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倩倩 山东省昌邑市围子小学 261300;谭旭红 山东省昌邑市都昌小学 261300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而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通过教学实践,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认知技能、语文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理解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二、熟知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
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语文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语文表达能力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
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
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缺陷艺术,而以往语文教学内容就是缺乏与生活的联系,是独立的、缺乏说服力的,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生活才是一部内涵最为丰富的教科书,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生活这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思考、实践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才能变成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变成一种享受,成为一次快乐之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论文作者:姜倩倩,谭旭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情境论文; 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昌邑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