与阿塞拜疆省通过谈判解决内部事务。美国对此不满意,遂于次日策动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该决议声称注意到伊苏协议规定苏联无条件撤军,将视苏军撤退的情况再决定是否把伊朗问题保留在安理会日程上,伊苏之间就另外两项问题的谈判与苏联撤军无关。(注: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72页。)这使得美国在外交上与苏联相比占了上风。
美国对伊朗使用的军事手段包括在美伊关系较好时向伊出售武器、派遣军事顾问团等,对伊军售还成为美伊关系紧张时美国企图影响伊朗内部某些势力的工具。美国对伊朗动武的一次主要经历是1980年4 月美军派出突击队企图武装营救被伊朗扣留的美国人质,但以失败收场。美国为了实现更迭伊朗政权的目的,甚至不惜动用非法手段。美国中央情报局1953年策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权,扶持亲美的巴列维国王上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三、美国对伊朗政策的未来走向
1.布什政府将继续推行“政权更迭”政策
从布什总统在2002年初将伊朗和伊拉克、朝鲜一起列为“邪恶轴心”国家,并在随后正式提出“先发制人”战略起,布什政府实际上已经将“政权更迭”作为对伊朗政策的目标。
2003年6月,伊朗发生了一系列反政府示威, 伊朗当局在示威者与支持神职政权的人士发生冲突之后逮捕了一百多人。美国布什总统宣称,抗议活动“代表伊朗民众争取实现自由伊朗的开始”,“具有积极意义”。(注:“美国与伊朗关系进一步紧张”,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347966.htm)美国还要求伊朗政府立即释放被捕的参加抗议的学生。
布什政府要更迭伊朗政权有着多重考虑。首先,美国认为伊朗正在发展核武器,而伊朗的核武器技术和材料有可能落入伊斯兰恐怖分子手里。其次,美国指控伊朗与恐怖组织有联系。2003年7月, 布什总统公开指责伊朗政府为“基地”组织领导人提供庇护和财政支持,并表示将深入调查伊朗是否与“9·11”事件有关。 五角大楼指控伊朗情报机构向伊拉克境内袭击美军的武装分子提供支持。美国和以色列还指责伊朗支持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对以色列进行袭击。第三,美国认为伊朗实行伊斯兰神权统治,是独裁政权,不民主。第四,伊朗是石油生产、出口和蕴藏大国,控制伊朗将有利于美国控制整个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第五,在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伊朗已经成为实现布什政府“大中东计划”的最大障碍。第六,伊朗是什叶派穆斯林掌握政权,过去萨达姆在伊拉克执政时,是逊尼派穆斯林掌权。美国原来一直是利用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让伊朗与伊拉克互相牵制。但今后伊拉克通过选举,在人口中占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将在伊拉克政府中占优势。美国担心伊朗和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政权相互合作,共同对付美国。
布什2005年1月连任总统后,对伊朗继续采取强硬政策。 布什政府对在欧盟高级代表支持下的法、德、英三国2004年11月与伊朗达成的暂时冻结伊朗浓缩铀设施协议持冷淡或消极态度。这表明美国并不想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
2.布什政府将继续把伊朗核问题作为焦点
2002年8月,伊朗国内的一个反对派组织向外界透露, 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一个地下铀富集厂、一个燃料制造厂、一个重水生产厂和一个重水反应堆。此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伊朗进行了广泛的介入性视察和大量取样。2003年9月,在美国的推动下,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澄清其核计划的和平目的,并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美国持续利用伊核问题对伊朗施加压力。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针对伊朗的决议案,授权布什政府采取“一切适当手段”,阻止、劝说和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
在法、德、英的斡旋下,同年12月,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在大量的取样分析面前,伊朗不得不逐步透露已实施长达20多年的核研究计划。但在核查过程中双方对一些关键性问题仍有争议,如伊朗富集铀的数量和富集度以及一些核材料的制备数量等。
目前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伊朗暂停了许多核材料制备相关的活动,包括暂停铀富集试验厂的离心机组装等活动。但是许多相关的研究和设施建造工作仍在继续。由于国际社会目前尚未达成禁止生产核材料公约,因此伊朗有权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下生产用于和平目的的核材料。另一方面,伊朗的这些活动应在其安全保障职责下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申报,但伊朗的很多研究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尽管目前还没有生产出显著数量的核材料(高浓缩铀和钚)。(注:康春梅、李志民:“伊朗核材料制备能力及影响”,载中国军备控制与裁军协会刊物《军备控制研究与进展》,2004年第4期,第9—12页。)伊朗议会迄今仍未批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这表明该议定书还未正式生效,伊朗仍为自己留有余地。
当前伊朗核问题的关键是铀浓缩活动。2003年10月,伊朗向欧盟国家承诺暂停铀浓缩活动,但半年后伊朗表示不能遵守承诺,因为欧盟国家未兑现向其提供核技术和将伊核问题从国际原子能机构议程中撤下的承诺。美国为了防止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施加了强大压力,要求督促伊朗放弃一切与铀浓缩有关部门的活动。伊朗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字国都有权进行铀浓缩为由,认为这是伊朗享有的当然权利,如果在美国的压力下停止铀浓缩活动有损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保留在必要的时候恢复铀浓缩的权利。
法、德、英等欧盟三国为了说服伊朗彻底放弃铀浓缩活动,在谈判中承诺向伊朗提供轻水反应堆和发展核能的相关技术。经过三轮艰苦谈判。2004年11月,欧盟三国与伊朗就解决伊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接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了这一协议,从而避免了按美国的意图把该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但布什政府对此不满意。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宣称,根据美国的情报,伊朗正在发展可安装核弹头的导弹。布什总统2004年11月在智利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期间,指控伊朗正在发展核武器。
3.布什政府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布什政府内的强硬派主张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2004年12月初,当时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主持一个特别会议,讨论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问题。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了一个对伊实施军事打击的计划。该计划包括斩首、空袭、地面进攻三个步骤,准备用2周时间将战争推进到德黑兰城下。 该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在伊朗建立一个亲华盛顿的政府,美军中央总部司令对伊朗发出战争威胁,驻阿富汗美军在靠近伊朗边境的地方修建军事基地。美国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麦克·麦克富尔认为,现在的情况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十分相似。(注:Michael McFaul,“Persian Dilemmas:the Discouraging Lessons of U.S.-Iranian Relations,”posted Dec.2,2004,http://www.slate.com/)
另一方面,存在许多反对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力量。国际上,在欧盟高级代表支持下,法、德、英三国继续与伊朗就伊核问题举行部长级会谈。它们主张通过谈判与伊朗达成永久冻结伊朗浓缩铀项目的协定。连美国最亲密的盟国英国也不愿与美国一道对伊朗动武。2004年12月13日,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与英、法、意、加、西、荷、丹等国的7位前外长共同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 呼吁布什政府“支持上述三个欧洲国家最近与伊朗达成的协议,以此作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认为应“设法给予伊朗它自称想要的民用核计划,同时使国际社会(从伊朗)获得它所需要的安全保证,这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注:Former U.S.Secretary of State Madeline Albright and seven former Foreign Ministers respectively from the United Kingdom,France,Italy,Canada,Spain,Holland,and Luxembourg,“How to Engage Iran?”Washington Post,December 13,2004,p.1.)
在美国国内,许多政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反对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他们认为,即使伊朗拥有核武器,由于美国具有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伊朗既不敢对美国发射核武器,也不敢将核武技术转让给恐怖组织;如果美国对伊朗动武,伊朗反而会加速发展核武器,而且会联合伊拉克的什叶派建立新的反美统一战线,使美军在伊拉克的处境更加困难。他们主张,美国应对伊朗实施“接触”政策,通过美伊两国民间组织领导人、学者和商人的直接接触,来对伊朗社会进行“和平演变”,并摸清伊朗核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布什政府上述会议上,当时的美国务卿鲍威尔等高级官员也对美国对伊朗动武提出异议。这些都将对布什政府作出对伊朗动武的决策产生牵制作用。
但是,在第二届布什政府中,强硬派势力将可能占上风。他们主张,应该首先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对伊朗进行制裁。他们认为,伊朗有核武器是不可接受的,由于伊朗政府惯于搞欺骗,不能相信与伊朗就核问题达成的任何协议;只有用武力改变伊朗政权,在伊朗建立民主制度,才能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和伊朗支持在伊拉克的武装分子袭击美军的问题;而一旦美军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伊朗内部就会发生推翻现政权的起义。因此,存在着在布什总统第二任期内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
标签:美国军事论文; 制裁伊朗事件论文; 伊朗人质危机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伊朗革命论文; 苏联军事论文; 伊拉克战争论文; 军事论文; 美军论文; 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