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名牌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名牌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中共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本文仅就主题与主线的关系,即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及名牌经济在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发展要有新思路、新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包括经济发展史、社会发展史、文化发展史、教育发展史、科技发展史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史,以及人类自身即人本身的发展史。本文只涉及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的发展是其他一切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方面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更是世界瞩目,成就显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偏重在经济的量的增长方面,但在质的提高方面则远远不够。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我国许多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在产量上已雄居世界第一,堪称世界经济大国,但由于我们的质量、品种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还远不能称为世界经济强国。
出现这种情况是不足为怪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内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第一,解放前,我国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极为低下的国家,因此,解放后,我们发展经济必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数量增长方面,即解决“有无”(由无到有)和“多少”(数量由少到多)的矛盾,首先致力于解决数以亿计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质量方面(当然也总是要涉及到重视质量的问题,但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第二,我国原有的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十分落后,但劳动力数量十分丰富,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只可能重点求得经济数量的增长,而难以把经济发展的质量放在更重要的地位。第三,在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上,我们长期囿于“数量追赶型”的目标上,例如20世纪50-70年代,我们曾提出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上,多少年“超英”、多少年“赶美”等等。这是因为,在当时条件下,我们虽然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偏重于数量上的差距而未能深入剖析质量上的差距,对质量的差距还认识不足,感受不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改变。由主要重视发展的数量,到在注重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逐步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80年代提出重视经济效益,提出质量效益型经济概念。90年代初更明确提出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对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在认识上的巨大飞跃和突破,也是我国对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只注重经济的数量增长,不注意经济的质量提高。表现为片面地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盲目的铺摊子,上规模,铺张浪费,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成本高、费用大,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等等。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注意经济增长的数量,但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下,求得经济数量的增长,表现为强调品种、质量,注重效益,大力节约劳动,节约能源和物料的消耗,降低成本和费用,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并重视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就会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大提高,使经济走向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与一些先进的国家相比较,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特征还相当明显,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占主导地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从战略上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并通过结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求得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十五届五中全会明显提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到许多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中央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央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总目标是实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有许多具体内容,但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是: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消费需求,理顺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求得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它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充分有效、节约地利用各种资源,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社会需求合理满足的统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增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对经济造成的震荡和破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点在产业协调。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要求是: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开发新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使产业结构中代表先进技术的新产业成长壮大,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建立在现代先进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产业结构的档次,把整个产业结构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水平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点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高度是不断演进的,即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再向更高阶段再向又更高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为例,产业结构高度化迄今为止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可以称为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是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可以称之为高加工度化阶段;第三阶段是由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为主转向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主的阶段,可以称之为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的阶段。现代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表现为知识密集化、技术集约化、人才高素质化、生产高加工度化,产出高附加值化、工业结构软性化、产业发展高效率化和高效益化。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统一。实际上,这二者是应该统一和能够统一的,因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之间有着内在密切联系:产业结构合理化要以产业高度化为目标,并且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起点和基础;产业结构高度化也必须在新的更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动力、是方向、是主导,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前提、是基础、是条件。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在动态发展中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产业协调和产业升级,是搞好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走向高质量良性循环运行的轨道。
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当前有几个问题应认真解决。
第一,关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问题。现在各地在制定三次产业发展战略时,几乎都强调要在短期内变一、二、三顺序为三、二、一顺序。从三次产业发展的比重变化的总的趋势来看,这并没有错,但是,这种变化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或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硬凑数字。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的过程来看,按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考察以及按就业人数考察,三次产业比重都经历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有的还须先经过二、一、三),最后到三、二、一的转变过程。这是因为,以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其发展要有一个过程。工业化的过程不仅大量吸收来自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而且因其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第一产业,所以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第三产业比重才超过第二产业。比如法国,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其国民收入中,有长达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二、三、一的比重顺序,最后才变为三、二、一顺序,如下表:
二战后法国国民收入中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年 15.5 54.0 30.5
1970年 6.9
54.4 38.7
1984年 4.1
36.1 59.8
资料来源:罗肇鸿等:《国外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没有实现,第一产业比重很大,但第三产业却超过了第二产业,呈现出一、三、二的比重格局,这是因为这类国家的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过小,而商业生活服务业则相对比较发达所致,例如印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均是如此。1950-1951年,印度国民收入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8.8%、15.2%、25.9%,到1980-1981年,第一产业比重虽然有些降低但仍均第一位,第二、三产业皆虽有上升但仍居其后,其相应比重分别为:40.3%、22.9%、36.8%(资料来源同上)。
我国解放前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解放后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三次产业比重将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处于二、 三、 一的状态, 据有关专家分析,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将由1995年的19.7∶49∶31.3转变为2010年的14∶52∶34(参见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我国到2010年即21世纪前十年,三次产业结构格局仍将是“二、三、一”的格局,但是在逐步向“三、二、一”比重结构顺序的转化过程之中。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的后期,才能从总体上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过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各个地区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将较快地(例如5-10年内)实现“三、二、一”顺序,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城市工业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这个过渡过程就会慢一些,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里的关键是要努力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尤其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的先决条件。在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第三产业,将是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又一热点。
第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问题。高新技术是个动态的概念,一些传统技术在其最初出现时也是当时的高新技术,只是后来由于技术进步又有更高的技术出现,才使它变成了传统技术。当代高新技术主要是指尖端技术和未来前景看好的新技术。高新技术产品则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技术的具有新用途和性能的产品,我国科技部1997年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确定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有如下9 大类:电子与信息产品、生物和医药技术产品、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新能源和高效节能产品、环境保护产品、航空航天产品、地球和空间及海洋工程产品、核应用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是指高新技术比重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快的产业,例如电子及通信产业,计算机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产业等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也将是发展最快的产业。在我国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种趋势已很明显。例如深圳市1995~1999年,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每年增长41%,大大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见《深圳特区报》2000年9月5日第7版)。今后,高新技术产业还将领先发展并逐步提高其比重。
但是,不能由此就否定了传统产业。一方面,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本身也要在新的基础上求得发展,也就是要用高新技术来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例如纺织产业、冶金产业、煤炭产业、化工产业、建材产业、机械产业、汽车产业、家电产业、食品产业等等,都是传统产业,但是用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以后,这些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高新技术基础上,这些传统产业仍将得到新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目前传统产业仍占主要地位,更不能一弃了之,而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嫁接和改造,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大力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必须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放在重要地位来考虑,在传统产业比重很大的地区,更应特别重视这一问题。尤其是许多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对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大有裨益。现在有些地区非常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固然很好,但往往又忽视了本地原有的传统产业改造,导致传统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更新滞后的局面,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恰当地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充分注意传统产业的改造发展,用高新技术去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
第三,关于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的关系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必须与消费结构的调整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流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根据马克思再生产四要素相互关系的原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有机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体。产业结构调整着重体现在生产领域(也包括一部分流通领域),它必须与分配、交换、消费相协调。其中,尤其是消费结构(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重点是生活消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关系更大。
就生活消费结构来说,它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需求的动力。新的消费需求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又是支撑产业结构的基点,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变化,最终要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变化来实现。近年来,我国一直重视以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就是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巨大作用的证明。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内需的扩大,都必须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水平为基础。当前,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在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力提高城市中低薪阶层的收入。现在,我国相当多的农民和工人以及普通员工,其货币收入相对来说仍然偏低,这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给予解决。例如,在农村,一方面要通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处境;另一方面则应通过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发展有市场前景和良好效益的产业,以增加其收入。在城市,一方面要认真解决适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培训及其他有效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并进而相应地增加他们的工资和其他货币收入。城乡人民的收入增加了,购买力水平提高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就有了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互动协调发展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才能逐步实现。
三、名牌经济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
当前我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两个大的时代背景:一是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到2000年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法规和秩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在这种体制下得到更大的发展;二是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将向新的广度、深度进军,现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向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浸润,经济发展的格局愈来愈受到信息化的冲击而发生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这两大时代背景,都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名牌经济,以适应新世界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初叶和中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和不断完善,必将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全新的甚至是跨越式的大发展。而名牌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精华,作为市场经济的火车头和核心部分,也必将得到更大、更新、更高的发展。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特征是市场竞争,最主要的规律就是竞争规律,而市场竞争必然产生名牌并发展成为名牌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名牌现象与名牌经济就越重要,这已为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关于名牌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精华的论述,详见拙文《论名牌经济》、《名牌经济与名牌战略》、《名牌经济与资本营运》等)。在21世纪初叶和中叶,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将驶入快车道,在这种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格局,必将推动名牌经济有更新、更大的发展,名牌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必将更为显著。
21世纪初叶和中叶,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加发展,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将更加密切,随着知识经济或日新经济的推进,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必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20世纪已颇具规模的跨国公司、跨国贸易、跨国生产、跨国投资在21世纪将更加发达,20世纪末叶兴起的现代通信、电子商务、网络贸易、全球生产等经济活动也将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化,全球化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名牌经济也将更加重要,更加引入注目。那时,名牌经济不仅在传统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得到发展,而且会在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跨国之间、国际之间大大拓展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名牌经济在各行各业、各国各地区以及国与国之间直至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趋势,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把发展名牌经济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来考虑,要以发展名牌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名牌经济,首先要在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立中国名牌,发展中国名牌。这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是否有新的突破的关键问题。如果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缺乏中国自己的名牌,我国在经济上就会受制于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就没有保障。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很快,比如,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990年产值只有668亿元,1999年就达到8189亿元, 年均递增32.1%,远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14.2%的速度(参见《经济日报》2000年12月7日第3版的有关文章)。但附加值却相对较低。这是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零配件主要依靠引进,因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在电子通信高科技领域,我国生产的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一些关键部件,如计算机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视频压缩及解压缩芯片等等,大多使用外国产品、外国品牌。我国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尤其是在其中的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创出中国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创立中国自己的名牌,中国才能在世界经济未来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推进中国经济的集约型发展。在“十五”期间和更长一些时期,我国应大力支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软件、新型元器件、新一代数字视听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集成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基因工程等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复合材料、光纤等新材料产业,以高新技术为龙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并在高新技术领域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进而形成名牌经济。
其次,要在传统产业中仍具有高成长性的领域,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并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外资、引进国外技术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缺乏品牌意识和名牌观念,在合资过程中往往轻易地合掉了中国自己品牌;或者原封不动地使用外国的品牌。这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汽车产业(主要是指小汽车,即中国人所说的“轿车”)。从世界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小汽车是汽车产业的主体,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中,小汽车一般要占3/4左右。中国要发展汽车产业,也必须遵循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推进小汽车进入家庭的事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使小汽车在整个汽车产业中占到一半以上直至3/4左右的比重。但是,现在令人十分担忧的是,在我国现在小汽车产业还十分弱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红旗”这个品牌以外,几乎再没有中国自己的小汽车品牌了。近年来,全国年产小汽车约70-80万辆,“红旗”品牌小汽车只有3万辆,可见中国自己品牌的小汽车所占比重太小,微乎其微,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致命弱点。虽然我国小汽车产业的国产化率在逐步提高,有的小汽车达到了50%以上,甚至达到80%以上,但是,品牌却是国外的,诸如奥迪、桑塔纳、大众、夏利、别克等等,我们的国产化率再高,也不过是外国汽车品牌的组装工厂。这是中国小汽车产业发展的真正危机!我们必须理顺思路,调整战略,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中国自己的小汽车品牌,并且能逐步形成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名牌,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小汽车产业才有希望,中国的汽车产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汽车产业之林。其他一些传统产业,在发展中也应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大名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外国品牌同台竞争,在竞争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第三,要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发展名牌,形成名牌经济。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例如10-20年左右,我国仍要集中力量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并且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创立名牌发展名牌的重点和主导方面,仍然是在工业领域,要集中主力创立和发展工业产品名牌,形成工业名牌经济。但是,在经济领域还有许多战线、许多产业或行业,它们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创立发展工业产品名牌的同时,还要努力创立和发展非工业领域的名牌,例如,农业产品名牌、商业名牌、金融业名牌,旅游业名牌,房地产业名牌、餐饮服务业名牌、中介服务业名牌、信息与咨询服务业名牌,等等,从而形成经济领域各行各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大名牌经济。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服务业名牌经济将逐步提高其地位并对整个名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各行各业名牌相互联系形成的整体名牌经济格局,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四,要把名牌经济做强做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名牌经济,必须从战略上确立大名牌经济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名牌,但是与世界大名牌相比,中国的名牌还显得太小,与国外大名牌差距很大。为了把中国的名牌经济做强做大,必须处理好品牌营运与资本营运的关系。现在大家都在谈资本营运,资本营运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应该强调,资本营运必须以品牌营运为核心,也就是要以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强势名牌为核心来进行资本营运,才能起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效果。名牌经济是资本营运的核心和主导,以名牌为中心进行资本营运,以名牌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运作规范去改组、改造、兼并、重组其他企业和资本,把后者都提升到名牌企业的高标准上来,经济增长的质量才会提高。这是名牌经济的示范效应、带动效应、整体效益的体现。另一方面,品牌营运又必须以资本营运为支撑和后盾。只有经过资本营运,名牌才能做大,小名牌才能变成大名牌。一个名牌企业即使盈利能力再强,如果只靠本企业单个资本的缓慢积累,也是很难长大的,更不可能迅速长大。内地许多名牌企业老是做不大,总在几亿元产值或销售额上下徘徊,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资本营运。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只有通过资本营运,进行卓有成效的高质量的资本重组,进行兼并和扩张,才能使名牌企业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但是必须注意,名牌企业在进行资本营运的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注意对被兼并、收购的其他企业,按照自己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组和改造,也就是要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制度和标准去改造、改组被兼并的非名牌企业,才能使名牌越做越强,越做越大。否则,不注意资本营运的质量,盲目扩张又不进行认真地改组提高,必然会损害名牌企业的声誉,甚至把名牌企业搞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观点是:以名牌经济为核心去进行资本营运,以资本营运为后盾去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名牌经济,这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从而把名牌经济真正做强做大,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使中国由一个经济大国变成一个经济强国,在21世纪中叶跻身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