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述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_科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述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_科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述评——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诞辰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周年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首先要着眼于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

自从邓小平理论形成以来,大家就很重视研究它的科学体系,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党中央的文献和理论工作者的论著中。

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概念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家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这集中地反映在党中央的文献中。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很明显,十三大已经把这个理论作为科学体系来看待。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说:十四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里用了比较系统的提法,更鲜明地表达了理论体系的意思。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说: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里,不仅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概念,而且,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作了精辟阐述。

邓小平理论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形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十三大报告说是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这样的概括,符合当时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所谓轮廓,也就是科学体系的轮廓。

十四大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这时,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已经最终形成。十四大强调,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际上是说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但还没有用“科学体系”这个概念。这既反映了一种慎重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1997年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对这个理论作了定义式的概括。这是在邓小平逝世以后的特殊时刻,经过认真严肃思考后作出的郑重的政治结论。

十五大报告向全党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几百名中央委员、几千名省部级干部负有特殊重要的责任,首先要带头学好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

十五大以后,江泽民的几次重要讲话,都强调要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998年2月,江泽民在纪念邓小平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说,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能仅仅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而应真正读懂读通,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98年7月,江泽民在党中央召开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十五大精神上下功夫。

毛泽东思想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到四十年代党的七大才正式定名,经历了近二十年时间。邓小平理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形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初步形成体系,九十年代初以南方谈话为标志,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最终形成。党的文献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这时,距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已经二十来年。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理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充分证明其真理性,为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和掌握,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必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二、中央文献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梳理和归纳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框架是怎样的,包括哪些内容?

邓小平的理论思维有他的内在逻辑。但是,邓小平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总是针对某种实际情况,为了回答或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而讲道理,讲观点,讲原则,讲方法,这是邓小平进行理论创造的明显特点。这种特点必然反映在邓小平理论著作的形式上。他的著作不是按章节作系统论述,他的文章只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如国防大学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所说:“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从其原著中来的,是从邓小平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战略决策、进行理论概括的创造活动中来的,它是客观存在,体现在邓小平著作的整体之中。但是,邓小平著作都是在各个时期针对当时的情况、问题和对象所作的讲话、谈话,没有哪一篇是用教科书的方式来概括理论的全部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又是我们党在对其讲话、谈话的深刻理解中逐步概括出来的。”

邓小平理论有它的科学体系,但这个体系又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而是要人们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来。这就是困难之所在。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经过一个过程。

党中央文献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概括,就有若干次。

第一次:1987年十三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概括为十二个观点。

这一次概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邓小平理论发展的状况,但有些观点的概括没有抓住最主要之点。如关于党的问题,突出了党风和党际关系原则,没有抓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党建根本问题。十二大报告已经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1983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没有概括进去。

第二次: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作了归纳,实际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又一次归纳,也是十二个观点。

这一次对邓小平理论的归纳将人民民主专政列为第一条,但没有提思想路线。这一次归纳,不够准确全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线不够清晰,文字也不够精练。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不够外,直接受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变化的影响。当时,国内刚经历了“六四”风波,国际上,正值苏东剧变,而当时的认识又集中在政权问题上。

第三次:1992年,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定义式概括,并把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问题九个方面。

这一次的归纳比较全面,但也有明显缺陷,就是主线仍然不够清晰。

邓小平多次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概括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概括中却没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内容。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是全面的,可是,上述归纳却将社会主义本质论纳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内。这就降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

第四次:1995年5月,党中央印发中央宣传部编印的《学习纲要》,并说,“这一《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文选》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个《纲要》将邓小平理论归纳为十六个问题加以论述。

有人说,中宣部的《提纲》十六个问题,是十四大九个方面的展开,其实,也是作了调整。《提纲》将社会主义本质论摆在突出的地位,这比十四大的归纳进了一步。但《提纲》仍有值得推敲之处。如第十个问题,用“四有”概括精神文明建设,也值得考虑,而且,副题大于正题。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因为要搞两个层次的标题,主题和副题。

第五次: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十五大报告阐明,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体系,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基本问题,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概括和阐明,达到了新的水平,完全符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

以上列举了党的文献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五次梳理归纳,从中可以看出,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确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这是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有的论著把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的十条,即该决议第(35)节提出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为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第一次归纳。这种见解显然欠妥。其一,1981年6月,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刚完成,邓小平理论处于开始形成的时期,谈理论体系为时尚早;其二,从《历史问题决议》的十条具体内容来看,邓小平理论的若干基本观点还没有,特别是,没有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因此,还不能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理论工作者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广大理论工作者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作了较多较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成果反映在大量阐释邓小平理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专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论文(注:有人统计,1993-1998年,专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论文约有50余篇,见《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2002年第2期第27页。),并出版了论体系的两本专著,一本是靳辉明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另一本是赵智奎著的《邓小平理论的范畴体系》。

理论工作者一致认为,应以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为主线,构成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但在体系的具体设计上,又各有所见,大致有四种。

第一种,以基本观点构成体系。

这是多数理论工作者的认识。他们主张,以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为主线,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构成体系。最早以这种方法研究邓小平理论并形成专著的,可能是本人主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一书。本书成稿于1986年11月,1987年8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编者说明”中说:“本书不是按学科建立自己的体系,而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归纳出若干重要的理论课题,进行论述。”全书论述了十四个问题。已经出版的大量阐释邓小平理论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以理论观点构成体系的。

由于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解不同,对以基本理论观点构成体系的具体设计,又很不一样。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一块基石,四根支柱”构成体系。所谓一块基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根支柱,即初级阶段论,改革论,本质论,市场经济论。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一块基石,两大支柱”构成体系。他说的一块基石,是指社会主义本质论;两大支柱,是指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的人认为,应当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基本框架,构成理论体系。人们对“基石”和“支柱”的理解,有很大差别。还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以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为先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包含的理论原则为核心内容的“严正的科学体系”。

第二种,以理论层次构成体系。

有些人把邓小平理论分成若干层次,以此构筑理论体系。持这种观点的,又有若干种见解。一种见解是三层次。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哲学基础(或精髓)、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或主题)、基本理论问题在各个领域的展开三个层次构成体系;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三层次是,(一)贯穿其中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贯穿其中的主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围绕主题展开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有人认为,三层次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包括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另一种见解是四层次。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哲学基础、理论基石、诸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四个层次构成体系。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四个层次构成体系。

第三种,以理论板块构成体系。

有些人按内容把邓小平理论分成若干板块,以此构筑理论体系。持这种观点的,也有若干不同见解。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哲学篇、战略篇、目标篇三大板块,应以这三大块组合构成体系。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基石理论、支柱理论、分支理论、应用理论四大部分,应以此四大块构成理论体系。

第四种:以理论范畴构成体系。

提出这种见解的人还很少。目前见到的是,赵智奎所著《邓小平理论的范畴体系》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作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最基本的逻辑单元,支撑和联系着整个邓小平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范畴体系。范畴体系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层面之一。作者认为,以下十组范畴,即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和平与发展、制度和体制、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速度和效益、民主和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范畴体系。

上面列举的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各种见解,都是理论工作者在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如果将上述各种体系综合起来看,基本内容都是那么几条。差别在于,各人的思路不同,对邓小平理论各个基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同。从每个体系看,都有其道理,将这些体系摆在一起,就使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反映出某种随意性。

以上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各种见解,有的已经形成阐释邓小平理论的著作,有的只是一些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设想,并没有按照这种设想形成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著作。

目前,已经出版的大量研究阐释邓小平理论的著作,大都是按照十五大报告的思路,以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为主线,归纳出若干重要理论观点形成体系,但又略有差别。

中央党校编写的作为中央党校教材和全国干部学习课本的《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郑必坚主编),共阐述十四个问题。教育部编写的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主编),共阐述了十二个问题。国防大学编写的作为军队高中级干部参考教材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许志功主编),共阐述了十六个问题。出现这些差别,除了理论工作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有差别外,更是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包括了丰富的内容,除了总的体系外,对若干领域若干方面的论述也形成了体系。这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这一层次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已经出版的著作有:《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1997年2月出版);《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1997年10月出版);《邓小平人才理论学习纲要》(1997年11月出版);《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1998年6月出版);《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1998年6月出版)。

以上这些著作都是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理论工作者编写的,具有权威性。此外,理论工作者也编写了大量的各种专题性著作,主要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各种丛书,对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政治观、文化观、精神文明思想、民族观、党建思想,等等,作专题性研究和阐述。这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论著将邓小平讲的某一观点,或几句话,扩展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体系,实际上大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认识或体会。

四、历史地看待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这个是一个理论的主题。这个理论主题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个理论主题进行理论创造。他创立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切合中国实际的概念、观点、原理,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大家将这个理论称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这个理论定名为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理论。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共同富裕、两个文明、“一国两制”等理论,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但是,人的认识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只能初步地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理论也必然向前推进。

从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到现在,我们的理论已经有不少推进。在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说,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地说,提出了以法治国、政治文明、以人为本等不少重要的新概念。这些,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的展开。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长时期的角度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今后形成的理论,都是围绕历史主题的展开,综合起来看,将构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研究这个理论体系,是历史的需要。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这个问题,对待这个问题。

标签:;  ;  ;  ;  ;  ;  ;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述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