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论文_王进友

教,是为了不教论文_王进友

王进友 山东省昌乐二中 262400

摘 要:教育是复杂的、不可言尽的,同时又是那么至关重要。虽然,教育者们不能明确的定义教育是什么,却能确切的知道教育是指向人的实践活动。自杜威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成了教育者们激发的重点。教育者的最高期望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的终极目的是不教。

关键词:教育 自主学习 课程

一、教育的智慧

1.教育之“勤”。教育需要的就是教育者们多研究、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者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增添自己的教育智慧,通过研究课程提升自己的课程水平和育人水平,通过观察优秀教师的做法、聆听其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做到“眼勤、手勤、嘴勤、脑勤”。

2.教育之“慎”。教育的“慎”具体表现在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是谨慎的,决然不能将知识讲错或者是不懂装懂;也不能没有原则,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错误是与成长相伴随的,不是教育者强令禁止就可以避免的。身为教师不能随意地否定一个学生,应该讲求方法、耐心教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同时教师要小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用心聆听学生的声音,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所谓的“慎”。

3.教育之“敏”。教育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洞悉、学习新鲜教育思想, 灵活处理学科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有境界才自成高格;同时还要敏锐观察,善于分析、总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用细腻柔软的心来机敏的处理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师生和生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问题。

4.教育 之“爱”。教育是一份责任,责任的真谛在于一个“爱”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句话颂扬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应有的责任。佛语讲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世间万物各自不同又各自纷呈。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是孩子,而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不同的孩子变得相同,而是把不同的孩子变得更加不同。

二、课程研究和课堂创新

朱永新教授在其博客《新教育的精神》中写道:“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当下中国教育最缺少的就是一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我有一个朋友发了一个邮件给我,他说:‘当下有三种人: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我也算是个官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他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他的主要意思是教师首先要立足课堂。不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主要途径都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水平,这就意味着课程研究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国家课程标准,洞悉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确课程具备的特性:丰富性、创新性、活动性。“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亲身去做、去体验后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印象深刻的,所以课程的设计要注重活动性。

课堂创新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工作,课堂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沟通、碰撞,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由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不教之教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那学生能得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反馈?台湾散文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中有一段话,发人深思:“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还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这段话映射的是一个母亲的担忧:学校是在怎么样教育孩子,会有什么成果。其实,最好的成果便是如陆九渊所言:“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

教育并没有直接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没有把木质的车轮换成履带和轮胎,它只是教会人们如何操作和驾驶,时代便进步了,这便是教育的力量。美国沃伦法官曾说过: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眼光瞄准未来的同时,立足现实,从我做起,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改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个培养自主学习型人才的环境和氛围,真正将素质教育实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赞科夫 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250-251页。

[2]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第675页。

[3]克鲁普斯卡娅 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第658页。

[4]张伯苓 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第151页。

论文作者:王进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9

标签:;  ;  ;  ;  ;  ;  ;  ;  

教,是为了不教论文_王进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