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路工程测量是一门重要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最大化的减少教学盲区,增进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过程性考核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手机云班课,以道路中桩测量章节为例,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测量;中桩;混合式;云班课
1、学情分析
1.1基本情况
面对大环境,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正以瞠目结舌的速度,构筑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网络社区,无论存在怎样的不确定、不完美,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丰富,网络时代独有的“新集体文化”,正源于互联网的海纳百川。互联网世界既孕育着生机、预示着可能,也带来挑战甚至潜藏风险。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怎样借助互联网来完善和丰富教育领域,培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内涵”成为每一个教育人当前面临的考验【1】。
面对学生,授课对象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大一学生,目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等测量知识,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基本操作已经熟练,对道路桥梁基本概念在相关课程中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从道路工程测量专业角度来考虑,道路中桩的深层含义,如何通过相关参数的计算确定道路线形仍为空白。
1.2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本节中桩计算,纯理论过多,计算繁琐,学生计算能力比较薄弱,就显得尤为突出。
(2)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意识差,学习习惯不好。
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手机成为了依赖,出现课堂“低头族”,而传统教学只能在教室授课期间进行,下课教师离场,学生课前缺乏预习,课后缺乏复习思考环节。
(3)学生信心不足,存在自卑感
尤其是本节中桩计算部分,学生对繁琐的计算存有抵触心理,感到力不从心,提不起兴趣,给授课带来巨大挑战。
1.3优势分析
(1)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适应性比较强
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劳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对新事物好奇且接受能力强,热衷且熟练掌握手机等电子产品操作。在本节中桩计算部分如何利用这一特点值得深思。
(2)渴望得到认可,鼓励和赞赏
高职学生更希望得到认可,希望有机会可以和老师多沟通,希望认识新朋友,希望得到家里、学校、同学和朋友的理解、鼓励和赞赏。更希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如何在中桩计算教学环节让学生获得自我认可,提升积极性,需要系统周密的设计。
(3)对行业认可度较高,对实际工程项目很感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较高的认可度,较为清晰的知道就业后的工作状况,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获得感较为强烈,表现为对实际工程项目热情度较高。
2、教学过程设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各高校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基于移动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始被应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将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用,并且课堂教学效果相比传统教学效果也更为突出【2】。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思路如下:
针对学生对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较低计算能力较为薄弱的状况,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引入真实案例、竞争机制及全站仪虚拟器,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针对学生对新事物好奇且接受能力强,热衷且熟练掌握手机等电子产品操作,并且和高中相比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的特点,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线上发布教学资源、录制的重难点教学微课、讨论活动等,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增强学习自主性,提升乐趣。
2.1课前:
通过云班课发布相关学习资料,上传重难点教学微课,同时发布讨论活动,启发学生思考。上课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动态。
2.2课中: (1)10分钟(课堂导入中桩含义):通过云班课发布的活动-你心目中最美的路,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生带着预习时对中桩等问题提出疑问,教师引入道路中线的定义。
(2)30分钟(中桩数据资料计算):按照真实项目道路中线设计计算流程,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学生自主根据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完成曲线要素计算(5分钟)、主点里程推导(5分钟)、直线段坐标计算(10分钟),曲线段坐标计算(10分钟)。整个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云班课随机选人、抢答等方式进行,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值,提升自我认可度,增加学习兴趣和信心;
(3)10分钟(虚拟仿真):学生在教室进行仪器操作演示,教师通过全站仪模拟器配合引导学生操作,完成坐标放样的过程演示,全程由学生演示,教师在旁引导;
(4)5分钟(总结提高):通过云班课在线测试功能现场测试,教师点评,根据动态数据结果完成每个人本节课的评定。
2.3课后:
发布作业,学生可以随时查看教学资源和微课来巩固中桩数据计算各知识点,完成作业。学生可以通过云平台和同学老师之间相互交流。上传全站仪模拟器,为下节实操课打下基础。
3、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的参与度、上课热情和积极性大大提升。通过云班课的资源的提前预习,学生知道本节课要讲什么,自己那些地方不明白,有目的的上课;竞争动态评价,让学生在激烈的对抗中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自主课堂仪器演示,教师配合引导,学生在无限乐趣的氛围中下获得了专业技能。
学生都能在课后自主查阅资料完成中桩坐标的计算,自信心和成就感大大提升,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学生在测量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
参考文献
[1]夏生,程老湿.MOOC 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013(5)
[2]金伟,沈良忠. 基于移动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
论文作者:张松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互联网论文; 道路论文; 测量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