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传统工业行业深入改造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传统论文,西部论文,工业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经济研究
西部工业是通过中央政府移植布局建立起来的,大规模兴起于60、70年代,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80年代以来,其技术老化现象十分明显,并愈加严重。已经拖拽和制约了西部工业乃至全国工业的高质量增长和高效率发展。深化改造西部传统工业,提高西部传统工业的整体技术素质、增长效率和结构质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试图从深化改造西部传统工业的机会与难点、途径与策划以及组织机制变革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可能的机会与现实的难点
西部传统工业各行业深化技术改造面临种种可能的机会,主要表现为:市场需求机会、技术资源供给机会、制度和组织变革机会。
(1)市场需求机会。市场需求是推动传统工业深化改造的重要因素,而市场需求变化往往是由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引起的。目前区内外、国内外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深化西部传统工业的改造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机遇。第一,从区内看:若干新兴产业崛起,要求传统产业提供发展支撑,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改造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深入和扩大各行业技术改造,相应需要机电设备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设备,这正好发挥西部机电、军工等行业的比较优势,并为其创造新的市场。只要机电与军工行业活跃与深化自己的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为其他行业提供发展支撑,就可能形成“机电军工提供创新产品→支撑各行业改造→各行业技术长足发展→各行业技术需求层次提高再行组织创新改造→机电军工再行创新”的良性循环。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一般水平上单位技改投资时各行业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化工0.384,建材0.36,机械0.31,冶金0.234,电力0.21,森工0.20,石油0.1,煤炭0.08。西部省区由于传统工业技术素质和发展质量较全国水平更低、因此技改投资的消耗弹性和水平将比上述弹性系数大。因此,行业性技术改造的活跃与规模扩大必然为相当行业创造更大的需求。第二,国内特别是东部省区(沿海)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制造,部分放弃或收缩某些传统产品特别是原材料、粗加工品的市场。为西部某些资源型产业和产品让出了市场机会,西部省区相应行业可通过技术改造迅速扩大生产能力与产出规模,乘机进入相应市场,扩大西部传统工业制造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发挥自己传统产业和产品的优势。第三,西部地区与周边诸多国家接壤,这些国家均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缩减或放慢某些产业发展,加之,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消费挡次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由于诸多国家的工业结构落后,在许多传统工业领域中国还具有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西部相当行业可采取适当的自我改造和市场进入策略,以期开拓国外市场。尤其是中亚地区、西亚地区诸国正处于技术停滞、生产萎缩、商品短缺,市场空虚,西部各行业正可通过加快行业改造,推出适销产品进入上述国家市场,改当年“丝调之路”为家电之路、机电之路、轻工产品之路。
(2)技术资源供给机会。深化技术改造必然会产生对创新技术资源的需求,这是推动技术改造的内在技术力。深化西部工业技术改造的技术资源保障供给条件正在具备和增大。第一,从区内看,西部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电子、新材料等)创新趋于活跃,技术更替加快,向传统产业的技术扩散与渗透同步活跃与深化,军工先进技术的大批量解密并二次开发转为民用,特别是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具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军工优势技术,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与发展机构众多,科技人力资源丰富,并正在逐步进行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调整,一大批科研机构正在进入市场化和企业化,这些都可向拟改造行业提供累积或创新技术。从近年西部工业技术进步看,行业改造的区内技术资源供给正在活跃和扩大。第二,从国内范围看,类似于区内的跨省区技术资源供给扩大趋势,特别是东西部的技术递度正在缩小,从而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诱导东部技术按“梯度最小律”向西部扩散,以推动各行业的整体改造,尤其是通过建立跨省区的联合企业,凭借类似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竞争压迫机制”,引入东部的先进技术(不管是东部率先创新的还是移植引入国外的)改造西部若干传统行业,形成人力、资本、技术的组合优势。第三,从国外看,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普遍调整,技术贸易不断扩大和升级,经济增长步入较好速度的转折点,特别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放弃某些产品生产,必然对某些技术放松管制,降低技术贸易的价格,扩大技术转让领域,西部省区可借多种渠道与形式引入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日臻完善,西部省区外商投资的软硬件环境正在优化,一批知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和技术贸易组织正在逐步亲睐中国西部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工业的诱人前景,使得更多的外资企业将进入西部,这将同时带来国外先进技术直接进入西部若干传统行业,用先进技术参与传统行业的改造,形成传统工业技术注入和技术改造之后的后发优势和跳跃式发展。
(3)制度和组织变革机会。制度和组织变革创新是实现市场需求推动力和技术资源供给推动力在企业中形成有机结合并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基础条件。西部工业制度和组织结构各层次正在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实现,为西部传统工业行业深化改造创造了制度和组织变革的机会。第一,从企业微观层次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和建设正在深入,在某些行业(如电子、纺织、能源、原材料行业),企业的制度创新将会给传统行业企业的改造,创造出更大规模的要求供给和更有效的制度安排。①行业改造的资金来源将多元化,资金短缺的约束趋于减弱;②由于股份制改造,企业的产权关系逐步明晰,特别是存量资产流动机制的形成将逐渐软化传统行业的存量配置刚性,实现财产重组和效率配置;③在增量投入达到一定阀值,存量刚性逐渐软化的基础上,“两量”协调作用,有限的增量通过关联效应将带动巨额存量改造,形成改造、改组、改制相互联动,推动行业改造在新技术和新制度下实现。第二,从行业中观层次看,行业管理逐渐分解为集团分级管理和行业部门综合协调,这种行业内纵向分级管理与横向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按照规模经济原则,更好地组织具有紧密而广泛的技术经济联系的集团化和层次化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的联动效应,还可以凭借企业集团形成的集成组织优势,更好地把握市场与技术机会,更有效地组织行业改造的规划、计划、实施和监督。在宏观层次上,国家制定了明确的阶段性、行业性的产业政策和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结构调整目标,确定了一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西部传统工业经过适当改造,可以为它提供不同的产品供给。西部省区地方政府可借此契机,组织各行业的整体改造,使行业性技术改造与组织调整集于一体,实现行业改造的实质性进展。特别是从较长时期看,西部工业化发展正处于中期起始点上,整个经济正在进入新的成长和结构转换时期,二种趋势叠加使西部工业发展呈上升势头。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行业改造规划与组织,借助工业增长的势头冲量,高效率地实现行业改造的有限增量带动巨额存量。
在看到西部传统工业行业深化改造具有的种种可能的机会的同时,我们也理性地认识到要把这种可能的机会变成现实,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障碍。利用机会和弱化乃至消除这些难点和障碍是深化改造过程中的两个侧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弱化难点和障碍的进展制约着可能机会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应。西部传统工业行业深化改造中面临的难点和障碍主要有:
(1)技术难点。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是用新技术撞击、渗透原有技术体系和技术基础的过程,必然面临着既有技术惯性和体系的刚性制约,即表现为技术难点。主要表现为:第一,西部工业各行业多在60年代末期基本形成技术体系,相应的技术轨道多在80年代初形成。这种技术轨道的刚性和惯性,使行业改造在技术上难有大的进展,需花费更多资源(技术、资本、人才)进行冲击,而且力图在短期内使原有技术轨道发生大的转折不易实现,使得相当行业的技术改造难有大的进展;第二,西部地区现存的高新技术成果有限,与传统产业的内在关联性不强,高新技术向传统行业渗透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佳,许多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采用的内在冲动不高,集中表现为区内高新技术的供求不一致。这样,高新技术在西部传统行业的扩散与吸收只能维持较低水平,从而使行业改造和技术变革难有质的进展;第三,西部各行业存在较厚的技术断层,产品结构落后,生产工艺陈旧,生产设备低档,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奇缺,这种技术断层使得难以有效接纳高新技术的注入和释放功能。这种技术断层在短期内难以削薄和理顺,使技术改造遇到阻滞。
(2)经济难点。西部传统工业形成体系之后,改造甚少,加之多年的计划体制下统收统支及目前的大面积低效益甚至亏损,使深入技术改造的经济难点集中表现为:第一,技改资本难以保障多年技改欠帐留下的缺口。仅从大中型企业看,仅考虑有形损耗和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更新,每年约需2500-3000亿元。目前行业改造的资本来源日趋减少,致使时间推移中的资本供需缺口将日趋拉大,短期内难有完成改造之势;第二,西部传统工业行业的资产存量刚性抑制着有限增量的带动效益。刚性存量结构的改造只有依靠巨额的增量投入和配套新技术的注入方可稍有软化,但是,在现有资源(资本、高新技术)约束下,难以保证存量内部各环节的足额增量供给,其结果必然使“瓶颈”环节难以软化,并有可能使增量被存量拖拽沉底而难见功效。
(3)组织与体制难点。传统的组织与体制结构是使西部传统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缓慢的重要约束条件,因此,组织与体制创新是深化改造的机制保障。然而,在这方面存在多种难点和障碍拖拽。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沉淀积存的粗放式增长观念难以根本转变,树立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内生增长观念还需要艰苦努力。第二,技改和创新资本管理软化,有限资本流失严重。在供给过程中,折旧资金挪用流失,信贷供给能力弱小且多流向东部地区;企业资产保值增殖难以实现,使基本折旧提取和自我积累困难。在使用过程中,企业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本身就很弱小但仍被吞食移作它用(如奖金、福利支出),有限的折旧基金与信贷资金不能按目标用于设备更新改造,而是多挪用于新建项目(特别是某些非生产性的楼堂馆所),据估计,约占70%。第三,体制难点主要表现在:西部传统工业行业多属军工、重工业,其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中央集中控制特征明显,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往往无能为力,难以自主启动。西部工业企业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旧体制的刚性和惯性在短期内不可能根本软化和改造,使新体制生长阻力巨大,人们所希望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功能和效应难以体现,人们所希望的以企业自主改造为基础的行业改造的动力、活力与实力只能在孕育之中。加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远未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摩擦剧烈,使行业改造的宏观调控难以递阶性衔接一致。在这种调控主体和作用点未明确之前,往往使某些行业的改造无处下手,无所适从。另外,行业改造往往伴随着产权关系的重组和要素流动的市场化,其前提和基础是资产科学评估,投资主体明确,政企、政资分离,企业法人财产权落实,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和市场机制完善。而这些基础条件在西部体改和新体制建设中才刚刚起步,一时难以奏效。特别是传统行业改造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严重的“退出障碍”,如技术体系刚性,技术轨道惯性,社会保障体系不力,行业与地方的市场割据和封锁。“退出障碍”难以在短期内软化,加重了行业改造的难度。
二、目标的选择与途径的策划
基于西部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现有的基础、可能的机会、难点的约束及发展的预期,我们认为,本世纪末西部传统工业行业性改造的主要目标宜为:
(1)挖掘自身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软化和弥合整个工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断层,使各行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生产组织、职工素质有较大改善,以期能够适应高新技术的渗透扩散与广泛应用。
(2)实现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和关联带动作用,以此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源;另一方面重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内层扩散,尽管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远高于传统产业,但努力使传统产业有高于高新技术的技术进步速度是可能的,以期实现国内外高新技术对于西部传统行业的根本性改造。
(3)建立高层次的技术结构,实现稳固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化加速发展。特定地区工业化的进展本质上是工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其核心是技术结构的演进。因此,西部工业行业性改造的基本目标应在于建立高层次的行业内技术结构,行业间技术联系。其中行业内技术结构的增殖与匹配是建立具有较高进步速度的行业技术发展结构,建立具有较高产出效益与效率的行业技术运行结构,包括相应的人力要素、生产技术、产品技术在不同层次上的有机联系,其中以生产技术结构为核心。
(4)建立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实现各行业的内生增长。这种组织的特征是: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企业的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活跃,能够形成高水平的规模经济。行业内各企业规模处于边际规模效益递增层次,或者说皆高于最小合理规模(即适宜规模区间),行业内企业间有交易费用最低的生产技术联系,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一体化结构;各行业均有较高层次程度的开放性与外向性,行业间有交易费用最低的生产技术联系。以这样的产业组织为基础,实现创新改造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对行业增长贡献较大的内生增长才是可能的。力争在本世纪末使区内传统行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和沿海发达地区90年代中后期水平。
为了有效实现上述目标,深化改造的途径选择是:
(1)入手与破题之处:从行业间结构改造深入到行业内环节改造,以企业改造为基础逼近至行业整体性改造。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行业都不能孤立发展,相应于各个行业的技术改造,必须首先在行业联系层次进行结构合理化协调规划,进而从结构改造入手,深入到各个行业内部的环节性改造。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的处理上,应明确高新技术兴起之时,正是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发展机会。况且西部以至我国整体上尚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点上,相当的传统产业并未“夕阳西落”,而是尚不成熟还需加速发展。关于二者关系上的理性选择,应是以高新产业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以传统产业基础产品与效益积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另外,行业改造必须落脚于企业、特别是在企业经营主体地位不断完善,行业主管部门行政体制弱化条件下,更需要强化政策效力,以督促与诱导企业按照行业统一规划,自觉推动行业改造。
(2)过程操作。技术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技术、组织、监控过程,涉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应当对技术改造的过程实行系统策划和操作,以保证技改目标的实现。
第一,改造的决策与规划。合理选择各个行业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个行业的改造规划和推进政策,特别是规划和建立合理的政策体系,诸如改造的利益诱导政策、过程的资源扶持政策、督促更新改造的强制政策。为此需要建立省级技术改造专职规划机构,由政府实施部门官员、科技专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财务专家等多家人员组成,负责各省工业整体与各个行业的技术结构选择、技术改造的决策规划。
第二,实施过程组织方面。各行业应围绕产品结构改造,实施生产技术改造、生产组织调整以及劳动者素质改良。一方面立足区内、国内自主开发,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研究与发展机构、高等院校、军工的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输移扩散;另一方面,组织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学习、消化、吸收、二次开发、推广扩散,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行业发展要坚持以改为主的投资方向,使技改投资逐步向70%比重接近,实行增量资金系统优化倾斜投入,相对集中于各行业内部的深层瓶颈环节与企业,以期有效地带动存量。要建立省级综合性行业性技改专职机构,负责相应的决策与规划;建立专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性银行和投资公司,多方筹集和集中优化使用技改资金,建立各行业技术改造的试验基地,为行业性整体技术改造提供有效方式和成熟技术;建立技术改造专业承包公司,由其承担“技术开发或技术引进改造”的实施过程,以期提高改造的效率与效益,组织行业集团性改造,以期形成改造的规模效益。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机制创新不可分离,所以,必须十分重视机制创新,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为此,必须重塑行业改造的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机制。
三、深化行业改造的系统机制再造
推进和深化西部省区各行业的整体改造,需要根本地理顺、优化或重塑行业改造的系统机制。
(1)建立分层次协调主动激励机制
传统体制和运行机制阻碍行业改造。由于西部省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现存行业改造的激励机制功能缺损,软弱无力。因此,需要在微观、中观、宏观三层之间建立协同主动性激励机制,即企业自主推动,行业内在激励,政府职能诱导三者并行不悖的主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以推动行业的整体性技术改造。
第一、企业自主推动。
企业的技术改造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率先与模仿创新。此,企业对行业改造的推动,本质上是企业的创新活动对行业改造的促进。少数企业的率先创新常常诱发更多企业的模仿高潮,从而以某一企业的技术改造为触点,就可能激发整个行业的技术改造。因此强化企业率先创新、诱发与组织企业模仿创新,是建立行业改造企业主动推动机制的主线脉络。西部省区企业模仿创新不甚活跃,区内模仿弱于率先创新,区际间模仿创新弱于沿海,因此完善企业模仿创新机制,应是构勒企业主动推动机制的核心环节。
第二,行业内在自激。
这只能依靠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服务与管理过程来实现。理性地规范考察,各项过程的主要内容应是,参与:主要是资源,组织与活动参与。如提供行业改造的专项资源支持;建立和强化创新机构(R&D机构和企业),以及行业改造的示范企业(如陕西电子行业那样);或由主管部门聚资组织较大的改造项目。服务、建立行业性的信息、咨询、计量、检测、标准化、质量监测等中心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为市场提供需求信息,创新改造需要的技术信息与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服务。管理: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区域性行业政策和改造规划,协调行业内外涉及本行业改造的各种关系。
特别是传统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和服务还应包括:通过目的明确的R&D机构等,选择、学习、消化、吸收国内外新兴技术成果,为本行业的改造注入适当技术,选择重大和重点创新技术组织推广应用,推动行业改造。
建立行业内在自激机制,西部省区的主要难点在于,地方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目前仍是行政组织为主,且条块分割,改造活动激励仍是直接参与和计划推动为主。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应行业的激励机制,应从完善地方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入手,进而强化其对行业改造的服务与管理功能。
第三,政府职能诱导
这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服务、管理激励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应兼有较大的差异性。政府的职能诱导,更多的应是地方综合管理部门、职能管理部门的协同诱导。主要应包括,在科学预期与综合分析前提下,为特定行业改造提供信息、政策、方向、方案咨询,提供必要的资源偏袒的优先支持与参与,使特定行业改造在政府综合目标设置、计划安排、政策优选抉择以及个案技术淘汰与更新政策,来诱导和强制特定行业适时更新应淘汰技术,进而适时引入符合区域经济整体利益发展目标的技术组合与主导技术,通过区域工业的行业结构(特别是技术结构)调整,具体的带动和组织各行业的技术改造。
西部省区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改革步履相当迟滞,双重体制下地方政府职能模糊且不规范。因此,完善行业改造的政府职能诱导,首先应使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由“计划行政组织资源直接注入为主”,转向“政策组织与过程服务为主,计划推动和资源注入为辅”模式,进而完善地方政府有关行业改造的“参与、服务、管理”职能。
(2)建立递阶协调决策机制
西部省区既成的行业改造决策机制,很难保障各个行业在可能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面前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并做出理性决策。改变这一格局,需要建立企业(特别是主导企业)、主管部门、咨询者三位一体的递阶协调决策机制。
第一,使企业成为行业改造决策的一方协调主体与分解改造的独立决策主体。现行行业改造决策体制内,企业为行业改造的分解执行者,同时作为企业改造的相对决策主体,这轻视了企业在行业改造决策方面的三个比较优势和决策实施的操作职能。前者一是企业对市场供求结构势态及其走向更为深刻的感知,一定程度上能为行业改造发展把握产品调整方向;二是企业对位于其生产工艺上游或下游的企业的供求状况有虽为局部但较确切的了解,能够把握行业内部投入产出联系的调整方向;三是企业对特定改造方案的预期财务效益更为了解。如拟推广的生产技术,拟建立的专业化协作体系,拟进行的组织调整,从而对行业改造实施预期效益优劣更具立论权。基于上述比较优势,企业应成为行业改造决策的一方协调主体,即应参与行业改造方案设计、论证和抉择,特别是某个行业的骨干企业,工艺中游企业,改造示范企业,更应如此。
“从企业改造逼近行业改造”是行业改造的入口之一,企业是行业改造的实施主体之一,企业对行业改造的分解实施攸关于企业自身的效益与利益,因此,企业也应成为行业分解改造的独立决策主体。
第二,使行业主管部门成为综合决策与决策协调主体。
现行体制内,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服务、管理职能并未理顺、更不完善。主管部门尚不具备分布于参与、管理两大一级职能中的完备规范的决策职能(二级职能)。特别是主管部门的决策活动受到市场、地方政策、中央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的四重制衡。在正处发育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四重制衡”给于地方主管部门更多的是非经济的公关滋扰。表象上干扰的是其决策活动,实质上蚕食的是其决策职能。地方主管部门的决策职能非规范与被吞食,集中表现为其往往并不能按照市场变化与技术进展提供给本行业的发展机会,按照行业整体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目标尺度作为理性的改造抉择,相当情况下,是在协调平衡上下、左右利益与矛盾的过程中,非自愿地作出低优度的“满意性”抉择。
完全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是“企业→行业”改造决策的协调主体。但在我国,特别是在西部低熟度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地方行业主管部门首先应是行业改造的控制决策主体,其次才应是相应的改造决策协调主体。完善地方主管部门行业改造的两大决策主体角色,一应扩大其决策权限。诸如本地区本行业技术采用和淘汰的抉择权,行业改造的常规和风险选择权,行业内部组织配置与外部联系调整决策权,改造过程的启动与调整权。二应规范其决策内容。诸如进行行业发展预期规划和协调改造方案。在现代科技长足日进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决策推进日益重要。相应要求“承上启下”的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先于企业和上级部门提出本行业的改造方案,并通过分解中央主管的改造规划,平衡企业的改造冲动,使三者恰当地协调衔接。三是理顺其决策程序。即始于地方主管部门方案的提出,通过诸方案的综合协调,借助超脱性论证咨询,以期终于地方主管部门的理性抉择。
第三,建立超脱性咨询制度。
现行体制内,某些行业改造决策的非理性,实施的非效率与非效益,相当程度上起因于决策评价方案论证的非理性,如授意性、主观性与非系统性。深层成因往往又在于方案评价论证主体与决策主体集于一身,且其方案评价专业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建立行业改造的超脱性咨询制度。这一制度以高水平的专业性超脱性决策咨询机构的建立和其进入决策过程为核心。这类咨询机构,可由来自主管部门之外的各类专家构成。诸如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企业家、政策分析人员、离职的部门管理专家等。咨询者的方案评价论证应是公正与超脱的,不受行业主管部门的授意干扰。主管部门只宜在其提供的少数几个方案中,综合其它因素而比较适选。超脱性咨询制度化,是主管部门改造决策理性化的基础与保障。
(3)建立计划融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
现时西部工业各行业技术改造的资源配置,是由计划与市场并行运作实现的,“双轨”并存的种种缺陷已为经济界、管理界和实业界所关注。理论和实践皆表明,西部传统工业行业的产业性质、供求特点、技术经济结构和市场发育程度均决定了,在深化改造中计划调控和干预是必需的,甚至在某些时期和某种产业中还要保持一定的力度。但是,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技术结构演进规律的要求,把计划机制融于市场机制之中,建立计划融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第一,计划的制定和运行要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长期趋势制定技改计划,按市场的中短期波动调整计划;既保证计划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又保障计划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同时,需要制定与计划配套的财政、金融、价格、折旧、外汇政策,以保证改造计划在市场机制基础的实现。第二,西部经济的市场化水平较低,要加快市场的完善和规范化。①健全市场体系,使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各自健全,互为配合,特别是完善西部省区发育程度较低的人力、资金与技术市场。②完善市场组织。西部诸省各类市场的信息、经营、服务组织多不完善,因此需要在理顺和规范市场体系过程中使之臻于完善。③规范市场工具,诸如市场的合意工具即合同制度,市场的监督即公证制度,市场的调解工具即仲裁制度;市场的交易工具即结算制度等等,制度的工具化是规范市场工具的实质。④理顺市场运行媒介。商品较为充裕时,可实行即期和预期货币并行的媒介形式。商品相对短缺时,过多的预期货币支付必然搅乱市场金融秩序,滋生三角债的链环,因此,宜以即期货币为主要商品流通媒介。
第三,资源分类协调配置。在西部省区现有条件下,计划融于市场来配置资源,要求对不同资源实行分类配置,特别是应对存量和增量资源进行协调侧重配置。其中①人力资源配置,恰当的方式是:计划指导,双向选择,政策补充,合理流动。西部某些省区的地理位置较偏,人文环境较差,职工收入低少。为吸引区域内外各类人才流入,各个行业既需要计划指导,又需要利益性政策辅助补充。②资金配置,需要建立地区技改基金与风险资本市场,扩大技改信用投资,建立各类(按行业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体系,同时扩大外资引入。可建立地区性或行业性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风险较大的行业改造活动。可扩大通过银行代办的企业债券聚资,以聚集指向特定行业的改造资金。可将现行直线折旧方式改为加速式。扩大外资引入,西部不应只眺盼东南,而应同时拓足西亚南亚。③行业改造所需设备,不妨放开手脚让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自由采购,在适当控制重复引进条件下,国外设备的适量引入,既益于所改造行业的企业设备水平的长足长进,又利于激励西部庞大的设备制造业组织产品创新,以与国外设备生产厂商形成竞争。在竞争中,同时推动设备行业加快自我改造,谋求长足发展。④需要完善服务层次尚低的技术市场;完善技术引进机制,同时以计划渠道组织技术的有偿推广,降低技术扩散的行政和经济壁垒。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则应理性地选择技术,并在较大空间(企业组、企业集团、工业基地)内进行技术的群组配置。另外,存量资源调整,应以市场需求引发的企业自组织过程为主,增量资源追加,则应以融于市场的计划配置为主。以保证计划的主导性和对市场的引导。
标签:工业生产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组织职能论文; 产品层次论文; 产品方案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