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

靖安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

闫林[1]2004年在《靖安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文中提出建立能正确反映油藏地质特征的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和目的,是决定油藏数值模拟、动态预测成败的关键,是油田真实客观的认识和高效合理的开发油气藏的基础。 本文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及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该油藏低渗、特低渗储集物性、孔隙结构非均质严重、油层横向变化大、纵向含油不均等地质特征,以“准确客观的地质研究是建立可靠地质模型的基础”为指导思想,在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借助GMSS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叁维精细地质模型,从而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地下地质情况,揭示了油气富集规律,为高效合理的开发该油藏奠定了基础。 研究成果及主要认识有: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研究区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识别出3种常见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建立和完善了研究区单井及井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克服了以往小层对比中厚度控制、界线穿时的局限性,使小层对比划分更趋科学合理。 在研究区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堤泛沉积、分流间湾四种微相。骨架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它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体。 储层研究表明该油藏具孔隙较大而喉道较小的孔隙结构特征,表现为中孔低渗:发育泥质和钙质两类夹层,它们在电测曲线上具不同的特征;而沉积和成岩作用是造成该油藏非均质性发育的主要因素。 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了储层分类评价和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决定砂体展布,物性、含油性好坏,也决定了储层分类和流动单元的分类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匹配较好,如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轴部,砂体发育,物性、含油性好,非均质性弱,多属于Ⅰ类储层,A、B类流动单元。 经过对地质建模理论、方法及软件的学习,在基础地质研究基础上,借助GMSS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叁维精细地质模型,对该油藏的构造、砂体展布、孔渗饱等属性参数叁维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下一步动态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孙卫, 闫林, 史成恩, 赵惊蛰, 梁晓伟[2]2005年在《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文中认为建立能正确反映油藏地质特征的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和目的,也是决定油藏数值模拟、动态预测成败的关键。本文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遵循“真实客观的基础地质研究是建立准确地质模型的基础”的原则,通过对地层格架、沉积微

赵惊蜇, 闫林, 孙卫, 梁晓伟, 解伟[3]2007年在《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能正确反映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特征的地质模型,通过对地层格架、沉积微相、骨架砂体、物性参数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研究,借助GMSS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确定型精细叁维地质模型。所建立的构造、砂体、属性参数模型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为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陈俊丽[4]2012年在《盘古梁地区侏罗系ZJ2区块延9油藏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ZJ2区块延9油藏已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但是油藏采出程度低,剩余油挖掘潜力较大,本论文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应用岩芯、测井及油田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在研究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微相、储层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基础上,用Petrel软件进行储层地质建模。通过储层空间的构造、属性特性来展现储层立体空间特征,为后期的剩余油预测及数字模拟奠定基础。论文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根据测井相标志,沉积旋回原则、厚度原则,将延9地层划分为延91、延92和延93叁个小层。2、综合岩芯、测井资料的沉积相标志,将延9沉积相划分为网状河,储层主要分布于河道微相、点砂坝微相和河道边缘微相沉积。3、根据沉积微相、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分选系数和歪度建立了四类储层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延91和延93储层为II储层,是相对较好储层,延92储层I类储层,是好储层,并且研究区大部分储层是低渗储层。4、论文主要从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叁个方面来研究区储层的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层内砂体垂直方向上岩石粒度分布的韵律、层内的层理构造,层内泥质夹层和层内渗透率的非均质性特征参数等资料,可知研究区延9层位的层内非均质性很强。平面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平面上砂体的几何形态、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方向性分布特征等资料,由于延9层沉积稳定和连续,因此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较好,砂体沿河道呈带状展布。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较大。研究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的井区一般位于河道微相、点砂坝、洪泛平原的中间部位,而在两者之间的过度地带或两者的分界线等沉积相突变的地方,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研究区延9层得下部与延10、上部与延8都存在有薄泥质隔层,而延9的曲流河沉积与延10的辫状河具有继承性,因此总体来说延9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较弱。5、通过对研究区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微相的研究,用Petrel建模软件,使用随机建模、相控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延9地层的构造模型、地层模型、岩相模型和属性参数模型。

梁高红, 刘华川, 陈佳伟, 冉茂科, 张林[5]2014年在《靖安油田低产井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靖安油房庄油田近四年来各油藏实施的主要油井措施方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对不同油藏主要措施方式进行优选,有效地提高了措施选井选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路勇[6]2010年在《注水井暂堵酸化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文中提出长庆油田的大部分区块为非均质、多油层的砂岩油藏,是“叁低油藏”低压、低渗、低丰度。油井大多依靠压裂投产,注水开发。因油层不同程度的存在高渗透层和裂缝走向,致使注入水在油层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横向上形成舌进,中低渗透层达不到注水受效的要求,导致油井过早水淹,降低了注水开采效果。目前过高的含水率和油层存在伤害是许多油田部分井产能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水井实施剖面调整的化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水井化学堵水,二是水井酸化。水井酸化则是针对低渗透层进行酸处理,提高低渗透层的产液能力,改善吸水剖面。但对于一些高含水层间非均质比较严重的水井采用常规的酸化措施,注入的酸液会遵循最小阻力的原理,大部分进入高渗透水层,而低渗透油层酸液进入量较少,导致酸化措施后水井对应的油井产水量进一步上升,原油产量提高很少甚至出现下降。本文提出了一种“暂堵堵水和酸化一体化技术”,采用一种颗粒性暂堵剂——该颗粒是通过不同温度下在水和酸液中溶解度的实验中确定的,利用颗粒粒径大小与高渗层、相对低渗层的匹配关系,在相对低渗层注入端面形成渗透率很低的暂堵带,暂堵剂在高渗层沉降后可以降低其孔隙度,并且由于高渗层存在较严重的层内非均质性所以使暂堵颗粒在高渗层的小孔道内形成堵塞。这样后面的耐酸堵剂在注入过程中就可以实现选择性注入并且增加了堵剂的作用距离。通过对盘33-32井的现场施工,从化解堵效果来看,酸化渗透率的恢复效果是较好的,针对本文研究采用的暂堵堵酸一体化技术,通过酸化解除暂堵堵塞是可行的。

黑建华[7]2013年在《高台—罗庞塬油区地质特征及注采参数研究》文中提出白马崾岘高台-罗庞塬区域位于定边采油厂主力油区樊学-白马崾岘公路以西张崾岘乡,是典型的低渗透储层油藏,该区块注水开发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随着开发时间的增长,对储层的特征及油水运动规律了解越来越清楚,许多开发问题和矛盾不断暴露。为了实现对白马崾岘高台-罗庞塬区的开发目标,为提高油田的储量动用程度,减缓目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非常有必要对油藏进行综合的地质特征研究,对油藏的构造情况、岩石学特征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油藏工程的分析研究,结合油藏动态方法,优选注水开发方案,对油藏基础地质与油藏内部特征重新认识,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对油藏开发方案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采用菱形反九点法井网,井距为480m(注水井到角井)×130m(排距)---500m(注水井到角井)×130m(排距)。油藏生产井合理流压为8MPa,合理生产压差为9.6-13.3MPa,注水井井口最大注水压力为25.8MPa;单井产能为2.2t/d,合理采油速度为1.08%,建议采用超前注水开发,超前注水时间为80-100天,超前注水单井日注水量为18m3。

任龙[8]2012年在《长7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数值模拟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显示出较大的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接替层系。研究区长7储层属叁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油层厚2.3~18.1m,平均孔隙度为7.05~7.27%,平均渗透率为0.07~0.13×10~(-3)μm~2,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致密储层)。这类“低品位”资源表现出储层致密、物性差、丰度低的特点,给合理开发带来巨大难度。针对超低渗透油层流体渗流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非达西渗流以及油层具有弹—塑性形变等特点,长庆油田提出了超前注水是一种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注水开发模式。本文以姬塬油田安83井区长7油藏为例开展注水开发数值模拟应用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在研究姬塬油田安83井区长7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储层综合评价。利用叁维随机建模技术、油藏工程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结合低渗透油藏成功的开发理论,对长7不同类型油藏进行超前注水时间及合理注采参数等开发技术指标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各参数的合理界限。本文对提高超低渗透油田油井产量,经济高效开发超低渗油藏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对整个鄂尔多斯盆地油区超低渗油田的合理开发,改善油藏规模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贾永红[9]2013年在《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长庆油田近年开发区块是超低渗区块,显着特点是低渗、低孔、微观结构影响强。随着注入水不断推进,渗流阻力迅速增加,注入压力升高快,注水量递减快。注水井注水压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水井的注水效率。注水井注水压力高将会加大地层配注系统的负荷,使注水能耗增加,同时长期高压注水易导致套管损坏。室内试验和现场实践经验分析认为注入水中含氧、铁离子浓度、不配伍造成结垢以及粘土膨胀是造成水井注不进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关表面活性剂研究方面的大多是用于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表面活性剂是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适用较广、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化学驱油剂。但从矿场化学驱注入井生产动态和室内岩心物理模拟驱替实验结果中发现:表面活性剂驱不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而且可以增大油藏中的渗滤速度,降低注入压力,从而减小渗透率较低油藏的高压注水难度,节省开采费用。本文的研究工作首先是以降低启动压力理论为依据,结合室内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相对渗透率影响等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降低油层注入压力的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溶液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加原油流动能力;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使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变,减小水驱毛管阻力;增加水相渗透率,降低注入压力。然后在机理分析基础上,针对油田储层特征状况,优选配制出与油藏条件相配伍的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最后,为进一步验证表面活性剂在长庆油田降压增注技术可行性,在采油四厂32口单井上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现场注入试验,并见到了较好的表面活性剂降压效果,措施前平均油压16.4MPa,套压15.8MPa:添加ZJ-1减阻剂100天后平均油压15.1MPa,套压14.9MPa,平均油压下降1.3MPa,平均套压下降0.9MPa。

齐翊如[10]2014年在《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的比例逐渐加大,产量逐年增加,低渗、特低渗油藏的高效开发已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与战略意义。低渗、特低渗油藏物性差,天然能量匮乏。注水开发是提高此类油藏开发水平和实现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而认清储层地质状况及油藏注水开发产能特征是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保障。本文以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特低渗油藏为例,在充分认识研究区沉积相带、储集层物性等基础上,结合岩心分析测试实验,客观认识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及渗流特征,重点分析该区长81油藏储层产能特征及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与规律。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方法,将研究区主力油层长81细分为长811、长812-1、长812-2、长813四个小层。长811和长813小层处于叁角洲沉积的末期和初期,物源供给不充分,砂体发育受到限制,厚度小;长812-1、长812-2小层处于物源供给充分时期,砂体发育广泛,厚度大。(2)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为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沉积微相;长812-1、长812-2小层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发育,是主要的储集体;长811、长813水下分流河道发育较差,以水下分流间湾沉积为主,储集能力相对较差;砂体的展布方向是影响注入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控制着油水运动及油水分布。(3)研究区长81储层主要由中-细砂岩及细砂岩组成,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为主。储层具有较强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4)利用不同微相带砂体的有效厚度、平均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层带指数,采用模糊数学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储层评价分类方法,对研究区长81储层进行了精细的流动单元划分,并将其细分为4种流动单元类型。研究了各小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特征。(5)研究区长81储层特征、流动单元类型对油井的产能、注水井的吸水能力及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靖安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D]. 闫林. 西北大学. 2004

[2].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C]. 孙卫, 闫林, 史成恩, 赵惊蛰, 梁晓伟.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5

[3].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J]. 赵惊蜇, 闫林, 孙卫, 梁晓伟, 解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7

[4]. 盘古梁地区侏罗系ZJ2区块延9油藏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D]. 陈俊丽. 成都理工大学. 2012

[5]. 靖安油田低产井治理技术研究[J]. 梁高红, 刘华川, 陈佳伟, 冉茂科, 张林. 化工管理. 2014

[6]. 注水井暂堵酸化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D]. 路勇. 西安石油大学. 2010

[7]. 高台—罗庞塬油区地质特征及注采参数研究[D]. 黑建华. 西安石油大学. 2013

[8]. 长7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数值模拟应用技术研究[D]. 任龙. 西安石油大学. 2012

[9]. 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 贾永红. 西安石油大学. 2013

[10]. 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储层特征研究[D]. 齐翊如. 西安石油大学. 2014

标签:;  ;  ;  ;  ;  

靖安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