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论文

基于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论文

基于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王富东

(西南科技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 绵阳 )

摘 要: 《地球化学》是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认识物质成分的重要课程,其以元素及其化学运动为研究对象,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具有知识涵盖面广、应用性强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开展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方法改革。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形成性评价与实践,通过课程设计、课堂讨论与互动、课内测验、课题报告、课后作业和文献研读等方式,实现“多元化”全过程课程考核,从而触发学生的自我学习主动性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实现从只专注传授知识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培养目标。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学过程;课程形成评价;全过程课程考核;自主学习

一 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教育现状

(一) 成果导向教育与本科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自2002年后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不断增加的教育规模量促使着教育活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形式下如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进而教育质量不受到影响,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大背景下,特别需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双一流的学生呢?其核心环节是什么?答案最终还得回到教学过程。若不能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指导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受益,就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1],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实现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的培养模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这家伙!逛蜡像馆是假,找‘幽灵’才是真的吧!”霍铁虽然很想看看蜡像的制作过程,但也只好跟在她后面出了工作室。

从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学生自始至终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这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业过程中得以真实成长。再者是以“案例式”“问题型”“项目模块”为中心组织来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未来职场与进一步深造必然所面临的真实问题[2]

(二) 《地球化学》课程教育现状

进一步完善《地球化学》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与应用能力,这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但是目前《地球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考试内容多呈现教材化和知识化,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应用;只考查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不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等能力;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仍偏重于期末笔试,题型多局限于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分数而不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以至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为考高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投机作弊。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知识结论,缺乏否定观与思辨意识,缺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进而也就没有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 基于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一) 研究思路

1.精选国内外对地球化学在地质应用方面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期刊、文献、研究热点项目等参考资料,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地球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查阅相关的文献,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2.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建立地球化学理论与实际地质问题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抽象理论讲解基础上,辅以大量的实例教学,让学生运用地球化学图解解释各类地质现象,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近年来,随着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使冠心病的发生率有所升高,同时,老龄化速度加快、延长人均寿命又进一步增加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数量,尤其是65岁以上高龄患者[7]。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患者时,一种有效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效的降低了该疾病的死亡率,但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延长患者生存期,还要把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8]。大量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在术后1年内容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极大的影响患者预后,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除了相关于患者自身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外,还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9]。

(二) 研究目标

课内实习环节,除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地球化学图解制作,并根据结果进行合理解释,最终以报告形式提交。通过图解的解译与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制图能力以及解译问题能力,熟悉了专业数据处理与应用规范与流程。

三 基于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与实践

(一) 课程教学改革

东山寺因寺而名。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庙,位于宜昌城的东山之颠,以其壮美雄姿和香火悠远占尽风水,佑福宜昌,成为千古名刹,曾被誉为夷陵八景之首。

《地球化学》课程的任务与要求是培养学生认识地球化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的根本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地球化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及初步建立地球化学思维。

图4a表明,当磨料的质量浓度为40%时,材料去除效果不明显,观察到表面有很多零散分布的黑色斑点,说明其中的氧化皮和锈层去除的很少。当磨料质量百分浓度为50%时,图4b中的黑色斑点明显减少,能观察到氧化皮和锈层除去和未除去的部分,说明线材的表面去除效率增高。当磨料质量百分浓度为60%时,图4c的黑色阴影几乎消失,此时线材表面的去除效果特别明显,基本能达到完全去除氧化皮和锈层的效果。当磨料质量百分浓度为70%时,可以从图4d中观察到又出现少量的黑色斑点,这说明又有少部分的氧化皮和锈层没有去除。

1.在课程内容上,重视地球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重要方法的教学。例如,有关元素的分布与分配、共生组合规律及研究元素迁移的方法(迁移模型)等。需要不断地补充与跟进学科上最新的研究进展。例如:地幔不均一性演化、俯冲再循环;陨石和行星(特别是火星)科学的研究新进展等。

课堂讨论包括随机提问和分组讨论两种方式。随机提问主要根据课堂讲授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发问,先由学生自主发言,老师再与其讨论与纠正。问题的答案仅有基本的对错,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临时组织与表达能力,还能起着查看学生出勤率。

3.在文献研读上,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数据库、我校的电子数据库资源。期次是本学科方向中的重要期刊介绍,特别是顶级期刊,同时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不断跟进前沿领域。最后是教会学生运用参考文献管理器,能让学生在编写小论文时合理编排参考文献。

4.组织学生制定网络资源共享机制。有了资源的共享,学生的整体信息量才能得以提升。资源的共享不仅仅局限在知识内容上,而是拓宽到学习思维、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学习技巧,只要是能促进知识与能力提升的所有内容都作为共享的对象。共享方式是建立QQ群组合微信群,不定期的在群里推送各种增值知识的信息。除了老师不定期推送外,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推送自己认为是有利于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二) 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和各教学阶段的要求,灵活运用平时测验、实例报告、课程论文、课程报告、课堂讨论、综合性作业、文献阅读报告等多种形式,设计出适合本课程特点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以培养和考核学生多方面能力。

1.课堂讨论

2.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需要大量增加元素、同位素测试数据的处理软件与处理方法,以及运用模型。在教学过程中还需组织学生参观与体验有关实验室,了解仪器的原理和测试范围与使用方法。

4.课内测验

2.课后作业

根据《地球化学》课程的特点、目标、任务与要求,明确课程教学应在实例应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后作业为指定的课后作业。指定作业以主观题为主,从中会穿插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知识拓展。通过书面作业和教师的批改,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整理已学的知识,跟进学科的最新发展,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归纳能力。

3.课内实习

3.利用互联网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和完善动态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实例实践平台实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全方位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对地球化学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

基于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与实践,通过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方法改革,培养学生掌握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跟进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能够应用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解释地质问题,拓宽专业基础,建立起统一的地球科学观;[4]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性,为新形式下的双一流人才培养搭建新平台。

分组讨论则是提前拟定和课程相关的多个讨论主题。通过各组分工查阅资料后,以PPT的方式进行汇报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需要提出问题,再进行共同讨论。

每个大的章节结束后会随堂安排一次约12分钟的课内测验,采用开卷方式,以客观题为主。每个章节设计多套互不重复的试题,可避免相互抄袭。课内测验既能让学生巩固和复习相关的知识点,又能强化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习状况,评估教学效果。

(三) 考核内容改革

从知识性考核转到知识性与能力性考核相结合。在考试具体内容的安排方面要加重对学生的分析、理解、判断、表达及操作技巧等的考核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我是“外行”的,是位日本学者.猜度他所要表达的本意应该是“行外”——身居“中医”阵营之外,既不受“行规”的约束,又能接触到一些科学史界的良师益友.这一点的确非常重要,多年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辈、老师、同仁使我受益良多.这片土地,使我能从中医外看中医,所以也就养育了一个多少有点味道的“另类”.——我就是我,这就是B型血的我.

【大意】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会被外物所蒙蔽。当与外界事物接触时,耳朵、眼睛便容易被“引入歧途”。而心这个器官是会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一无所获。这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能力)。

理论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一地质科学问题,设计一套取样、制样、镜下鉴定、仪器测试、数据处理、图解制作、地质解释的完整流程,最后编写成设计报告。[5]通过解决一实际地质问题设计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具备综合的运用地球化学解决地质问题能力。

(四) 全过程考核

注重考核评价的过程化和成绩结构的“多元化”。增加与加强学生的平时考核,把学生成绩分散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建立全过程的考核机制,使考核更全面、更灵活,更有利于学风的改善。

一人同课异构的依据在于以下几方面。其一,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积累,教师对于经典文本的认识会发生变化,情感体验也会不同,这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重点和讲授方法。其二,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师面对不同学段和学力的学生,势必在方法策略、目标内容等层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不能“一招鲜,吃遍天”,而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和教学资料的呈现等课堂因素都会有学生的及时反馈,基于此,适当的调整也成为必然。其三,语文学科的源头活水就是广阔的社会生活,大到突发的轰动性事件,小到教室里的细枝末节,这些都有可能“异构”到语文课堂中来。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7-10.

[2] 王成端.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50-53.

[3] 夏鹏,王甘露.基于教学统计数据对“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教改方案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47):75-76.

[4] 申玲.《软件工程》教学及考核方式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16):30-32.

[5] 张文慧,李晓敏.地球化学探秘公选课的课程设置与完善[J].大学教育:2019(02):71-73.

本文引用格式: 王富东.基于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8):178-18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8.076

作者简介: 王富东,男,彝族,四川会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从矿物、岩石与矿床地球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标签:;  ;  ;  ;  ;  ;  

基于成果导向的《地球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