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层次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不同层次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分层次进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层次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很重要的。本文试图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分层次进行做一些探讨,认为这样做目的性更强,更切合实际,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高校 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教育

中图法分类号 D648

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成果,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回顾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对讨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1986年9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0年后,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公布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成熟了,要求也更明确了。

高校是人类精神成果的重要集散地,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我们强大国家的同时,把无数先烈浴血牺牲换来的社会主义事业传下去。恩格斯指出:“用整个社会主义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1]。高校担负着培养新人的历史重任,它源源不断地给社会输送的人才必将成为各个行业的管理者和骨干,他们的文明素质决定着将来社会的面貌和国家的未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范畴。

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来进行。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教育好青年,要教育好后代”。目前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尽管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可轻视的种种不足甚至问题,但我们坚信,他们生活、成长在新中国,他们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一代更比一代强应该是历史的必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渴望真理,希望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强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多数人也铭记不忘。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主动权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我们认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应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措施,分成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行表于外的规范

这是对大学生在遵守纪律、秩序、校规校纪,接人待物、卫生、生活习惯,文明礼貌和语言服饰、以及在教室、宿舍等不同公共场所的表现的最起码的要求,是精神文明的起点,是基础层次,要从学生一入校就抓起,并要紧抓不放。这个方面的要求,实际上是将文明规范从小就习惯化,成为人一生自觉遵守的行为,也就是养成教育,是儿童少年小学和中学教育就应该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完全不是这回事。有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小学进行的是爱祖国、爱人民、讲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但太抽象空泛;中学进行的是道德守法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大学进行的是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的基本文明教育,搞颠倒了。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这方面的问题和教育的失误是确实存在的,造成不少身为大学生的青年人不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中国青年报》曾点名报导过,某校的一名学生在列车上不给一位79岁的病重老人换一个窗口座位,直到老人昏迷仍不让步,还几次声称“不放弃最小利益”,引起旅客义愤,该报为此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笔者还见过一份材料,介绍了某大学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不文明行为。读罢这种材料,足以使人心惊。长期在高校工作的同志都知道,这种破坏行为决不是个别学校的个别现象,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我们学校也数次发生过毕业生离校时一通狂敲滥砸,公共财物遭到破坏的事情。前不久,一位老教授请我们看一面才粉刷过的三米高的白墙壁,在此墙壁上,从底到顶有意识地印满了黑脚印和球印。这位老教授还建议,学校也应搞“焦点访谈”,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曝光,并进行讨论,来教育学生。

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毕竟不是等同的,也说明精神文明不能简单地随着物质或文化知识的增长而自发生成。不能认为只要大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上去了,精神文明就自然上去了,从而放松教育和管理。我们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在精神文明的这个层次,不是讲多了,而是讲得不够;不是要求严了,而是失之于软。学生宿舍的脏、乱、吵闹,公共场所的痰迹斑斑、打架斗殴、损坏公物、讲话粗俗、酗酒闹事、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举止失当等等经常可见,而更可怕的是一些学生还不以此为耻。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要加强教育,但同时还要强化管理,制订相应的规定和措施,违犯了规定,就要按章办事,严格处理,绝不手软,这样才能抓出成效来。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相配合。有了相应的明确规定,就必须认真、坚决地执行,而且在遇到阻力和干扰的时候,也要坚持不变,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兰州大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决定,在学生中引起震动,并且坚持执行了好几年,基本上刹住了作弊歪风,就是一个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典型例证。

在进行这个层次的文明教育中,还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可控制性规律的作用。教育学知识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可以发挥可控制性规律的主导作用,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造一种环境,以强大的积极力量去影响、战胜消极因素;二是用隔离的办法去排除消极因素;三是对消极因素进行直接干预,达到转化的目的。教育可控制性规律的依据是,实践和环境对人才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素质培养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所决定。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环境建设对大学生在精神文明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下大气力整顿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创建文明校园、文明宿舍,建设优良校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反之,如果高校的环境和风气不好,危害将远大于社会其它部门,并将影响到整个社会。

第二个层次是文化素养或文化教养

包括文化理论知识及修养、思维方式、道德水准、艺术实践能力、审美水平等等,这个较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与整个国家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教育程度直接相关。社会文明进步的每一进程都具体地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因此,决定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是人,是人的素质。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审美水平的高低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程度。对精神文明的这个层次来说,一般是文化程度越高,文化教养越高,所以往往用教育程度来衡量这个层次的文明程度。没有一定的文化,人的思想就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就容易产生迷信、盲从,分不清雅俗美丑,就谈不上去追求美,而精神文明恰恰是人们在文化和思想建设上的真与美的体现。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提高这个层次的文明素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来完成。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大学教育分科繁杂,越分越细,专业面越来越窄,文理科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少,理科学生人文知识欠缺,不少学生到大学毕业写不出象样的信函和文稿,有的甚至错别字满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很差。我们认为,应该尽快将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中国语文教育等人文科学知识列为理科学生的必修课,否则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最近指出,“现代科学应包括艺术教育”,确实是精辟的见解。艺术教育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和锻炼形象思维,促进逻辑思维,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格走向完美。文化教育注重人的思想品行的培养,用不同审美标准去揭示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别林斯基说:“美与道德是亲姊妹”,清楚地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库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首先让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当达到使人自觉脱离低俗,厌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境界。

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三个层次是人生观、世界观

这是核心层,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具体关系到大学生的哲理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用什么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自己、影响自己的行为。这个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最深层的,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对大学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对政治敏感,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探讨人生,议论时事,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正确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都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之中,模糊认识很多。对核心层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渠道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任何科学都需要学习、研讨,不能光靠感知,要敢于接触和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由于前些年的政治运动,包括“文革”的失误,宣传的偏差,加上一段时期政治理论课的僵化,脱离实际,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的涌入,价值观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等,使一些学生对“两课”不感兴趣,不爱听,增加了教育的难度。一些教师、干部不敢讲不愿讲。党中央已提出改革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树立无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懂得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在根本原则上,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上。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根本性的东西,就会树立起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听到或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繁荣和高生活水平就不会迷惑,不会动摇,而对于这些国家的先进事物要进行吸收和学习。要达到这个程度,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试图用几次报告、几次活动就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

上述对青年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分成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不同方式来实施,目标比较明确,可操作性强,长期坚持,必然会收到良好效果,而且有的层次抓得得力,可以在较短时间得到较明显的效果。在学生工作的多年实践中,我们也有一些切实体会和经验。我们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些不同层次,是紧密相关的,起着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作用,而且是互为基础的。

前已论述,实践和环境决定着人才成长的方向、速度和程度,其中教育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引导个体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受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力、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所制约,一方面受教师的政治观点、业务观点和主观能动性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学生总是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实践活动,把感性材料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达到本质的认识,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实践。教师也总是力求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所以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必须首先建设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过硬的教职工队伍,培养崇高师德和敬业精神。坚持齐抓共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对教职工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不能光说不做。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财、物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跨度地快速流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和公开;利益分配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体现竞争、拉开差距;信息传播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快速和开放;地区行业之间的差别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加之高校教育经费短缺,目前教师待遇不高等困难,使今日之高校难免出现新的问题。教职工队伍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复杂情况和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关键是给以重视和研究,拿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高校教职工队伍是由一批高素质人才组成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勤奋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多年,主流和本质是好的。教师队伍中的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党的组织加强领导和充分发挥作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保证。

On Graded Spiritu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Li Hengbin Wang Qinl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spiritualeducation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theauthorsofthis article hold that spiritual educationofstudentsshouldbe carried out on different grades or levels,the purpose of which isto make thegoalsof spiritual education clearer,more practicable andoperable.

Key words spiritual education in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收稿日期:1996-11-18.

注释:

《马恩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2页。

标签:;  ;  ;  

不同层次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